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韩三国儒学思想的差异

政治外交

中韩与日本:对儒学的不同定位

大体上我们可以说,中韩两国与日本在儒学定位上存在很大不同。相对来看,中国和韩国的文化同将儒学奉为古典伦理思想的核心,而在日本文化中,儒学则不具最重要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和韩国,儒学渗透于人们的人生观、生活观、幸福观和世界观等各个层面,同时也一直是评价生活智慧的准则;而在日本,比儒学更为显著地体现出的则是“体贴、关怀”这类价值观。

要说与儒学的渊源,由于儒学是诞生于中国的思想学说,所以原本就带有“中国人为中国人创立的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这一性质。此间,儒学在东亚传播,其中朝鲜李氏王朝将儒学奉为国教, 16世纪还出现了大儒李退溪和李栗谷,被视为集儒学之大成者,将朝鲜的儒学推向最高水平。为此,朝鲜半岛有“儒学优等生”之称,并以“小中华”自负。

如今,韩国制作的古装电视连续剧等韩流文化席卷东亚,在中国也不例外。其原因就在于剧中的故事情节自始至终贯穿了儒学的思考方式,这对中国人而言十分熟悉而亲切。无论是《大长今》(据说在中国的收视率达到27%)还是《李算》,剧中充满了儒家的道德思想内容,这恐怕就是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吧。

儒学:21世纪在中国重获评价

儒学曾一度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成为被批判和排斥的对象。然而,儒学是关系到中国人归属意识的思想,排斥儒学即意味着中国不再是中国。随着这种认识的逐渐扩大,进入21世纪后,儒学得到了重新评价。现在,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已在积极推进借鉴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政府也以儒学为轴心,向世界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作为其象征的孔子学院,它的设置目的就是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截至2010年10月,已经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以附属于大学等形式开设了332所孔子学院,相当与孔子学院分校的孔子课堂的数量达369所。顺便提一下,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中国创设,同年11月在海外开办的第一所学校,地点就在韩国首尔。

儒家思想:甚或影响经济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原美国驻日本大使埃德温·赖肖尔(赖世和)等西方学者曾阐述过如下见解:亚洲四小龙(*1)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充分运用了儒家思想。而在当时,中国的经济却停滞不前,他们将其中的重要原因归结于对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叛逆。赖肖尔等人这种对东亚的独到见解可以说已成为人们如今的基本共识。

有一些可以说是长期以来印证了这一观点的事例,特别是中国,2000年以来传统文化得到重新重视并得以复苏,随之中国经济也开始快速增长;“四小龙”的人类发展指数(*2),则全部创下了近0.9(2011年)的记录。

而另一方面,日本的情况如何呢?如文章开头所述,与将儒学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体系的中韩不同,日本的儒学停留在一种知识的范畴。日本自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这一时期轻而易举地推进了全面西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也可以理解为是出于这个缘由。

(2012年11月5日)

(*1) ^ 在亚洲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四个国家和地区的总称。韩国、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2) ^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 Index) 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以一定的计算方法,在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这三个领域衡量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并用0-1的数值表示。数值越接近1,表明人类发展程度越高。(请参阅 http://www.undp.or.jp/publications/pdf/whats_hd200702.pdf

中国 亚洲 日本 外交 韩国 王敏 新加坡 香港 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