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天皇生前退位意向:将“和平国家”之象征的角色传让给下一代

政治外交

明仁天皇表达了生前退位的强烈愿望。长年从事皇室采访工作的笔者认为,此意向的背后,包含着天皇对自身作为“和平国家”之象征这一角色及作用的深思。

对继承深感忧虑

8月8日,明仁天皇在面向全体国民的视频讲话中,委婉地表达了希望生前退位,将皇位禅让于皇太子的意向。

《皇室典范》规定,天皇驾崩后,皇太子即位,不允许生前退位。因此,明仁天皇的这种想法给人们带来的震惊程度,不亚于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通过广播昭告国民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的那个时刻。

安倍晋三首相虽表态将“认真考虑”,但也表示不会立刻着手修改法律,持以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战后制定的宪法禁止天皇参与政治事务,如果政府为天皇的意愿左右,将有可能出现违宪质疑。

明知存在这种微妙的问题,明仁天皇依然以“个人想法”的形式表明了退位意向,我们可以推测,其原因在于他意识到了82岁的自己已经衰老,战后作为“和平国家”之象征,昭和天皇及自己兢兢业业一路走到了今天,而未来又将如何继承下去,令他深感忧虑。

欧洲多国国王相继退位,由此而意识到了让位问题?

在被认为父系血统维系相传了125代的日本皇室,《皇室典范》规定女子结婚后必须脱离皇籍,但由于自1969年以来连续诞生了九名女孩,皇室一直处于明仁天皇的孙辈中没有皇位继承人的状态。虽说2006年皇室41年来的首位男丁、秋筱宫文仁亲王的长子悠仁亲王出生,但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改变皇室后继乏人的窘境。

而且,由于皇太子妃雅子对充满古老传统和规矩的皇室存在“适应障碍”,所以几乎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皇太子夫妇一直处于无法充分履行公务职责的状态。皇太子能否很好地继承天皇这个象征角色?这种不安情绪长年困扰着明仁天皇。

皇太子现年56岁,已经超过了明仁天皇当年即位的年龄(55岁)。天皇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让皇太子即位,使其承担起重大责任,从中积累经验,以此奠定未来,这样的想法也是很自然的。

此外,在从天皇到皇太子,再到文仁亲王、悠仁亲王的皇位继承过程中留出交接时间,可以确保拥有足够的人员阵容来应对逐年增多的公务和大地震那样的国家级危机。起初还有另一方面的考虑,那就是可以构建一个“三驾马车”(三人)体系,由天皇和文仁亲王辅佐成为新天皇的皇太子。

欧洲方面,2013年荷兰前女王贝娅特丽克丝传位给了王储威廉・亚历山大,比利时前国王阿尔贝二世传位给了王储菲利普。2014年,西班牙前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传位给了王储费利佩。这些与自己多年保持着友好关系的国王们纷纷退位,或许让明仁天皇意识到无论愿意与否,自己这一辈人的时代已经走向终结,历史正在进入儿辈们的时代。

解决“皇室后继乏人”的对策停滞不前

在战后70周年的去年,明仁天皇在停战纪念日举行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的致辞中,首次使用了“对之前那场大战表示深刻反省”的措辞。可以认为,这是明仁天皇对今天日本政治的民族主义式历史修正主义倾向日益加剧,正在震撼作为战后国策的和平主义这一局面所抱的危机感之表现。

而在那场追悼仪式上,天皇弄错了步骤,在默哀的时候就差点开始发表致辞了。或许此事也是一个契机,加深了他对自己的“衰老”所抱有的危机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剩时日不多。

近十年来,就如何解决皇室后继乏人问题,政府曾考虑过修改法律,比如允许女性皇族拥有皇位继承权,让她们婚后仍可保留皇室身份等,但均因遭到“会催生母系天皇,长久传承下来的父系血统将断绝”之类的反对意见而受挫。重视父系传承传统的安倍内阁对修改法律态度消极,在着手修正法律方面一直没有动静。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就算安倍内阁采取行动,也很可能是让那些因战败而失去了皇族身份的原皇族男性后代恢复皇族身份。而皇位落在70年前离开皇室的远亲后代手中,这恐怕是明仁天皇不愿意看到的。

以长年来全心全力履行职责而感到自豪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土化为废墟,天皇实现了角色转变,从战前的元首变为了国民主权下的“日本国和日本国民团结(unity of the people)的象征”。

战后同盟国中的一些国家强烈认为应将昭和天皇作为战争罪犯提起公诉,但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为了顺利实施占领统治而决定保住天皇。他通过让日本接受含有永远放弃战争条款,以及保留不具有政治权能、只是作为礼仪和精神“象征”的天皇这一条款的新宪法方案,来说服态度强硬的诸多国家,使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王朝历史的日本皇室得以留存。日本的天皇原本也具有“祭祀王(priestry king)”性质,依据太阳神子孙这一王权神话从事祭祀活动。因而战后,人们在祈求和平与国民生活安宁上对皇室寄予了期待,皇室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并一路前行至今。

1989年昭和天皇驾崩后即位的明仁天皇,从一开始就作为“象征天皇”走到今天,他遍访曾经惨遭日本侵略战争浩劫的亚洲和欧美各国,一直在实践表达遗憾之意的“和解(reconciliation)之旅”,足迹遍及海外各个战场。2005年去了塞班,去年去了帕劳,今年1月还访问了太平洋战争主战场菲律宾。在国内则多次前往冲绳、广岛、长崎等战祸之地悼念死难者;同时,还一直心系在自然灾害中受灾的民众和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带去关爱。

2011年3月11日发生东日本大地震后,天皇不顾自己癌症和心脏病缠身,奔走于受到海啸侵袭的广大灾区,为近两万名遇难者祈祷,并为那些因福岛核事故辐射污染而外出避难,有家难归的人们送去了鼓励。这些行动加深了国民对他的敬爱之情。

为此,对天皇在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纪念日(8月6日和9日)之间的这个时机突然表达强烈的退位意向,民众表现得尤为震惊,虽然觉得可以理解,同时又茫然不知该如何去接受。

从明仁天皇的讲话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尽管在宪法中对天皇角色的规定极其抽象、难懂,但他对自己多年来全身心地努力体现象征天皇应有的形象抱有极大的自豪感。他走访了包括孤岛在内的全国各地,认为“重要的是走近民众的身旁,倾听他们的心声,体察他们的心情”,并且回顾道:“让我认识到在国内任何地方都有着热爱当地、勤勤恳恳支撑着家乡的平凡的人们。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作为天皇,怀着对人们深深的信赖和敬爱之情,得以履行关爱国民、为国民祈愿这些重要职责是幸福的事情。”

面对悄然而至的衰老,天皇吐露说,“担忧(自己)或难以再像至今为止那样,全身心地履行象征天皇的职责”。

或将关系到“和平宪法”的走向?

在日本的历史上,有过不少前任天皇为了掌握政治实权而在生前禅让皇位的例子。出于这种原因,为防止皇室被卷入政治或天皇被强迫退位等而可能引发的皇位继承乱局,明治以后,法律上禁止了天皇生前让位的做法。

不过,从古代到江户时代后期,莫如说让位才是惯例,实行的时期更长,历史上的皇位继承几乎半数都是通过让位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相较于允许出现史无前例的母系天皇,修改法律的门槛要低得多。但是,《皇室典范》是以天皇终身在位为大前提的,它保持了一脉相承的牢固体系,如果要另外新增“前天皇”(称为太上天皇或上皇等)的身份,就必须修改各种相关法规。在什么标准下可以允许让位?如何处理前天皇和天皇的关系?如何重新整合传统的宫中仪式和国际礼仪?由于会产生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所以很难以一般方式处理解决,它涉及到皇室相关法规的全面调整,恐需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针对明仁天皇的意愿,安倍首相或在秋季成立专家委员会,开展相关商讨工作。

同时,安倍首相还有自己长期以来的夙愿,那就是修改“由占领军强加的宪法”。伴随执政党在7月参议院选举中的胜利,修宪势力在国会众参两院的议席数,达到了发起修宪动议所必需的三分之二。有人推测,在即将着手修改宪法的这个时刻,明仁天皇颇具分量的“提案”恐怕让首相感到有些手足无措,担心在自己截至2018年的自民党总裁任期内,谋求修宪的政治日程可能会被打乱。

关于天皇让位问题的讨论将如何发展,也关系到战后70年保持不变,并被视为“已经深入人心”的“和平宪法”的走向,今后还将继续吸引国内外的密切关注。

(2016年8月10日)

标题图片:人们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地观看明仁天皇的视频讲话。2016年8月8日下午于大阪市中央区道顿堀(时事社)

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