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40年后的日中关系

社会 文化

以日中5次战争的历史为鉴

2012年是日中实现邦交正常化的第40个年头。拿人的一生来说,恰逢“不惑”之年,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迷茫的年龄。可是,国家关系不会像一个人那样简单地成长、发展。现在的日中关系非但谈不上不惑,甚至充满了困惑、踟蹰、不满和排斥。不过,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有必要去思考为了40年后的日中关系应该注意些什么、做些什么。

日本与中国在过去近两千年的岁月中,建立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这种关系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独特的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应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过去的近两千年中,日本与中国之间曾发生过5次战争。分别是唐朝与日本之战(白村江之战,又称锦江之战)、元寇之战(元朝蒙古军攻日)、与明军之战(丰臣秀吉进攻朝鲜与明朝介入之战)、19世纪的日清战争(日本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称谓——译注)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日中战争(日本对抗日战争的称谓——译注)。

分析这些战争的背景,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至少有两点教训是现代人应该吸取的。

起因往往在于朝鲜半岛的势力争夺

第一,是每一次战争都起始于围绕朝鲜半岛的势力争夺。20世纪30年代的日中战争的导火索看似在于满洲(东北地区)的权益问题,但其背后则存在着日本欲稳定对朝鲜半岛的统治(阻止朝鲜独立运动和阻止日本国内革新势力的崛起)这种历史因素。

这说明,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日中之间围绕朝鲜问题展开对话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针对朝鲜半岛未来的理想状态,日中之间应该(采取非官方的、通过产业界的对话形式)就各自的思考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从历史观察中得出的第二点教训,是战争与国内政治的关系。白村江之战与日本国内政治上意图确立天皇权力的动机有关;元朝攻打日本则与当时元朝政府处理大量宋朝残余势力(军队)的动机具有紧密联系;而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半岛,是与谋求实现大名对全国的统治及加强国内统一的目的互动的行为。

日清战争,也是受到了清朝政府在内政上试图维护王权这种保守主义潮流的巨大影响。而日中战争,则是由于日本的政治被主张统治满洲和保护日本人的国民感情所驱使,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对立和内战导致日中之间难以开展冷静的谈判,也是引发战争的重大原因。

不可迎合民众,应具长远眼光

以这些过往历史为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中两国的双边关系不能被内政所利用或恶用。经常有人会说,在民主社会和网络发达的社会里,不能压抑民众的不满和感情,然而,这是一种将政治变成民粹主义或群愚政治的思维方式。政治领袖不能迎合民众,而必须前瞻到40年、80年以后的未来,向民众展示国家的前景走向。为此,我们也有必要透过两千年的历史演进来深入思考日中关系。

(2012年6月23日)

小仓 和夫 朝鲜 日中 邦交正常化 清朝 白村江 元寇 日清战争 丰臣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