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东亚汉字文化圈【Part 1】

社会 文化

世界大约200多个国家中,现在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日本。

据说汉字系统化地传入日本列岛是在应神天皇(在位270-310年)时代。而根据日本的“记纪”(日本历史书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总称——译注)记载,汉字传入日本是在公元5世纪初叶。因为汉字原本是为适应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们的表达习惯而创造的语言,于是日本列岛的人们从此就开始了与汉字的“搏斗”。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说日本人克服了一切难关,奠定了以汉字作为日语表记工具的稳固基础。

从汉字的一次加工到 “国字”的创造

在中国,汉字的数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当今使用的汉字,一般认为其大部分是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完成的。这个时期相当于日本的弥生时代后期,在汉字传入日本的5世纪初叶,汉字数量可以认为已更多更齐全了。

实际上在11世纪初期,北宋官修的韵书《广韵》中,已收录了2万6194个汉字。当时的日本人,大概就是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汉字,整理出了音读和训读(以日语固有的发音认读汉字的方法——译注)。根据平安前期891年前后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日本最古的汉文典籍目录——译注),当时日本皇宫收藏的汉文典籍达1万6790卷之多。可以想像,古代日本人咀嚼领悟的知识是多么可观。

如果将这种初期阶段容纳吸收汉字和汉文看作为初次加工的话,那么创造出日文汉字“国字”,则相当于更进一步的二次加工。

国字也被称为和字、倭字、皇朝造字、和制汉字等,是日本人的独创。《日本书纪》中记载,天武天皇(在位673-686年)命境部连石积创制“新字”。室町时代的记录体书籍《贞永式目抄》中有这样一句话:“畠字乃日本创制的千余汉字之一”。由此可见,国字是受汉字之恩恵后进行再创造的产物。

影响了幕末维新的“和魂汉才”精神

日本在幕末维新时期接触到异质的西方文化时,也充分发挥了语言创造力,将此视为日本对汉字的第三次加工也不为过。在西方化、现代化的潮流中,日本确立了不失日语本质,通过翻译去理解、掌握新的学问、科学、思想的方法。可以说这是平安时代 “和魂汉才”精神,在幕末维新时期以“和魂洋才”的形式而结晶绽彩。

幕末维新时期的贤人智士,凭借汉字创作能力翻译了西方的书籍。“干部”、“政策”、“经济”、“投资”、“社会”、“经营”、“自由”等等,创制出上千个日本产汉语词汇(山室信一《作为思想课题的亚洲》岩波书店,2001年)。

这些译词无不给人以透彻领会汉字本质且契合西文原意之印象,是非精通汉语典籍之“汉才”所莫能的,它们无一不是在根植于日本文化的汉学修养前提下诞生的。由于每一个汉字的意思与中国大体一致,因而大部分译词也被中国采用,这也值得作为日中文化交流的成果而大书特书。

(2012年3月1日)

文化 历史 日中 汉字 日语 日本国见在书 国字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