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冲突与中国的东支那海和南支那海战略

政治外交

围绕中国在南支那海(南海——译注)西沙群岛开采海底油田的行为,中国与越南关系日趋紧张。今年5月以来,针对越南就本国资源权益提出的抗议,中国频繁派出武装巡逻艇冲撞越南船只或对其喷水,而越南国内的反华游行逐渐转变为暴力事件,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

此外在东支那海(东海——译注)方面,5月24日,中国空军的Su27战斗机与飞行在日中中间线附近空域的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的侦察机发生了异常接近事件。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存在主权争议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南支那海一带,以及与日本之间存在尖阁诸岛(钓鱼岛——译注)问题的东支那海无疑都是中国本土周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域。

因此,在中国始终对周边各国保持强硬姿态和高压态势这一点上,乍看情况相同,实则不然。可以说,中国的“强硬”表现明显是见人下菜,极具战略意义上的差异。日本在推进对华外交工作时必须看清这一点。

冲撞也要遵守国际规则

的确,在本次西沙群岛冲撞事件中,包括武装巡逻艇在内的中国海警局公务船屡次对越南公务船喷水,并对其进行冲撞,而在东支那海却几乎从未对日本实施如此粗暴的行为。

看到这种状况,一些媒体尤其是日本的大众媒体,在报道时纷纷刊出“过热”“可能引发战争”等标题,而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行为根本谈不上“失控”。因为我们可以看出中方打算将事态控制在能够容许的范围并有效加以管理的意图。

请看文章上方的图片。冲过来的中国海警局的武装巡逻艇显然向上抬起了机关炮的炮口。我们必须了解一个背景情况:4月22日,包括日本海上幕僚长河野克俊在内的21国海军首长共同出席了在青岛举行的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并达成共识,就“模拟攻击”等“应当回避的行动”制定了相关规则,而中方巡逻艇的举动正是符合规则要求的做法。

模拟攻击指的是雷达照射、低空飞行、以舰载枪炮瞄准对方进行威吓等可能诱发纠纷的行为。尽管中国一直表现出强硬姿态,但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到一定程度以上,所以还是在表明自己遵守了最基本的国际规则。中国的这种姿态令人联想到美国职棒大联盟的教练向裁判提出抗议时的情景,无论多么激烈地反驳、谩骂,甚至是身体冲撞,双手必定始终背着身后,以表示尚未发展为暴力行为。

如上所述,中国在南支那海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控的。中越在海上的冲突之所以远比日中之间的冲突激烈,并非因为南支那海事态严峻,而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对南支那海和东支那海的风险认识的差异——或许这样考虑更加合理。

不得不示强的中国

当长期以来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民族主义取代之后,目前的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受到民族主义情绪左右的国家。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将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国民不满情绪的爆发视为最大威胁这一点或许就能理解现在的形势。国民对经济差距固化等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借着“爱国无罪”“反日”等幌子爆发出来,这将会导致权力基础发生动摇,实在是一种威胁。

在这种民族主义肆意横行的背景下,针对日本和南支那海各国展示强硬姿态对于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维持权力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今年又正值那场大规模政治风波25周年。为了堵住国内民族主义者批评当局怯懦的悠悠之口,共产党和解放军也必须加强对外强硬姿态。

不仅如此。维吾尔族相关恐怖活动毫无平息迹象,国民中开始出现恐慌情绪,企图趁机扰乱社会秩序的动向也不容乐观。不难想象,必须将国民的视线从上述恐怖活动等社会不安因素上转移开,这样一种危机感也成为了进一步驱使共产党政权在南支那海上采取激烈行为的一个因素。

25年前的一系列事件造成的创伤

然而,中国看似同样表现出了强硬姿态,但其实在对待日本和越南时明显存在差异,究竟原因何在?

比如,与南支那海方面不同,中国从未派出任何武装巡逻艇前往尖阁诸岛周边海域。2013年7月实施机构改革以后,巡逻艇均划归海警局,但全都不带武装。精确地讲,一部分由旧式渔业监视船(渔政)重新喷刷改造而成的公务船虽然配备了两门二战时代的23毫米机关炮,但都用帆布包住,并用缆绳捆了起来,展现出事实上的非武装状态。即“手无寸铁”。

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中国虽然屡次侵犯尖阁诸岛的日本领海,以此向日本和全世界宣示主权,但其始终很注意范围和手段,避免触怒美国。

因此,中国并没有向尖阁诸岛周边海域派遣军队舰船和飞机,即便是后文将会提及的2013年1月雷达照射事件,也是在尖阁诸岛以北120公里处海域发生的。

中国在尖阁诸岛周边的行动为何如此谨小慎微?理由显而易见。如果在尖阁诸岛周边擦枪走火,其对手将是日本和美国,最终有可能演变为大规模战争。因此,一旦在尖阁诸岛周边擦枪走火,国际资本很可能会集体撤离中国。25年前发生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导致国际资本集体撤离,给当时中国的发展前景笼罩上了一层阴云,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再也不愿面对同样的危机了。

国际资本的动向是导致“东”“南”差异的背景因素

对于中国而言,尖阁诸岛周边海域存在上述风险。之所以一直要求日本搁置主权问题,也是意在避免冲突。去年11月划设防空识别区的举动,完全是针对不可能搁置主权问题的日本,虽然这个方法多少有些粗暴,但据我分析,这是中国为形成事实上的搁置状态创造条件而使出的暴力大招。

如果划设的防空识别区范围覆盖到了尖阁诸岛的日本领空,那么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就会骤然升高。因此,只要提出商讨冲突防范机制的建议,日美也将同意进行对话,应该至少可以达到让双方自我克制政府和军队的舰船和飞机在尖阁诸岛周边开展行动这样一个目的。从中方看来,这相当于事实上的搁置。

然而,中国在南支那海方面却完全是另一副面孔。当对手是越南和菲律宾时,即使巡逻艇发生冲撞,甚至在该区域出动军舰和军机,也不大可能会升级为大规模的国际冲突。总之,不太需要考虑国际资本从中国撤离的风险。

在中国与越南之间,以前发生过中越战争,海上冲撞事件也频繁发生,但与此同时,双方总会以相关事件为契机展开修复关系的对话,并不断深化经济联系。就本次的事态而言,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越双方将采用相同形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次,尽管越南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呈现出相当危险的状态,但即便发展到这一步,恐怕仍在中国的预料之中。如果是日本人,无论两国关系恶化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焚烧中国大使馆。但可以认为,历史上长期与越南打交道的中国很清楚越南人是有可能做出这种行为的。

信任自卫队,故意挑衅的中国?

当然,就算是在尖阁诸岛和日本列岛周边海域,如果一味放任,也许就很可能出现自卫队必须予以反击,或美军基于日美同盟协定而出动的事态。说实话,正因为如此,中国才会一直只是采取一些有控制的行动以避免出现那样的事态,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点。

自日本对尖阁诸岛实施国有化以来,即便是紧张气氛达到顶点的2013年1月雷达照射事件,虽然乍看只会觉得这像是在挑衅,但这却也是在人民解放军“信任”日本自卫队的背景下发生的情况。

第一次雷达照射行为发生在2013年1月19日,尖阁诸岛以北120公里处的东支那海海域。当时,海上自卫队的6000吨级护卫舰与中国海军的4000吨级护卫舰相距28公里处于相互监视之中,正在对中国护卫舰实施侦察行为的海上自卫队侦察直升机遭到了中方火控雷达照射。

海上自卫队护卫舰立刻抵近至3公里距离处,观察中国护卫舰的动向。如果中方有意进行强力挑衅,可能会在这个阶段频繁实施雷达照射,甚至会调整炮身朝向,或进行威慑性射击。可是,中国护卫舰保持了沉默,11天后的1月30日,虽又对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舰实施了一次雷达照射,之后依然保持了沉默。

针对这一事件,虽然就连海上自卫队出身的人士都发出了诸如“现场失控”之类的论调,但只要观察“11天的沉默”,就可以理解那种雷达照射行为其实是有控制的。

处于中央完全管理之下的军队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安全保障报告2012年版》中也曾以特辑形式提到过,为避免出现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彻底的文官治军(civilian control)机制,归属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管理。连级以上的陆军部队或战舰上必须配置与指挥官同级别的“政委”,如未获得政委签字批准,现场指挥官不可擅自采取军事行动。

可以认为,在雷达照射事件中,针对海上自卫队侦察直升机的第一次照射是依据事先确定的交战规则(ROE)实施的。可是,令中方“意外”的是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迅速抵近,现场人员对此缺乏裁量权,等待了11天才收到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授权,被指示仅实施一次照射予以回应。

如果稍微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说中方是出于对海上自卫队的信任才实施了雷达照射这样的模拟攻击行为。

海上自卫队与美国海军一样,都是全球最老练的海军部队。不会因为一次雷达照射就进行反击。海上自卫队拥有高超的能力,可以在保持反击态势并采取回避行动的同时把控全局。如果只是一次雷达照射,即使会抵近对方,也不会轻易做出火力反击这样的幼稚行为。可以认为,中国海军了解这一点,日本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也让相关消息实时传入了中国国内,为了对民族主义者展示自己并不怯懦,于是实施了雷达照射。

如上所述,中国拥有遏制紧张状态升级到一定程度以上的机制,并在日本周边海域发挥着相应的效果。

虽说同样是强硬姿态,但在战略意义上存在差异。日本现在必须领会中国这种姿态的含义,在解读其信号和意图的过程中,构建起对华外交模式。

标题图片:在南支那海上冲撞越南船只的中国海警巡逻艇。前甲板中央的机关炮炮口抬起朝上。(出处:越南政府,图片提供:时事通信社)

中国 日本 自卫队 尖阁诸岛 越南 南支那海 东支那海 南沙群岛 西沙群岛 解放军 海警 中国海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