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解”的可能性——实现“Forgive, but never forget”的路程

政治外交

聚焦战后“和解”

关于战后70年的各种议论不绝于耳。在媒体上,“侵略”、“殖民地统治”、“痛切反省”、“道歉”这4个词常常成为话题,它们都是村山谈话(1995年8月)和小泉谈话(2005年8月)曾经用过的所谓关键词。正如2007年4月温家宝谈话提到的那样,这些表述在亚洲各国也得到了一定的评价。现政权也表示将“在整体上”继承这些谈话。或许是一种个人见解吧,我认为这4个词恐怕并非历史问题的全部。

安倍晋三首相私人咨询机构“21世纪构想恳谈会”近日公布的报告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在正视过去的同时,还要重视战后和解与面向未来的展望。理当正视历史,但也要聚焦战后和解,这正是该报告书的特点之所在。

验证东亚“构建和平”的过程

无论是世界大战还是区域争端,但凡导致大量伤亡的武力冲突都会给地区社会留下巨大祸根。胜者与败者,还有战败方国内的责任论、战胜方的争功夺赏等等,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认识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地。

国际关系论和国际政治学中都有“构建和平”这个门类。或许可以说这个研究领域探求的,是爆发了战争或纷争的国家和地区在争斗结束后如何以和平方式重新构建社会。经历了日中战争(抗日战争——译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亚地区,在战后是如何构建和平的呢?此外,这里是否形成了被称为“和解”的状态呢?

可以说走向“和解”的过程首先从外交层面起步,然后逐渐转向社会。“和解”的主体包括国家和社会,这里重要的便是国家间关系和社会间关系这两方面的“和解”。

外交层面上最初的步骤,是通过“和谈”结束战争,开启邦交。但这是构建和平的第一步,而且也不过是形式上的第一步。当然,在国与国关系方面,没有和谈,一切就无从开始。正因为此,它是必不可缺的第一步。但即便以这份条约来解决赔偿问题,仅凭此也无法治愈国民各自的伤痛;另外,在各个国家在历史教育中,如果强调本国的正当性,那么莫如说敌对情绪将被放大和固化。

日本需要真诚的反省和道歉

正如近年来的历史认识问题所反映的那样,我们很难认为东亚已经实现了“和解”,但与日中、日韩相比,日本与台湾、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和解看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人们普遍认为,要实现和解,加害方与受害方双方必须彼此让步,加害方要真诚反省和道歉,受害方要有宽容和“赦免”之心。

日本与台湾、东南亚之间是否进行了这种定式般的“和解”还不确定。换言之,就现状而言,尽管可以视为达到了“Forgive, but never forget(原谅,但永不忘却)”的状态,但这是否是日本或者对方国家旨在实现“和解”的意图、具体对策所产生的结果尚需验证。

这表明“和解”是在极为复杂的均衡之上形成的。“和解”存在于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的状况、各种要素错综纠缠的状况之上。正因为如此,即使一度出现了看似“和解”的状况,也仍有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它是具有可逆性的。

正因为如此,在历史问题上,尽管一度看似达成了“和解”,但日方也不能在之后毫不作为。或许作为加害方的日本必须持续展示出对过去行为的真诚反省和道歉。关于到底要道歉多久这一点,虽然道歉频率的确会减少,但日本仍需要持续举行象征性的仪式并开展相关教育,必须敏锐地应对各种形势的变化。

眼下,至于中国和韩国,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认为已形成了“Forgive, but never forget”的状态。两国国内的历史教育,对日本的侵略和殖民地统治采取的都是批判性的记述,而且独立神话也和这些内容密切相关。此外,两国的报纸和电视等媒体也对历史问题反应敏感,经常跨国相互刺激,在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过激言论。在国际舞台上,中韩也不懈地进行着有利于自身的舆论宣传,最近还在申报世界遗产方面展开了各种尝试。

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认为日韩、日中现在还不会走向和解。然而,需要牢记的是,不能因为对方一直把“历史”当作各种政治工具,我们就可以放松寻求和解的努力。尽管完全没有必要理会过分的要求,也没有必要树立和对方相同的历史认识,但还是有必要不断展示寻求和解的姿态。

不知道战争的人们需要面对的课题

战后,日中、日韩之间确实展开了许多寻求和解的工作。日中之间,除了日中友好运动外,日本经济界人士饱尝的艰辛和由此建立的各种纽带关系就值得大书特书。另外,日本各地方政府与中国各省市缔结友好关系常常将战争时期的经历作为基础,与(战时驻扎)该地区的师团和连队曾经侵略过的中国各地展开交流的事例也不在少数。日本的知识分子长期以来也对战争责任论问题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尝试通过“15年战争论(*1)”或者走向战争的过程等各种研究,验证战前日本的失败和过错。

可以认为,现在必须做的,是在一如既往地真诚验证日本过去的错误的同时,考察一直以来追求和解的努力过程,找出那些导致未能实现和解的问题点。对于那些战后没有上过战场、没有直接参与过战争的人们来说面临哪些课题呢?当我们立足于和解这一观点之时,答案就变得明确了。或许针对如今是否还有必要和上世纪50~70年代保持相同的言行这一问题存在争论,但对于21世纪的日本和日本社会而言,恐怕需要不断探索和解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反省和道歉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相较于采用怎样的语言表述,更重要的是在谋求“和解”的言行中,用实际行动克服缺失,用实际行动不断表明“从未忘记”和“赎罪的态度”。

人们常说,国际社会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已逐渐进入了讲“感情”的时代。历史认识会对国民感情产生深刻影响,如何面对这个领域的问题,也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非常重要的,是针对对方的言行,我们不能总是被动行事,而要明确自己对“和解”的态度,并基于这种立场,以实际的言行不断实践。可以认为,这既是国家的课题,也将是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以及个人的课题。

(2015年8月10日)

(*1) ^ 1931年至1945年前后跨度15年(实际时间不到14年)的日本对外战争的总称。它是基于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译注)、日中战争(抗日战争——译注)、太平洋战争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一系列的战争这种认识而来的说法。

中国 日本 川岛真 战后 韩国 习近平 和解 Kawashima Shin 安倍谈话 构建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