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在广岛长崎的安魂曲

长崎的和平钟声——永井隆博士和他留下的核爆记录

社会 文化

1945年8月9日11时2分,浦上天主堂上空500米,第2颗原子弹爆炸。那里是一个禁教令颁布以来在长崎形成的天主教徒聚居地。爆炸时,在天主堂里进行祈祷的祭司和数十名信徒当场死亡,整座教堂被炸毁。附近的长崎医科大学也有多人遇难。在医科大学医院遭受原子弹轰炸而身负重伤的医生永井隆博士,从此开始了他的漫长战斗——一场将核爆受害者的记录流传后世的战斗。

“爱人如己”:名曰“如己堂”的住所

“慰藉、鼓励、长崎的钟声,啊,和平的钟声响起”

Sato Hachiro作词、古关裕而作曲、藤山爱一郎演唱的这首《长崎和平钟声》歌曲,曾在二战结束不久的1949年广为流唱。如今,距离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1945年8月9日)已经过去了70年。回顾当时,有一个人令我们不能遗忘,那就是曾经写下《长崎和平钟声》等许多著作的放射科医生、长崎原子弹轰炸的幸存者永井隆博士。

雕刻在“如己堂”附近坡道墙壁上的《长崎和平钟声》的音符和歌词

永井博士本人虽也遭受了原子弹轰炸,但他却救治了许多核爆受害者。永井的足迹及其著作,是原子弹轰炸这一人类“负遗产”的第一手证据;与此同时,他的一生,也是一位天主教徒祈求和平的爱的旅途。

在长崎的象征——“和平祈念像”附近的一条坡道上,有一个两张榻榻米大房间的小木屋。永井博士将它命名为“如己堂”。在患上白血病,饱受病痛折磨之中,永井在这里用4年半的时间写下了17本书。如己堂这个名字取自天主教中“爱人如己”的训诫,包含了他不忘遇难者众多的原子弹轰炸中心地区——浦上地区人们的伤痛累累的内心,自己也要凭借着这份爱活下去的意志。

笔者拜访了已经被许多日本人遗忘的永井隆博士的“如己堂”,并来到紧邻如己堂的长崎市永井隆纪念馆,采访了纪念馆馆长、永井隆的孙子永井德三郎先生(49岁)。

遭原子弹轰炸前2个月,被告知“生命仅剩3年”

在“如己堂”为核爆幸存者做检查的永井隆博士。“永井隆纪念馆”内展示

永井隆博士1908年(明治41年)出生于岛根县松江市。长崎医科大学(现在的长崎大学医学系)毕业后,从事放射线医学的治疗和研究,同时还积极投身于当时最严重的疾病——结核病的治疗工作之中,因此患上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他被医生告知“只有3年的生命”时,正是在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前的2个月。当时他只有38岁。

原子弹爆炸的那天,永井博士正在大学医院,他的右颞动脉被切断,身负重伤。最爱的妻子绿被烧死在家里。永井博士这样描写轰炸后的场景:“地狱!地狱!听不到任何呻吟。名副其实的死后世界!”(《长崎和平钟声》)

遭遇原子弹轰炸后的永井博士,拖着重伤的身体投入到救护和救援活动中。随后,他捡出夫人的遗骨埋葬了起来,从8月12日起连续58天,担任第11医疗队队长,在长崎市光山町设立了救护所,救治遭受原子弹轰炸的人。这期间,永井博士一度陷入病危状态,但是奇迹般地恢复了过来。

第二年(1946年),他升任长崎医科大学教授,然而在这一年的7月,他病倒在长崎站,此后便一病不起。狭小的家中,他趴在被褥上,以惊人的毅力开始写作。2年后,他搬进了“如己堂”,这间只有两张榻榻米大的小木屋是浦上地区的人们四处找来用原子弹轰炸后火灾中烧剩下的木材为博士搭建的。

《长崎和平钟声》:GHQ审查2年才出版

然而,永井博士于1946年8月写下的《长崎和平钟声》这本随笔,在出版是却却遇到种种阻力。它虽然是从医学角度记录对核爆受害的记录,但因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核爆受害的著作,因此遭到了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的严格审查。历经2年多时间,才最终获得了出版许可,而且附加了GHQ方面的条件。

这个条件,是《长崎和平钟声》必须和记录1945年2月日本军队在马尼拉进行大屠杀的《马尼拉的悲剧》这本书以合订本的形式共同出版。《马尼拉的悲剧》是由GHQ谍报部门将神父、军人和市民对大屠杀的口述编辑而成的一本书。合订本中,《长崎和平钟声》为160页,《马尼拉的悲剧》为159页,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审查有多严格。关于该书出版前后的经过,永井隆的儿子永井诚一(已故)先生所著《永井隆》(圣保罗出版)一书中有详细记述。

就这样,《长崎和平钟声》终于在1949年1月出版。在当时日本纸张供应不足的状况中,此书仍然成为了空前的畅销书。同年7月,Sato Hachiro作词、古关裕而作曲的同名歌曲发表后也大获成功。演唱者藤山爱一郎于第二年抱着手风琴来到如己堂看望永井博士,并在1951年1月3日播放的“第一届NHK红白对歌大赛”上作为压轴歌手,动情演唱了《长崎和平钟声》。

同时,在1950年,松竹公司将本书改编成了电影。导演是大庭秀雄,编剧是新藤兼人、光畑砚郎、桥田寿贺子,主演是若原雅夫,月丘梦路和津岛惠子等。由于这是第一部描写原子弹轰炸的电影,需要经过GHQ审查,所以没能从正面直接描写遭受原子弹轰炸的状况,侧重强调了人们战后重建的心愿,没有过多地刻画原子弹轰炸这一惨剧。

此外,英国人还以永井博士的一生为题材拍摄了电影《All That Remains: The Story of Takashi Nagai(遗产:永井隆的故事)》,这部电影从2012年开拍,拍摄时间长达4年,将于近期公映。

“奇迹创造者”海伦·凯勒的慰问

永井德三郎先生

据“长崎市立永井纪念馆”的馆长、永井博士的孙子永井德三郎先生说,每年来纪念馆参观的人大约有15万。纪念馆的前身是永井博士用个人财产为战争中的孤儿们建造的一座图书室,名叫“我们的书箱”。后来,又利用侨居巴西的日本人的捐款和市里的拨款,将图书室改造成一座图书馆,并于1969年改为现在的名称。纪念馆中展示了永井博士的遗物和照片,在2000年进行了全面改建。虽然展览空间不大,不过永井馆长说,“来参观的人当中,有的客人会默默地看上30分钟、40分钟才离去”。

当时有许多人来探望过永井博士,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10月8日海伦·凯勒女士的突然来访。这位被称为“创造奇迹的人”的伟大女性,虽然集盲、聋、哑三重苦难于一身,却终其一生为社会福利和世界和平而孜孜奋斗。和海伦·凯勒女士的会面只有短短15分钟,但是永井博士却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在《我可爱的孩子啊》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握手了!一股暖流犹如在接通的电路中一样,贯穿我的体内,瞬间流遍了全身。”

1949年5月27日,昭和天皇前来遭受原子弹轰炸的长崎进行慰问,接见了永井博士。3天后,永井博士亲吻了运到浦上公民馆的方济各·沙勿略(*1)的圣腕(圣人的手腕遗骨——译注),并接受了罗马教皇特使吉尔罗伊枢机的慰问。同一年年底,他成为了第一位“长崎市名誉市民”。

(*1) ^ 耶稣会创始人之一,首先将天主教传播到亚洲的马六甲和日本,天主教会将其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译注。

“放弃战争”是核爆受害者的心声

重建于1959年的浦上天主堂

永井博士原来是出云大社的信徒,并非天主教徒。考入长崎医科大学后,他每天听着浦上天主堂传来的祈祷的钟声,并邂逅了帕斯卡的《思想录》,逐渐被天主教所吸引。

1934年,他从战地满洲归来,接受了洗礼,于同年8月和森山绿结婚。妻子家中7代都是虔诚的避世隐居天主教徒。永井博士将自己的教名取做保罗,源于丰臣秀吉时期的天主教殉教者,“日本二十六圣人”之一的三木保罗。

永井馆长介绍:“人们有时会把永井隆称作‘圣人’,但是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呼。”馆长说,他希望年轻一代能“理解永井隆对和平的祈愿,以及通过爱他人而达到永久和平的心愿,并在今后的人生中实践这些理想”。

永井博士对于1947年5月3日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表示了欢迎。他在《和平塔》一书中写道:“从没有象这一次一样,大家真心确信不会再发动战争了。这完全是这两颗原子弹所赐。宪法已经明确表示日本将放弃战争,因此我们必须让战争从人们心中彻底根除。”

永井博士,安息吧!

“原子弹爆炸资料馆”内展示的永井博士的照片

《长崎和平钟声》这部书的标题,取自永井博士学生时代日日聆听的浦上天主堂的祈祷钟声。教堂原本有2只大钟,其中一只在原子弹轰炸中被摧毁,另一张于1946年12月24日被信徒们从废墟中挖了出来。人们将那口钟用粗大的圆木吊起来,在圣诞节前夜敲响它,用来通知人们做弥撒。钟声阵阵,犹如奏响了一首慰藉遇难者之灵的安魂曲,永井博士听了,便决定用《长崎和平钟声》来做书的题目。

永井馆长说,最近,人们经常问我,“如果永井博士还活着,对于东日本大地震之后的核电站事故,他会说些什么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永井馆长觉得“(提问者的)有些误会了。(永井博士)一向认为应该在事故发生以前充分了解原子能的安全性和危险性,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所以他不会有什么特别惊人的言论。”

永井隆于1951年5月1日在长崎医科大学去世,享年43岁。死后解剖遗体发现,永井的脾脏是正常人的35倍,肝脏是正常人的5倍。5月14日,长崎市在浦上天主教堂为他举行了葬礼,2万名市民参加了告别仪式,向博士道别。永井的长子诚一在他的著作中写道,香颂歌手、演员丸山臣吾(即现在的美轮明宏)也参加了葬礼。

最后,永井馆长说,“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人们会忘记这场战争,忘记曾经发生过原子弹轰炸”,但是他也流露出了“是时候让永井隆永远安息了”的意思。然而,只要长崎的安魂的钟声继续敲响,永井隆就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标题图片)现在的“如己堂”。在从和平祈念像前往长崎市山里小学的途中,面对着右手边坡道的一座小木房(长崎市永井隆纪念馆,邮编852-8113,长崎市上町22-6号,电话/传真095-844-3496)

放射线 长崎 原子弹轰炸 NAGASAKI 长崎钟声 永井隆 如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