日中关系:走钢丝状态仍在继续

政治外交

虽然出现了关系缓和迹象……

2015年是日中关系经受考验的一年,从现在到夏天这段时间,各种左右两国关系改善走向的试金石正等待着我们。

毋庸赘述,历史问题依然存在,但日中两国首脑于2014年11月举行会谈后,中国游客的激增和“扫货”、留学中国的日本学生增加、自民党和公明党与中国共产党新建沟通渠道等等,令人比较欣喜的话题着实不少。此外,负责防灾事务的中国民政部部长在今年3月访问了日本。这是中国部长级官员时隔3年之后的首次访日。

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首先,是首脑会谈后两国在沉寂了两年半后重启了关于建立“海上联络机制”(旨在避免日中两国海上的偶发冲突)的磋商工作,大致达成了共识。其次,是3月21日在首尔召开的第七次日中韩外交部长会议。尽管这是一次时长不足90分钟的简短会议,但会后三方举行了联合新闻发布会。

会上,三国外长就防灾、环境和青少年交流等旨在实现日中韩合作的“最轻量级的”问题展开了积极对话。但众所周知,此次会议没少谈及历史认识问题。联合新闻公报中也写入了“本着正视历史、开辟未来的精神”这样的表述。并且,据说历史认识问题不是由主席国韩国,而是中国的外交部部长王毅向日方提出的。外务省的记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会议中也出现了关于历史问题的发言,我方回应,关于历史认识,与在双边会谈等各种场合所表述的立场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历史认识问题已成为2015年日中关系中的一大问题。在建立“海上联络机制”的协议上,尽管距离收官仅一步之遥,但据说中方还在犹豫如何迈出最后一步;而且,虽然召开了日中韩外交部长会议,但针对举行三国首脑会谈一事,据称中方也还是踌躇不定。

中国的国内政治斗争和对日政策的关联

与历史认识问题一样,日中双方的国内形势尤其是中国的国内形势也是影响日中关系的重要因素。和日本之间的领土问题、历史认识问题以及对日经济关系等,都被人为地与中国国内的政策之争挂上了钩。特别是对保守派而言,这些都是敏感的问题。正因为此,中国在内政存在不安因素的情况下,是很难大胆转变对日政策的。

2014年,周永康(原中央政治局常委)等国家领导人的贪污行为曝光。4月末,曾是周永康心腹的李春城(原四川省委副书记)被剥夺党籍、开除公职;5月中旬,跨多行业经营的大型民营公司四川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被判处死刑;7月29日,媒体报道称,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已对其立案调查。这一系列的动向与中国政府改善对日关系的轨迹几乎是一致的。福田康夫前首相在北京与国务委员杨洁篪和外交部长王毅接触是6月,回国同安倍晋三首相商议后再次到访北京,并同习近平国家主席举行会谈是7月28日。

有鉴于此,2015年在思考日中关系时,恐怕是不能忽视中国的国内形势的。今年,郭伯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贪污问题等曝光,重大国内案件有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对日姿态。因此,至少在迎来有望关系改善时期之前,大家都希望国内形势维持稳定局面。就日本而言,关注中国的国内形势,但也不必太过用心。

中方对安倍谈话的关注

中国方面明显表现出对历史认识问题的关心,尤其是对可能将在8月发表的安倍谈话给予极大关注。而且,安倍谈话的内容不仅会影响到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仪式的内容,也有传言称它还将决定日中首脑会谈能否实现以及前文提及的“海上联络机制”相关磋商工作的进展。实际上,尽管我们不知道在8月15日以前是否会搁置这些问题,而中国似乎一边在推进环境及经济等领域的活动,一边又在被认为重要的问题上,依据安倍谈话的内容来考虑是否向前推进工作。

王毅部长在3月8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也做出了关于历史的发言。但令人感到意味深长的是,中方对日本提出的要求依然是“承担历史责任”和“不忘历史”,表述也仍然是“正视历史,开辟未来”,在内容上与过去并无差异。

当然,尽管中方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内容,但似乎也可以认为中方的意思是不要改变以四个政治文件(*1)为代表的、长期以来用于指导日中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

2014年11月7日,日中双方达成“旨在改善日中关系的四项共识”,其中明确提及“正视历史、开辟未来的精神”这一说法,日中韩三国外交部长会议同意这种表述是理所当然之事。从这个意义而言,虽然王毅外长看似措辞相当强硬,但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中方设置的难关就是一直以来的水平。如果中方此外有更多的要求,那就应该表达出来,否则是难以让日方理解的。

阻碍历史认识问题软着陆的不稳定因素

无论是对于2015年的日中关系,还是日中双方的国内形势而言,历史认识问题显然都将是一个重要问题,从5月到夏季,一系列活动即将拉开序幕。

媒体已经报道,习近平国家主席将于5月9日出席在俄罗斯举行的对德战争胜利纪念日活动,这将成为外交方面第一个重大仪式。眼下,美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之中,中国对过度展示中俄亲密关系或许也有所顾忌。

就中国来说,大概设想的是这样一种路线:在谋求国内形势的稳定的同时,向安倍政权传递一定的讯息,并且中断部分活动以给日方造成压力,促使历史认识问题软着陆,在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阅兵仪式结束后,再次摸索举行日中首脑会谈的可能性,并与日方保持一致的思路。

当然,这种软着陆路线只是一种选项,目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中国的国内形势、日本的教科书审定、中国将“南京大屠杀”、“从军慰安妇”相关历史资料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等等。此外,相较于安倍谈话本身,中方更关注日本国内对该谈话的反映,特别是媒体的报道方式。

要促使2015年的日中关系实现软着陆,必须具备诸多条件,而首要的一点的是两国政府和国民必须对这种路线给予支持。夏季的一系列活动以及前述的不稳定因素将如何进展变化还是未知数,目前依然处于不容乐观的时期。

(2015年4月20日)

后记:本文成稿后,日中两国首脑于4月22日在雅加达举行了会谈。习近平国家主席再次表示历史问题是“事关日中关系政治基础的大原则问题”,要求“日方认真对待亚洲邻国的关切,对外发出正视历史的积极信息”。此次会见中,双方都带了日文和中文翻译人员,由此可知此次会谈非临时安排,或许可以认为,中方意在通过此次会见,弄清日方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所持的态度,并像去年一样,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向日方传达不可改变一贯立场的要求。

(*1) ^ ①日中联合声明(1972年)②日中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③日中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1998年)④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08年)

中国 日本 川岛真 习近平 历史认识 Kawashima Shin 从军慰安妇 安倍谈话 日中韩外交部长会议 南京大屠杀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