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彻“旋风”意味着什么

政治外交

我的故乡大阪出现的一条具有挑战性的新闻,引起了全日本的瞩目。这种事情已是很久没有发生过的了。

其导火线是现任大阪府知事桥下彻,不惜辞去现在的知事职位,作为候选人,决定参加预定于11月27日举行的大阪市长投票选举。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结果尚未见分晓(*1)。但胜选落选并不重要,因为,桥下掀起旋风这一事实以及其中的缘由,才真正具有意义。

狂热的理由

大阪市长选举公布后,在街头演说的桥下彻。

桥下推出的选举纲领是“大阪都方案”。他主张大阪都的地位在大阪府之下,但经济规模占全府的大约50%,并且,把具有独立性的政令城市大阪市与大阪府合并,在知事手下对大阪这一地区实行一元化的重组。说穿了就是强行占有。当然,这一主张受到了当地既有的政界人士的强烈反抗,甚至传媒巨头们也参与其中,大肆渲染桥下家属、亲戚的丑闻,沸沸扬扬,好不热闹;而另一方面,桥下也唤起了选民们狂热的支持。

桥下不是所谓职业政治家。他本是一名律师,因作电视节目的评论员而博得欢迎,加上当地政界财界以及媒体相关人士的推戴,于2008年1月参选大阪府知事,并一举当选。他的政治立场为鹰派,主张自由主义经济。上任后推行了斯巴达式的财政紧缩政策,引起大阪府政府职工、府议会的反对,却赢得了府民的喝彩。随后又推出大阪都方案,大体是以追求高效的广域行政化为吸引民众的词句口号,希冀打击更有甚于大阪府的官僚乐园大阪市;同时也暗示要为未来的地方分权打下自主独立的基础。

其实,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地方政府)名为“自治体”,却没有财政自主权。不管是税源还是发行债券都受到限制,靠国家的补助来运营,是没有决定权的自治、没有责任的中央集权。桥下在1年多以前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我认为这个国家之所以如此无可救药,原因就在凡事都责任不明。国家如此债务累累,也搞不清到底是国家还是地方的责任。”桥下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当今东京统治地方的体制,至少,大阪人是这样认为的。类似的方案在其他地方也提出过,但选民们如此热情高涨的,据我所知还只有大阪。这里存在着缘于大阪的道理。

“大阪梦”

只看眼前的一片惨淡光景,也许难以令人相信,就在70来前,大阪还是日本经济的中心。大阪湾周围及其腹地区域,历史上是古代大和王权时代日本的中心。16世纪末期,在自古便是王城的奈良、京都的外港地区建起了这座城市。以后,这里成为全国的物流中心,一直是日本最大的金融中心、资本集结地和制造业的发祥地。即使在明治以后首都迁往东京,大阪的地位也没有改变,在近代化进程中,众多的企业从这里诞生。

而最为重要的是,在日本尚处于封建政治体制下的江户时代,这片土地上便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处于幕府直接统治和限制之下,但基本上人员、货物、资金的流动是自由的,创造利益的人,被视为封建等级制度中的最高阶层,充盈着崇尚改革的风气。1730年,这里创立了全世界最早的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堂岛米会所,可谓奔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追求成功的人们汇聚到这里。哪怕一无所有、挑担叫卖,只要努力并有才智,一生中就有积累财富,成就事业的可能。这里有日本人众人皆知的“大阪梦”。从商比当官更高贵。常言道:“没有当官儿的捣乱,有多少赚多少”,这里是一个有着自助、自立、独立自尊精神的城市。

可是,1940年前后成立的战时经济统管体制扑灭了这里的火焰。市场功能被取消,繁盛的大米市场被查封,金融业、制造业、信息产业都被置于统管之下。战后这一统管体制依然色彩浓重地得以残存,人才和企业都逐渐集中到了统治的中心东京。从野村、住友、日本生命等金融巨头,到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庞大传媒机构都将重心转移到东京。

最为致命的是企业家精神极度衰弱。仅我所知,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经培养出之后掀起了流通革命的中内功以及今天成为亚洲家常食品的速食面发明家安藤百福,但从此大阪就再也没有诞生过革新型的企业家。在东京的中央集权和经济统管体制下,遭到扼杀的“大阪梦”,的的确确地成为了往日之 梦。

即便如此,仅大阪府的经济规模即可匹敌瑞士或瑞典整个国家。大阪地区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窘境之中。也可以说这也是当今日本丧失了活力的缩影。

觉醒的可能性

桥下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靠个人的奋斗获得了今天的地位,他独自思考,讲自己的话,让人仿佛看到往日大阪人的形象,大概也是这一点,触动了大阪人的心弦吧。当然,桥下作为政治家的评价并没有定论,到底他是一个改革家?还是一个政治上的蛊惑宣传者?也许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这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桥下的举动唤醒了大阪人的意识,这才是真谛所在。

(2011年11月7日 )

图片:产经新闻社

(*1) ^ 11月27日举行了投计票,桥下击败现任市长平松邦夫,首次当选。

大阪府 江户时代 大阪市 知事 选举 桥下 大阪都方案 地方自治体 大和王权 经济 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