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中的日本史——中世纪、近世纪篇

(第三回)鄂霍次克海与日本

社会

北海道的鄂霍次克海地区,从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叶,登上了日本历史的舞台。但在此之前,阿伊努人以及通古斯人,已经在这里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篇章。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叶,北海道所处的鄂霍次克海地区,即鄂霍次克地区登上日本历史的舞台,那是在南下千岛群岛的俄罗斯人与试图驱逐他们的日本人之间频繁发生冲突以后的事。但是,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伊努民族,从13世纪起就来往于北边的萨哈林、东边的千岛群岛、勘察加半岛,与那里的北方各民族展开了交易和交流。

13世纪,阿伊努民族进入萨哈林

1263年11月,蒙古帝国的第5代皇帝忽必烈将阿穆尔河(黑龙江——译注)下游流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随即将居住在这里的女真族和那乃族(赫哲族——译注),以及居住在阿穆尔河河口地区及对岸萨哈林的尼夫赫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根据元朝编年体史书《元史》记载, 1264年11月,忽必烈出兵征讨居住在萨哈林的“骨嵬”(图1)。据说是因为已经臣服于蒙古军的萨哈林“吉里迷” 人向蒙古诉说骨嵬人侵占了自己的地盘,于是蒙古大军出兵讨伐了骨嵬。

图1 《元史》第5巻记载,忽必烈统治时期的至元元年(1264年)11月,蒙古军征讨了骨嵬(右起第4-6行)

居住在阿穆尔河下游流域的那乃族,把尼夫赫族称为Gillemi,在中国,这个名字用汉字表记为“吉里迷”。17世纪,来到阿穆尔河下游流域的俄罗斯探险家们把吉里迷叫做“吉里亚克”。该民族的自称则为尼夫赫,今天,仍有大约4500名尼夫赫人居住在阿穆尔河河口地区和萨哈林北部。

尼夫赫人将阿伊努人称为KUGHI。元朝这个名称用汉字表记为“骨嵬”。阿穆尔河下游流域的通古斯(族)各部族称阿伊努人为KUYI。KUYI是KUGHI的音变,明朝时用汉字“苦夷”表记。阿伊努人在江户时代后半期大约有2500人居住在萨哈林南部,日本统治萨哈林南部时期(1905-1945年),这里的阿伊努人口大约在1500人左右。

此前长期认为,阿伊努民族自古一直定居在萨哈林。但是近年的萨哈林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尼夫赫人在13世纪已经居住在萨哈林了。根据这一结果,可以推断上述《元史》中的记载反映了13世纪中叶,阿伊努人由南、即从北海道进入萨哈林,压迫尼夫赫人的状况。

1265年3月,骨嵬人袭击杀害了吉里迷士兵,但是,蒙古军队通过提供粮食以及弓箭、甲胄等武器,使骨嵬人归服。也就是说,蒙古军队虽然为粗野不羁的阿伊努人所困扰,却没有实行镇压,而是试图令阿伊努人俯首臣服。1271年,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据说元朝曾于1272年和1273年两度出兵萨哈林征讨骨嵬,但却未能渡过海峡。其后,又分别于1284年、1285年和1286年三度派遣大军,终于讨伐骨嵬成功。尽管如此,骨嵬人再次反抗元军,并于1296年、1297年和1305年,越过间宫海峡(鞑靼海峡——译注)进攻大陆。但是,1308年,骨嵬终于臣服于元军,从此毎年向元朝纳贡毛皮。

15世纪,萨哈林阿伊努民族与明朝

如上所述,居住在萨哈林的阿伊努民族与蒙古军、元军的冲突持续了40年之久。据说,蒙古军、元军因为难以镇压住阿伊努人,遂于1286年出兵远征。当时派出了1万人的大军以及1千艘船只,终于讨伐成功。这个数字恐怕有夸张之嫌,但的确萨哈林的阿伊努人对元军开展了顽强抵抗,最终勉强臣服元朝,岁岁纳贡。

图2 明朝在阿穆尔河河口地区的奴儿干(现在的蒂尔村)设置都司并修建了永宁寺。居住于萨哈林的苦夷人也必须向(明朝)都司奉纳贡品

1368年建立的明朝,也于1387年将阿穆尔河下游流域纳入管辖范围。1411年,明朝第3代的永乐皇帝在河口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并于1413年在这里修建了佛教寺院永宁寺。其后,该寺被当地居民和尼夫赫人破坏。1433年,又在原址重建了永乐寺。

当地立碑记述了修建都司和寺院的经过。碑文中记载,阿穆尔河下游流域的各民族以及海峡对面的苦夷人,即居住在萨哈林的阿伊努人来到奴儿干都司,明朝赏赐他们衣服、工具、食品。这就意味着,作为交换,该地区各民族和阿伊努人负有向明朝都司缴纳贡品的义务。

 奴儿干的永宁寺后来化为了废墟,该寺院遗迹位于阿穆尔河河口上溯153公里处,即现在的蒂尔村(图2)。1995-2000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考古学家发掘了该寺遗迹,并出土了明代的佛像、货币、寺院基石以及大量的屋瓦等文物。

17世纪,北海道与萨哈林、千岛之间的交易

1602年,杰罗尼莫・迪・安吉利斯神父作为耶稣会传教士来到日本,经过京都、骏府,于1615年到达仙台,并以此为据点在日本的东北地区广泛传教。期间,安吉利斯曾分别于1618年和1621年二度造访虾夷之地,即北海道。在此期间,他就所谓虾夷人是怎样的人群?虾夷之地是怎样一方土地等,写成详尽的书简寄送给耶稣会的神父。这两封书简以《安吉利斯第1虾夷报告》和《安吉利斯第2虾夷报告》之名广为人知。

另外,1609年,同样作为耶稣会传教士来到日本的迪奥戈・卡瓦略神父途径天草,于1617年到达安吉利斯所在的仙台,并在东北地区广大地区广泛布教。传教期间,卡瓦略也曾于1620年和1622年二度访问了虾夷地区。而在1620年访问之际,他也下写了一封详细记述虾夷地区情况的书简送交耶稣会神父,这封书简以《卡瓦略旅行记》之名而为人所知。

(1)根据安吉利斯报告的记述

当时,安吉利斯逗留在北海道南端的日本城市松前,他在那里遇见了虾夷人,也就是阿伊努人,从而得到了各种各样关于虾夷地区的信息。信息中有如下记载:“每年,居住在虾夷东部目梨地区的虾夷人,用100艘船只满载鲑鱼和鲱鱼前往松前。另外,他们还带来大量海獭、即貌似欧洲貂的动物毛皮。据说因为海獭不是生息在虾夷(北海道),而是生活在东边的猎虎岛,所以目梨地区的虾夷人,即阿伊努民族便去那里收购海獭毛皮。此外,猎虎岛附近还有许多其他岛屿,这些岛上居民肤色不太白,无胡须。据说去年,那里的两名居民来过松前,但是虾夷人都不懂他们的语言。”安吉利斯对虾夷人即阿伊努人民族的描述是,毛发浓厚,胡须长及腰部。由此可以推断,与虾夷人讲不同语言的这些岛民不是阿伊努民族。

再有,据说居住在虾夷北部天盐地区的虾夷人也乘船带着各类物品前来松前,其中还有许多好像是中国出产的绚丽华美、质地细密的丝织品。《安吉利斯第2虾夷报告》中还附有描绘了虾夷地形的地图,从这张地图中看,虾夷地区是一座位于本州北部的巨大岛屿(图3)。

安吉利斯描绘的虾夷地区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吉利斯认识到北海道是位于本州北部的巨岛,靠近中国的东北部和朝鲜。(H・奇斯里克编著《北方探险记——元和年间外国人的虾夷报告书―》吉河弘文馆出版,1962年)

根据这份地图,这个巨大岛屿西端的天盐地区对岸,也就是西侧,是朝鲜或者中国的东北部。从安吉利斯这一地理上的认识可以推测,来自天盐的丝织品应该是中国产的。但实际上,这些丝织品和15世纪居住在苦夷即萨哈林的阿伊努人通过向明朝的奴儿干都司缴纳贡品而换取的丝织服装可能是同样的,所以丝织品也许是经过萨哈林带到天盐的。

(2)根据卡瓦略旅行記的记述

卡瓦略也曾在松前逗留,得到了各种关于虾夷地区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看,来自东北方的虾夷人经过60多天的航行到达松前,带来猎虎岛出产的柔软的海獭毛皮。另外,据说他们还带来活鹰以及日本人用以装饰弓箭的雕翎。再有,来自北方的虾夷人经过70多天的航行到达松前,带来极为优质的丝绸。

根据上述安吉利斯和卡瓦略的报告可以得知,17世纪初叶,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伊努民族与北边居住在萨哈林的阿伊努民族、东边居住在千岛群岛的阿伊努民族之间开展了地域广泛的交易活动。

17世纪末,俄罗斯人进入勘察加

17世纪,俄罗斯人向东部进发,探查、开拓西伯利亚,并于17世纪末到达勘察加。“勘察加大地何处是尽头?”1697年,受命进行这一探险的弗拉基米尔・阿特拉索夫,在勘察加半岛的中部遭遇了当地居民勘察加人;接着,又在半岛的南端见到了长相不同于勘察加人的民族,阿特拉索夫称他们为KURIL人。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中心城市、位于勒拿河中游流域的雅克茨克设置了管辖西伯利亚的官署西伯利亚厅。阿特拉索夫在这里报告了勘察加探险情况。报告中说,KURIL人的陶器、棉服等来自于海上的各个岛屿。

得知勘察加半岛对面的海上有许多岛屿后,俄罗斯政府随即命令西伯利亚厅探查这些岛屿。于是,派遣了伊万・科兹列夫斯基率队前往,1711年,科兹列夫斯基到达第1座岛屿占守岛;1713年,登陆第2座岛屿,即幌筵岛。他在幌筵岛上见到了岛上居民,另外,此时他还遇见了一名偶尔从遥远的择捉岛来幌筵岛进行交易的、名为夏塔诺伊的外族人。夏塔诺伊与被阿特拉索夫称为KURIL的人属同一种族。科兹列夫斯基从夏塔诺伊那里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并报告给雅克茨克的西伯利亚厅。这份报告生动具体地反映了18世纪初叶,阿伊努民族在从勘察加半岛南端至千岛群岛、北海道之间频繁从事交易活动的情形。

18世纪,阿伊努民族在勘察加的交易活动

第1岛屿占守岛上居住着KURIL人。南方各岛的KURIL人来到这里,带回海獭、狐狸的毛皮,以及装饰弓箭的雕翎。第2岛屿幌筵岛上也居住着KURIL人。远离此岛的其他海上岛屿的KURIL人来此经商,带来了丝织品、锦缎,还有刀具、锅、陶器等。同样,第3岛屿温祢古丹岛上也有KURIL居民。该岛居民前往勘察加收购海獭和狐狸的毛皮,再带着这些物品前往遥远的南部各个岛屿。而且,由于他们与勘察加人交易、通婚,所以该岛居民懂得勘察加人的语言。据说他们与勘察加人的姑娘们结婚,并且他们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勘察加人。第5岛屿的舍子古丹岛(SHIASHKOTAN岛)也有KURIL人千里迢迢从择捉岛前来从事交易活动。而且,据说这个岛屿还是南、北各岛的居民汇聚一堂进行交易之地(图4)。

连接北海道、千岛、勘察加的交易通路。阿伊努民族经由千岛群岛到达勘察加半岛,并将从这里得到的商品带往松前(北海道)

据说居住在千岛群岛最南端得抚岛的岛民们,前往南面的国后岛,从那里购得丝织品和锦缎,再带着这些商品前往北边的占守岛和幌筵岛,在那里换取海獭和狐狸的毛皮、雕翎等物品。而居住在南边择捉岛的居民们,则前往勘察加半岛进行商贸活动。这些大概就是夏塔诺伊所讲述的信息吧。另外,据说该岛居民与日本人所说的虾夷人是同一种族。

在南边的国后岛,岛民们用丝织品、锦缎和锅与从MATMAI乘小船来这里交易的人换取活雕、雕翎等物。另外,国后岛居民也时常前往MATMAI岛进行交易活动,同样,也有人从MATMAI岛来到国后岛做交易买卖。

最后的第15座探险岛屿MATMAI岛,比其他岛都大,居住着虾夷人,也就是KURIL人。另外,据说日本人在这座岛的西南海岸建造了名为MATMAI的小镇,日本人居住在这里。也就是说,MATMAI岛即北海道,MATMAI小镇指的就是日本人居住的城市松前。而且,从松前将日本的商品,诸如丝织品、锦缎、刀具、锅、漆器等运往国后岛,用以交换海獭、狐狸的毛皮以及雕的尾羽。

科兹列夫斯基报告中提及的位于勘察加半岛和北海道之间的众多岛屿,也就是千岛群岛上,居住着俄罗斯人称之为KURIL人、日本人称之为虾夷人的阿伊努民族。根据18世纪初叶科兹列夫斯基的报告,居住于千岛群岛的阿伊努民族不仅仅从事与北海道和北千岛之间的交易,甚至还开展了北海道和勘察加之间的交易活动。这样的交易活动正如安吉利斯与卡瓦略的报告所言,早在17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了。

安吉利斯报告中说,有两名猎虎岛附近岛屿的虾夷人,即讲不同于阿伊努民族语言的居民来过松前。根据科兹列夫斯基报告判断,大概他们应该是居住在勘察加的勘察加人。也就是说,在17-18世纪,北海道东部的鄂霍次克海地区,已经开展了这种民族间的交易与交流了。

俄罗斯 北海道 元朝 忽必烈 明朝 菊池俊彦 鄂霍次克 阿穆尔河 黑龙江 萨哈林 库页岛 阿伊努 耶稣会 传教士 杰罗尼莫・迪・安吉利斯 迪奥戈・卡瓦略 虾夷 勘察加 千岛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