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就业问题将何去何从?

财经 社会

如何应对不断增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用工荒、老年人就业等就业问题已成为关乎日本经济再生和财政重建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立足于完全失业率、就业形态的变化等数据,思考日本理想的就业状态。

60年里完全失业率的变化

在有关就业的统计数据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完全失业率。完全失业率指的是完全失业人员(正在寻找工作的无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员与完全失业人员之和)中所占的比例。图1展示了日本完全失业率的年均变化。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完全失业率保持在1%至1.5%之间,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终结,之后失业率逐步上升。1985年的广场协议引发日元急剧升值,以出口为中心的日本经济遭受打击,人们开始担心就业空洞化问题会造成国民的大量失业。1986年,完全失业率达到了2.8%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日本通过财政政策扩大内需,通过金融政策引导利率降低,失业率状况得到改善。

失业率“5.4%”,史上最糟

然而,1992年股市崩盘,泡沫经济破灭后,失业率开始急剧攀升。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失业率在次年初次达到了4.1%,之后除2007年短暂回落至3.9%以外,其余年份均在4%以上。

尤其是在日本开始加速处理不良债权,企业纷纷要求员工提前退休后的2002年,失业率飙升至有史以来最糟糕的5.4%,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不良债权处理完毕后,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以2008年9月雷曼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导火索,失业率再次升至5.1%。

不过,后来医疗和福利产业实现发展,再加上政府实施的紧急就业对策产生效果,失业率开始快速下降。即使是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也未改变失业率的下降趋势,2013年已降至4.0%。

从失业率来看,安倍首相错过了“增税的绝佳时机”

2014年前10个月每月的失业率都维持在3%~4%之间,年均失业率为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顺便提一句,失业率下降趋势始于2010年,早于开始推行安倍经济学的2013年。从这个意义而言,强调近年来失业率的下降是安倍经济学的成果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2014年11月,按GDP(国内生产总值)测得的经济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负增长,以此为由,安倍晋三首相做出了消费税率上调至10%的计划推迟到2017年4月执行的决定。

另一方面,作为与GDP同等重要的景气指标,只要观察完全失业率就会发现,目前的整体就业形势处于近年来绝无仅有的良好状态。从希望将增税对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轻微程度这一角度来说,现阶段正是做出增税决断的绝佳时机。

用工荒与非正式员工增多并存

失业率不断下降的一个背景原因在于企业旺盛的录用意愿。如今日本国内最大的就业问题是用工荒,即企业想招却招不到人。

但是,也有人批评称,招聘量虽大,但增加的全是非正式员工的岗位。他们认为只要非正式员工就业状况不稳定,消费就不会增加,无法带来真正的景气复苏。不过,认定非正式就业全部是不稳定就业,则有悖于事实。

图2展示了正式员工和其他人员在全体受雇用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其他人员”就是所谓的非正规就业人员,除了被称为“零工”“兼职”的人以外,还包括派遣员工、合同工等。此外,图中还按照合同期限长短对非正式雇佣人员进行了划分。合同期限在1年以下的归为“临时工和日工”,超过1年的归为“普通长期雇用工”。

观察上图可以发现,1987年时,正式员工占比达到80%,2007年时,大约每3名受雇人员中就有1名非正式员工,到2012年时,非正式员工的比例又略有上升。

此外,图中还包含了更加重要的事实。那就是,非正规就业人员占比上升,是由于普通长期雇用工的增加,而非临时工和日工。

修订劳动者派遣法,期待国会严肃认真的审议

泡沫经济破灭后,尤其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迫使日本企业不得不削减人工费。因此,企业开始控制录用工资待遇高且难以解雇的正式员工。

另一方面,为了保持经营的稳定,又必须维持一定比例的有经验员工。同时,对于面临劳动力人口减少问题的企业而言,想确保人才将变得愈发困难。因此,企业都希望尽可能长久地留住优秀的非正式员工。于是,取代正式员工受到长期雇用的普通长期雇用工这类非正式员工数量出现了增加。另外,雇用时间较长的非正式员工也很有可能在将来转为正式员工。

目前,政府正力图通过推广“雇佣形式多样化的正式员工”,以创造条件,消除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两极分化问题。今后,对普通长期雇用型的非正式员工,将从他们个人及家庭的实际情况考虑,转为限定了职业和工作地点的正式员工,这种类型的雇佣形式或许会增加。

明年的国会将再次审议修订劳动者派遣制度问题。修订派遣法是要扩大派遣劳动者3年或3年以上的就业机会。修订条款规定,同一派遣劳动者在同一工作单位的工作时间上限为3年,而达到这一上限后,派遣企业必须采取要求接收企业直接雇用该劳动者、为该劳动者提供新的接收企业、派遣企业无限期雇用该劳动者等措施。如果运用得当,派遣劳动者转为正式员工的情况也会增多。人们期待国会能进行严肃认真的审议。

60~64岁人群就业率稳步提高

另一个在就业方面引人关注的问题是老年人的就业。日本约有1.1亿15岁以上人口,其中65岁以上人口约有3200万人。在年轻人口减少的背景下,为了缓解慢性用工荒问题,需要形成一种社会环境,让女性可以发挥更大作用,让有意愿和能力的老年人可以继续工作。

图3是60~64岁和65~69岁这两个年龄组的就业人员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即“就业率”的变化情况。

在农林渔业就业人口还比较多的上世纪60年代,60~64岁人群中近60%、65~69岁人群中近50%的人都在工作。而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到年龄退休的受雇者增加,由此老年人就业率开始下降。

截至上世纪70年代,许多公司的规定退休年龄为55岁,进入80年代,企业被认为有义务努力将退休年龄提升至60岁,为此,老年人就业率曾在90年代初短暂上升,但之后又再次出现持续下降。至于65至69岁人群,2004年时,每3人中便有两人退离工作岗位。

之后,随着开始发放养老金的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2012年时,企业被赋予了引入新制度的义务。该制度规定,针对到了60岁这一退休年龄的人中所有希望继续工作者,企业必须继续雇用至65岁。结果,60~64岁人群的就业率在2013年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前5年的水平。今后,60~64岁人群的就业率恐怕还将稳步上升。

65~69岁“团块世代”的就业具有关键意义

那么下一个课题就是65~69岁人群的就业率。今后,若要使日本的养老金制度保持稳定,除了下调发放额外,将开始发放养老金的对象年龄提高到70岁也势在必行。因此,需要创造条件,让65~69岁人群也可以通过工作自行确保收入来源。

好在通过图3可以看出,65~69岁人群的就业率在2004年以后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时已逼近40%。65~69岁人群今后能否实现普遍就业?关键因素在于1947~1949年出生的“团块世代”(*1)的动向。包括“团块世代”在内,1946~1950年出生的人口约达1000万人,甚至比1981~1985年出生的年轻一代还要多出250万人以上。

人口规模巨大的“团块世代”及其前后几代人如果在2016年迈入65~69岁年龄段后,依然能够为社会发一份光尽一份力,而不是依赖于养老金选择退休生活,那么将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维持和财政重建产生重要意义。

目前,日本的“在职老人养老金制度”(*2)规定,针对65~70岁人群,当每月工资和厚生年金合计超过46万日元时,将停止发放的养老金数额控制在工资增加部分的一半程度,保证老人即使工作,纯收入也不会减少。

今后,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养老金制度,进一步促进就业,继续扩大老年人就业。对今后即将跨入老龄社会的其他国家,这些实践想必也会成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范本。

(2014年11月28日)

标题图片:2014年5月28日,优衣库的地区正式员工(无需调动,可以长期工作的正式员工)说明会吸引了众多参加者(图片提供:时事通讯社)

(*1) ^ 在1947年到194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战后第一次婴儿潮中出生的人群。

(*2) ^ 到了领取养老金年龄的人,如果仍在工作,将停发部分或全部养老金的制度。

广场协议 就业 老年人 正式员工 安倍经济学 雷曼危机 失业率 用工荒 非正规就业人员 派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