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新渡户稻造的《修养》

社会 文化

之所以想到重读新渡户稻造(1862—1933)的《修养》,是因为这本书最近有了中文译本,北京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5月发行,译者是王成、陈瑜。那么,在当下汉语世界的文脉里,《修养》是怎样被解读的?或者说,应该怎样解读《修养》?这是我的关心所在。

对当今中国泛滥的“励志书”提出质疑

印在中译本封底上推荐词里的一句话说:这是“一部励志书”。说实话,刚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很舒服的,因为我想到了当下中国书店里泛滥的“励志书”。这些书讲述的都是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并且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以获取的名与利作为“成功”的标尺。

但再看推荐词接下来的说明,终于觉得可以放心。这段话说:“较之教人如何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这本书更是教人如何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这段说明确实必要,因为《修养》中虽然确有很多地方谈到应该如何“立志”,第二章还以“立志”作为标题。但作者非但没有指给人“事业成功”之道,反而说:“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修养》通篇反复强调追逐名利对身心的腐蚀和损害,认为修身应“以克己为本”(参见《修养•总论》)。从一定意义说,《修养》其实是一部“反励志书”。

人格上的成功在于“克己”

新渡户稻造清楚,要修炼到如此“克己”的境地其实是很难的,甚至超出人的“自力”所能为,所以,他援引耶稣受难的故事作为激励(《修养》中译本264页),多次谈到相信“他力”—“一种高于人的力量” (《修养》中译本342页)的重要。他认为,人不仅生存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存在人与人之上的关系”,只有意识到“人之上有某种存在”,并与其“保持关系”(《修养》中译本40--41页),才能够超越世俗名利,荣辱不惊,甚至越遭受侮辱和痛苦,越可以激发出勇气、信念和感激之情(参见《修养》中译本342、264页)。

不必说,新渡户稻造的上述思路,来自基督教信仰,但同时他也特别说明,他所说的“人与人之上的关系”,“并不局限于上帝。它可以是佛教的佛祖,也可以是阿弥陀佛,神道的众神”等等,但无疑都是宗教式的超越存在(《修养》中译本41页)。

《修养》让我们看到,在追求近代化的日本思想谱系上,还始终存在着一种以庄严虔诚的求道精神要求“克己”的主张。在今天,当我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反思以个人主义为根基的现代性运动的时候,重读《修养》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2012年6月26日)

日本文学 新渡户稻造 清华大学 王中忱 修养 中文译本 中央编译出版社 古典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