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的背后,欧美与伊斯兰社会双方的“伪善”

政治外交

何为言论自由?

“9.11事件”的噩梦重现。但这次不是针对美国,而是发生在了有“花都”美称的巴黎。今年1月,法国发生了《沙尔利周刊》袭击事件,当我听闻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那一瞬间,脑海中浮现出了2001年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我不禁想起了当时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那句愚蠢的发言——“要么是我们的朋友,要么是恐怖分子的朋友”。法国报业巨头《世界报》为了展现法国和美国人民的一致团结,发起了名为“我们都是美国人”的活动。

在此先声明一下,无论出于任何理由,法国的袭击事件都是坚决不可原谅的。那是企图通过暴力达到政治目的的、最为恶劣和卑鄙的行为。

不过,那次事件是否真的侵犯了世界和西欧所说的“言论自由”呢?倘若真是如此,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这种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珍视的思想和信仰等造成伤害的“言论自由”。

低级的定性——伊斯兰教即恐怖主义

侮辱、亵渎、歧视、憎恶等等,都不是可用“表达自由”这样的美丽词汇来粉饰的。伊斯兰教徒已超过全球人口的20%。不难想象,如果受人普遍尊重的思想遭到轻蔑,将给许多人造成心灵创伤。我觉得这不是表达自由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恐怕在于蔓延于整个欧洲的人种歧视和白人优越感这种陈旧而扭曲的思想。

在围绕此次法国杂志社袭击事件的议论中,人们经常谈到西方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之间的长期对立格局及其历史。有些人会被这种过于简单的结论所蒙蔽。坦白地说,我早已厌倦了“伊斯兰教即恐怖主义”这种低级的争论。

我认为我们必须直面身边实际生活的背景和具体的利害关系,而不是得出西方对东方、伊斯兰教对基督教或犹太教这种利己的解释和武断的结论。可以说,导致人们陷入“伊斯兰教即恐怖主义”这种简单化思维的最大原因,在于暗流涌动的激进思想。 

欧洲——激进思想抬头

我认为应将本次事件视为欧洲本土层面的问题。近年来,法国的伊斯兰教徒人口急速地出现了绝对性增长。据推测,目前法国的伊斯兰教徒约有500万人,高居欧洲各国之首。人们由此产生不安,并致使具有反伊斯兰情绪和排斥移民倾向的极右政党国民阵线赢得了更多支持。再加上欧盟一体化的扩大与深化所带来的社会解体压力,推崇法式价值、反欧盟的国民阵线愈发得势。实际上,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国民阵线获得了法国国内最多选票,从3个议席一举增至24个议席,成为了法国国内第一大党。

由此,我们便可得知排外的激进思想倾向在向来提倡和平与民主主义理念,不断推进融合的EU,尤其是在法国的扩大及其恶劣影响了。而且,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法国,还蔓延到了瑞典和丹麦等其他欧洲国家。正因为法国一直将尊重人权作为国家和文明的理念,所以提出“反移民”口号的政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就更能说明激进倾向在欧洲已经扩大到了何种程度。

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这是以“一级”“二级”来区别、分化国民的民主主义的缺陷和副作用。也正是这个问题引发了蔓延至法国等欧洲诸多国家的反伊斯兰情绪和对移民的歧视。

“伊斯兰国”——攻打伊拉克的产物

为何会出现恐怖活动?一般认为恐怖行为的最大动机是“对社会的不满”。很多分析称,那是对自己生长的环境、社会、归属的文化与思想等感到“愤慨”的结果。此外,纵观当今的世界形势,可以说不满的源头都是相同的。

因此,我们还有必要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思考此次事件。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战争、空袭、政治动乱和混乱局面与本次事件及欧洲发生的其他恐怖、暴力行为并非全然无关。这些问题都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然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谁为极端组织的创建提供了动机和大义呢?这绝不象欧美媒体宣传的那样,是由于阿拉伯和伊斯兰教的极端思想所致。如果没有“攻打伊拉克”,就不会出现“伊斯兰国”。基地组织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苏联入侵和攻打阿富汗,想必也不会出现基地组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们没有出现的意义。

讽刺画——利益何在?

有些人不理解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徒心中的地位,以及伊斯兰教徒为何对讽刺画感到如此愤怒。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徒心目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如果你所珍视的人遭到报刊公开侮辱,你会作何感想?如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辱,你又会有何感受?或许有人会因不悦而无视,但同时一定有人会极度愤怒。明知会有人感到愤怒,为何还要刊登具有刺激内容的讽刺画?我希望得到一个令人心服口服的理由。刊登那幅讽刺画会让谁获怎样的利益?

今年是我来日本生活的第20个年头。回顾这20年,虽然不能说世界和日本对伊斯兰教的理解丝毫没有进步,但不可否认,由于被聚焦的新闻存在偏颇之处,所以人们的理解也有扭曲的一面。此外,无论是在伊斯兰世界还是在欧洲等欧美社会,激进排他思想都呈现出愈发壮大之势。这种激进思想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斥着双重标准的伪善行为之中。

巴黎的抗议游行所体现的伪善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为展示全球领导人在《沙尔利周刊》袭击事件上的一致团结而举行的巴黎抗议游行。说得准确一点,它无限地接近于“作秀”。40位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舞台。

然而,这些为了“言论自由”而聚首的总统及领袖们,几乎个个都曾侵犯过言论自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平时在非法逮捕媒体人和制定言论管制的法律时毫不手软、一味践踏“言论自由”的领导人们,竟然为《沙尔利周刊》饮泣落泪!

全世界都在为《沙尔利周刊》事件及其受害者而哭泣。但就是这个世界,面对巴勒斯坦加沙地区遭受了持续3个月的空袭,面对独裁政权在叙利亚镇压和残害国民长达4年之久,面对伊拉克、缅甸(镇压伊斯兰教徒)、也门等地的混乱状态,却视而不见,无人为之哭泣。今天的国际社会充满了伪善。欧洲人所说的人权、平等、自由等也不过是伪善而已。

不可迷失伊斯兰教的理念

另一方面,伊斯兰社会也同样充斥着伪善。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和国民的言行总是自相矛盾。伊斯兰教本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但我们伊斯兰教徒的生活却处于毫无和平可言的状态。

尊重对方的观点、谋求共存共荣,接纳异教徒,即使遭遇不恭,仍能以宽大之心原谅对方——尽管这些才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理念,但我们的社会却充满了诉诸攻击与暴力之人。

我们应该信仰什么?现实社会的一切看起来都只有伪善。结果,无论是欧美还是伊斯兰的现代社会,每当碰到共存的屏障,只会屡屡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基于双重标准的歧视和排他行为。

标题图片:(右)为悼念法国杂志社遭恐怖袭击而举行的大规模游行活动,摄于巴黎的共和国广场,2015年1月11日(AP/Aflo);(左)抗议法国杂志刊登讽刺穆罕默德漫画的游行活动,摄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2015年1月25日(路透社/Aflo)

巴黎 伊斯兰 恐怖主义 沙尔利周刊 先知 穆罕默德 讽刺画 言论自由 表达自由 侮辱 双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