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折射出的日本式企业经营

财经

不敢在求职时彰显个性的大学生

又是一年求职时。当下正是明年春天毕业的大三学生忙着找工作的时候。这段时间,常能看到身穿黑色西服,在东京的商务区来回奔波的大学生。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每年大约有10%的大学生毕业生找不到正式工作。很多大学生纷纷涌向人气旺盛的大企业应聘,企业方面表面上也说“不看毕业院校”。但实际情况是,非名牌大学的学生往往还没有进入面试阶段就遭到淘汰。另一方面,对近年来止步不前的日本企业来说,未来能否东山再起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网罗到有鲜明个性的各类人才。然而,很多大学生为了不输在求职活动的起跑线上,都有意收起了个性。企业方面在转变价值观方面也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有实质性改变。竞争日益加剧的大学生求职战线,其实也是多样化进程踏步不前的日本企业社会的一个缩影。

日本企业一般在每年4月迎来当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全年随时招募海归、有经验者、往届毕业生的企业还是少数。最基本的形态是3月底毕业的大学生,4月起作为新人正式就职,接受企业培训、学习企业工作中的基础知识。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未必会受到重视,因为各家公司会按照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要是搭不上4月就职的车,就无法融入企业社会了”——上述现状让很多大学生都陷入了这样的一种强迫观念中。尤其是很多学生都希望进入大企业工作,综合商社、大银行等总是排在最受欢迎企业排行榜的前列。至于想在大企业就职的动机则显得轻飘随意,不是因为“发展空间大”、“工作内容独具个性”,“大家都想进这家公司”、“知名度高,看起来比较稳定”是他们最大的理由。其中,资产规模很大,但却缺少全球竞争力的大银行竟然位居排行榜前列,这着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不看毕业院校”与现实的错位

人气企业能收到上万封“求职意向书”。由于在网上填好求职动机、学历等,点击一下就能发送,所以很多人都想“先发出去试试看”。人气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要是每一张求职意向书都仔细阅读,逐一筛选的话,效率会很低。大企业干部说:“我们首先让机器从中筛选出指定大学的学生”。

“不看毕业院校”这个冠冕堂皇的原则,和求职战线上的实际情况有着相当大的出入,这便招致了学生们的不满。很多学生填写了几十家公司的求职意向书,却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轮不到。不少人怀疑用人单位挑选员工时是否依照了公平的原则,还有人觉得自己的人生遭到了否定,不光是本人,连父母也都郁郁寡欢。

二战后,日本的大学升学率得到了稳步提高。半个世纪前,大学升学率还不满10%,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30%、2009年则突破了50%。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昔日的日本,只有少数精英能进到人气企业工作,但如今,因大学教育大众化而不再奇缺的大学生都竞相叩打人气企业的大门。而日本经济又进入了低增长时代,即使是人气企业,招人的规模也大不如前。大学生不再物以稀为贵,想不费劲地就进入人气企业,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东大毕业生越多 企业增长率越低

二战后在日本崛起的大批企业,原本都是中小企业,如:索尼、本田、京瓷等等。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并没有靠名牌大学毕业生,恰恰相反,还有统计显示,东大毕业生比例越高的企业,增长率则越低。

大学生们应该拥有这样的价值观——“小公司更有用武之地”、“这是家优秀的小企业,就看我把它做大吧”;而企业方面如果仍是“招人先看学历”,那么就会削弱自身的发展后劲。如果不能创建一个融合多样化价值观的企业社会,那么恐怕就难以从根本上改进那些走投无路的年轻人遇到的就职难问题。

多样性 安井孝之 朝日新闻 大学生求职 就业问题 求职意向书 企业社会 大学 应届毕业生 求职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