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环境:从破坏走向新生的半个世纪

森林保护溯源(上)

社会

日本的森林面积占国土的三分之二以上。由于树木近在身边,因此日本独特的“树木与森林的文明”非常发达。日本人迄今为止是如何与森林共处的呢?本文介绍日本森林保护的历史。

反对砍伐国有林

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最美丽的森林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日本东北地区的山毛榉林”。我走访过世界各国最具代表性的森林,没有哪里的森林可以与山毛榉林相媲美。春天,林间的新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随着积雪的融化,绿色自山脚染遍整个山坡,山毛榉林也换上新绿。秋天,高山和峡谷遍野金黄。严冬时节,山毛榉伸展着巨大的枝干稳稳扎根于冰雪中的姿态也十分美观。

山毛榉林一年四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摄影:姉崎一马)

1970年,我在山形县朝日连峰的山脚下目睹了山毛榉林大面积遭砍伐的惨状。我是从这片森林里一直以传统方式狩猎的老猎户那里得知的消息。赶过去一看,整个山坡像被电推子推过一般干净,连鹰雕筑巢的大山毛榉树也消失了。

林野厅在“扩大造林”的名义下,准备将视为“无用”的山毛榉林砍伐,改种杉树和扁柏。当地山民和酷爱山毛榉林的民众聚集一处,发起了反对砍伐山毛榉原始森林的运动,最终迫使林野厅终止了砍伐山毛榉林的计划。

10年后,青森和秋田两县交界处白神山地的山毛榉林又被规划为伐木专用林间道路。当地居民群起反对,并在1993年将白神山地成功地申请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全世界了解日本森林之美提供了契机。

山毛榉林的保护运动成为思考人类与森林关系的重大转机。各地反对砍伐森林的运动高涨。山毛榉林遭到重大破坏,幸而为市民运动所拯救。我感觉从一系列反对运动兴起之时,“绿色”这个词便重返日本人的内心了。

宝贵的日本森林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芬兰和瑞典,居世界第3位。在人口如此众多的工业发达国家,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被森林所覆盖堪称奇迹。

“保护国际(CI)”等国际环保组织将生物多样性丰富且面临破坏危机的地区指定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全球范围内共有35个地区被列入,其中也包括日本列岛。

所有“热点地区”合计仅占陆地面积的2.3%。在如此狭小的地区,生息着地球上75%的濒临灭绝的哺乳类、鸟类和两栖类动物以及50%的高等植物。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生物多样性丰富。在130种陆地哺乳类动物中,有36%是仅生息在日本的固有种类。而且其中80%的动物主要生息在森林中或林缘地带。此外,7000种野生植物中的4成,即约2900种野生植物也仅生长在日本。日本的固有种类甚至比加拉帕戈斯群岛还要多。

日本热点地区之一西表岛的红树林(摄影:姉崎一马)

树木与森林的文明

日本的“树木与森林的文明”非常发达,这在世界范围内看都是很独特的。绳文遗址中发掘出的木制品使用了30多种树木,根据住宅、农机具、日常杂货、燃料、武器、独木舟等不同用途,绳文人使用了不同特性的树木。

日本人对树木的感情一直延续到现代。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御神木”,可见在日本,树木与宗教和信仰是密不可分的。看到郁郁葱葱的大树覆盖的木结构神社和寺院,恐怕只有日本人会由衷地产生敬畏和眷恋之情吧。9成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建筑物都是木结构的,其中被指定为国宝的均为木结构建筑。

奈良县奈良市的东大寺大佛殿。是被指定为国宝的木结构建筑物的代表。(摄影:Aflo)

很少有国家像日本这样,森林、树木以及栖息于其中的动物如此大量地出现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万叶集》中共收录诗歌4500首,其中三分之一吟咏的是树木和花草。这部诗集编写于7~8世纪,当时从天皇到普通百姓,所有的诗歌作者都非常热爱大自然。

春季到秋季是植物的生长期,在此期间日本列岛降水量充沛,为培育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充分条件。在地球上,只有欧亚大陆东部地区可以看到从亚寒带到温带、亚热带的植被变化。而中国东海岸、朝鲜半岛和俄国沿海各州近年来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植被变化完整的森林地带只有日本可见。

水田保护国土

水田保护了日本的森林。水田为多种多样的生物提供了生息之地,它不仅保障作为主食的大米的产量,还在水灾等灾害预防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日本,要保持水田必须对庞大的水量进行管理,而且为了预防多发性泥石流灾害,森林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还可以从水田背靠的山林里获得木材和竹材,以及燃料、堆肥和饲料等生活材料,甚至是野菜、果实和野生动物等食材。

初夏的田园风光(摄影:PIXTA)

江户时代以来,幕府和各藩都制定了严格的森林保护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对砍伐树木的限制不断加强,植树造林活动广泛开展。1666年幕府颁布的《诸国山川法令》对森林开发加以限制,同时奖励在沿河流域植树造林,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以来,17世纪以江户城、骏府城和名古屋城为首,掀起了武士住宅、街屋和寺院神社的建筑热潮,大量木材被砍伐。于是,平原的水田不断被开发,山林大面积荒废,结果导致水灾和泥石流灾害频发。为此,幕府颁布法令进行管理,并奖励植树造林。

江户时代的森林保护制度

岛崎藤村的作品《黎明之前》的主人公就是中仙道木曾的马笼驿站代代相传的当代站长。他对明治维新寄予希望,幻想着能自由使用受到严格限制的山林,然而新政府却将山林收归国有,禁止砍伐树木。他难以适应明治维新后的世态,在失意中死去。

书中讲述了江户时代对山林的保护。在木曾谷,尾张藩为了保护森林,将森林划分为几种区域。“留山”不允许村民进入,“巢山”被划定为猎鹰的生息地,“明山”则可自由利用。惩罚规定是“一棵树,一颗人头”,非常严格。

1870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1834~1919年)提出生态学的概念,而早在其200多年前,在冈山藩为官的儒学家熊泽蕃山便发现了不亚于生态学概念的自然原理。其著作《大学或问》中最精彩的部分便是提出了使荒山变成森林的杰出方案。“有一个方案可以使寸草不生的荒山还原成森林。要想让树木一座山峰、一道峡谷地依次生长起来,可以在山上撒上稗子籽,上面再放些枯草或茅草。鸟儿们就会飞来啄食稗子籽。”

“混在鸟粪中的树籽很容易发芽。在表层覆盖枯草是为了让鸟儿不容易啄食到稗子籽,停留的时间会延长一些。这样经过30年后,杂树就会枝繁叶茂。杂树生长茂盛,村民就不用担心无柴可烧了。”

加强军备与破坏森林

明治维新后,政府于1897年制定了《森林法》,对森林的砍伐严加限制。然而由于监管不严,各地的森林都遭到乱砍滥伐,森林荒芜的时代再次到来。明治中期是日本历史上森林荒芜最严重的时期。除了用于建筑的木材外,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电线杆和枕木都需要耗费大量木材,建筑工地的脚手架、木桩、矿山的坑木、造船材料以及码头对木材的需求量也很大。

不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在木材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各地的林业生产也十分活跃。在采伐天然林的同时,也在开展以木材的再生产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1907年政府开始奖励植树造林,此后又为民营林的种植提供补贴。

进入30年代,随着军备的增强,建造军舰、军事设施和坑木需要大量木材,大规模砍伐的势头进一步加剧。此时的采伐范围已扩大到为保护名胜古迹而不允许砍伐的风景林、神社寺庙的树林和防风林。

战后森林的荒废与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乃至战后,日本的国土荒废严重,甚至比明治中期更甚。森林面积在空袭中减少了约两成。战后的日本从一片焦土中复兴,需要大量木材,天然林不断遭到乱砍滥伐。

在战争中烧毁的约223万户住宅(约占总户数的两成)亟待重建,600多万名归国者的住宅也要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工厂的建造任务也很繁重。当时的媒体一致呼吁“将丰富的国内木材资源用于战后复兴”,为推动木材的砍伐而展开辩论。政府加快了砍伐木材的进程。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荒山。在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有一首很受欢迎的童谣名为《山中的小杉树》(作词:吉田Tehuko),其中有一段唱道:“光秃秃的荒山,永远成为人们的笑柄。”

由于森林的荒芜,各地都发生了由台风引发的大规模山地灾害或水灾。在1947年的凯瑟琳台风、1950年的珍妮台风、1958年的狩野川台风和1959年的伊势湾台风的袭击中,死伤者众多。

1959年的伊势湾台风(第15号超强台风)席卷了以纪伊半岛到东海地区为中心的区域,造成了大规模灾害。导致4759人死亡,282人失踪(图片:每日新闻/Aflo)

国土与水源林的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二战结束后第二年,这一课题被纳入植树造林与荒山治理等公共事业中。1950年,“国土绿化推进委员会”成立,开始在被砍伐后的荒山上植树造林,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植树节。植树造林历经10年时间才能告一段落。

标题图片: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白神山地的山毛榉林(摄影:姉崎一马)

环境 森林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