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本的转折之年

日本因特网的开端与发展

财经 社会

有着“日本因特网之父”之称的作者,是日本计算机科学的最高权威,请听他对日本互联网发展和普及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解,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因特网,原本是作为学术领域的试验性网络发展起来的,用作大学、研究机关之间相互联络、交换论文及研究数据等非营利用途。1995年Windows95的发售,使得这个以研究人员为基础的网络迅速普及开来。在此,我着重谈谈日本因特网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JUNET——日本最早的研究用途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的技术起源,通常认为是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的研发部门APRA主导开发的ARPANET和同年在AT&T公司贝尔实验室诞生的UNIX操作系统。这两个分别独立开发出来的技术邂逅,便催生了因特网。

ARPANET,其开发的动机并非出于大家常说的军事目的,而是由于当时ARPA所研发的计算机过于昂贵,因此他们试图有选择地把其中几台计算机主机通过高度可靠的方法串联起来,以共享计算资源和研究成果。“把世界上所有计算机串联起来”的想法,并非一开始就出自美国国防部,如此的勃勃雄心其实萌发于一部分年轻研究人员当中。我也是其中之一。

1984年,当时我还是东京工业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我使用从美国带回来的调制解调器,把东京工业大学、庆应大学和东京大学的计算机串联起来,创办了日本最早的学术计算机网络,命名为JUNET(Japan University Network)。但在当时,用调制解调器连接电话线路,是不被正式认可的行为。

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发生了一件对日本网络发展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电信事业法》的颁布实施。之前由日本电信电话公社和国际电信电话株式会社(KDD)两家垄断的通讯事业从此实现了自由化,多元化的电信服务受到各界的极大期待。

随着这部法律的实施,调制解调器终于得以合法使用。但却有人担心组织之间相互发送电子邮件可能会对既有的邮政事业形成威胁。而且,组织之间相互通信使用的是网络通讯协议(TCP/IP),而非当时国家推进的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这样是否可行也是一个问题。

以美国为中心,建成了很多学术领域的试验性网络,这中间也包括日本的JUNET。但是,它们采用的联网方式都不尽相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0年前后,出现了把所有的学术网络联接起来的动向。

在日本,由我牵头,1988年发起了由企业、大学、政府机构成员参加的“WIDE(Widely Integrated Distributed Environment)项目”联合研究小组,以期推动基于TCP/IP的广域通信。

在美国学术界,主导选择TCP/IP作为联网协议标准的,是威斯康星大学教授Lawrence Landweber的研究小组,这个小组承担着建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CSNET(Computer Science Network)网络工程。这个网络的初衷只是为了让研究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快,所以一开始是以使用电子邮件为前提进行建设的。198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CSNET,在80年代通过TCP/IP方式把世界上180多所大学连结在一起。这成为美国基干网络的前身。WIDE是在1989年接入该网络的。这就是以学术领域为中心发轫的因特网的发展过程。

“大众网络”和个人电脑通讯的合作

在因特网初期阶段,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潮流,那就是个人电脑通讯。日本90年代初期有PC-VAN、ASCIInet、Nifty-Serve等个人电脑通信服务,它们曾试图与因特网互通电子邮件,但存在着规则障碍。原因如上所述,电讯公司之间是使用国际标准OSI来交换数据的。

因特网是大众网络,而个人电脑通讯则是由既存的大型运营商主导的,严重受国际标准的束缚。但由于OSI并没有实际发挥作用,使用三大公司电脑通信服务的用户,无法与其他电脑通讯服务公司的用户之间互通邮件。

1990年,我搬到了庆应义塾大学的湘南藤泽校区。于是,我在该校区安装了上述三家个人电脑通讯公司的线路,组建了能够通过因特网互通电子邮件的机制。要想连接NIFTY-Serve与PC-VAN、PC-VAN与ASCIInet,必须使用OSI方式联接,。但我们以要与因特网交换邮件为由,将以上三家分别连上了因特网。

最终,通过因特网的邮件列表功能,事实上在三家公司的用户之间都可以收发邮件了。在日本,因特网获得社会认可最重要的契机之一,就是与这种电脑通讯的合作。

阪神大地震使因特网的“知名度”大增

1995年,发生了一件日本因特网普及过程中里程碑式事件。那就是,同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那时,个人电脑通信和因特网之间已实现了对接。灾区的志愿者们在国内利用个人电脑通信,通过因特网与来自海外的援助人员携手合作,表现得非常活跃。

计算机网络和电子邮件的使用,大大有助于人们的交流和社区建设——就是在1995年1月,整个社会强烈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另外,就在普通人开始强烈关注因特网的这一年的11月,Windows 95发售了(美国于同年8月发售),让每个人都有了使用因特网的可能,用户因此而剧增。当年年底,“因特网”入选“新词 流行词大奖”的前十位。

后来,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又使人们认识到,现今利用SNS(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普通手机的因特网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基础。就这样,日本以这些实际体验为基础,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因特网社会化应用的认识。

在摸索中前行的日本首家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另一方面,要让因特网商业化,依靠大学里的志愿者们作用是有限的。在美国,1990年美国地震研究中心的系统管理员里克·亚当斯(Rick Adams)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的公司AlterNet,成为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先驱。亚当斯也曾催促我开展因特网商业活动,但在当时日本大学的研究中,还没有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展开商业活动的意识和想法。

不过,现实问题是,希望接入因特网的组织团体急剧增加,已经远非WIDE这一单纯的学术研究机制所能应付得了,到了必须开办企业的状态了。1992年,大家你几十万我一百万地,一起出资凑齐了当时创业所需的最低资本金1000万日元。

但是,当我们向邮政省申请成立电信公司时,邮政省起初怎么也不肯受理。申请书上有一栏要求填写能够开展电讯业务的根据,我们就把迄今为止试验网络的成果以及强大的技术专家团队力量等内容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但后来才知道,那一栏必须填写的是银行存款余额的证明。也就是说,为了保护用户利益,必须证明你的公司即便收益为零也有足够资金维持业务正常运转。

那时,除了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之外还能想到的电讯公司,就只有像第二电电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了,它是由丰田汽车为首的25家公司联合成立的。当时的邮政省根本不理睬我们这样的风险公司。经过这样一段不太顺利的时期,1992年我们创办成立了IIJ公司(Internet Initiative Japan),因特网商用服务供应商由此诞生。从结果来看,日本和美国的因特网商业化运作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因特网随Windows95的发售迅速普及,应用方面凸显各种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美两国的因特网接入服务开始,实现了商业化,也就是说只要企业付钱就能够获得因特网接入服务。而因特网在普通人中间普及开来,则是从Windows 95发售后的1996年开始的。

90年代后半期,在美国,以率先开发因特网相关软件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首,在这些大学里从事因特网开发的研究人员,几乎全部投身于相关的商业活动。基础研究等稍微超前一些的研究,反而变成了以日本为中心而开展。比如,与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的“国际化”(除英语之外还能支持处理世界各国语言)相关的技术革新,以及基于当时被称作“下一代因特网协议”的IPv6的网络通信技术,都是日本引领开发的。

1999年,在我还沉醉于引领日本因特网技术开发的某一天,庆应大学湘南藤泽校区同事、经济学家竹中平藏问我:“村井,为什么日本的因特网这么落后呢?”

一开始我觉得是他认识不足而已,但仔细问了问,他有如下一些理由:“因特网无论行政服务上还是企业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样下去会不断损害日本的经济竞争力,日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将不断衰退”。说来也是,美国的税金申报,在采取激励机制的同时,早就可以通过网络办理了,金融机构也采用网上银行等方式推动业务更加快速高效运转。

尽管在因特网商用化,日本几乎是和美国同时起步的,但在实际应用方面,比起从个人电脑通信时代开始就已经利用个人电脑提供行政服务和展开商业活动的美国来说,日本是大大地落后了。在日本,除了大学研究人员和电脑相关企业之外,人们对利用因特网能做些什么完全没有兴趣,通过调查甚至发现人们还存在着拒绝的心态。

通过IT战略推进政府行政业务电子化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频繁出入总理官邸、政府部门,向政治家、政府官员展开游说。2000年,时任森喜朗首相成立了IT战略总部,我和竹中平藏两人均作为专家参与其中。(2001年,竹中平藏就任小泉内阁的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负责推进结构改革。)

经过战略会议的讨论,2000年9月政府提出了E-Japan构想,同年11月制定了《IT基本法》,并从次年1月开始实施。提出的目标,是构建超高速网络,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进政府行政信息化等。

但是,虽然开始实施了IT政策,但政府行政的IT化仍然难以推进。因为很多法律明文规定,必须使用书面文件和印章,必须当面办理手续。比如,还有规定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当面授课,所以无法开展远程函授。

于是,所有的政府机构对自己所管辖的法律进行了清查,发现其中要求当面办理、提供书面材料或盖印章的地方大约有9000多处。对于这些法律,每一条都加上了这样的补充:“或者通过同等的电子方式”。其中,商法的修改立竿见影地见到了效果董事会必须在固定场所召开的规定,经过更改,现在已可通过电子方式远程参加。学校的函授教育也成为了可能。

不过,即使到现在,政府机构还是重视书面文件往来,中小企业里IT化进展缓慢。也就是说,虽然日本的因特网技术很先进,网络基础设施也很完善,但在充分“利用”方面我认为还落后于美国。

全球化网络的未来

在思考因特网今后的课题时,有必要考虑因特网所创造的无国界“全球化社会”如何与被国界分隔的“国际社会”共存这个问题。国际社会应该如何维持和发展因特网这个全球化社会呢?

就像在英语中必定加定冠词,用“the Internet”来表记因特网一样,因特网在地球上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它指的是地球上所有事物都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全人类都出入其中,是它的理想,现在,大家都关注于把所有物品融汇于此的物联网(IoT)备受人们的关注。

比如,在汽车物联网中,地球上所有的汽车都将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之中。那么这样的网络能起什么作用呢?当然,汽车之间能直接互送数据避免碰撞,也能统计排气量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认真思考该如何充分利用由这些数据形成的全球化网络,可以说就是一个课题。

最后,如果说到最近经常提到的因特网安全问题,最终会归结到如何提供值得信赖的服务这个话题,也就是“品质管理”和“可靠性”的问题,而这本来应该是日本可最能一展身手的方面。但现在,这种能力并没有发挥出来。

全球化社会中所有的服务,不久都将以某种形态通过因特网展开,我们定将迈向一个更加重视质量管理和高可靠性服务的时代。我认为日本应担负起责任,来引领这种高质量服务。

标题图片:1995年11月23日,Windows 95在日本发售(图片提供:Fujifotos/Aflo)

东日本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 因特网 JUNET WIDE项目 电信事业法 TCP/IP ARPANET Windows 95 UNIX NTT 服务提供商 竹中平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