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回归国内”:雷声甚大,雨点稀疏

财经

在最近日元贬值因素的推动下,日本制造业出现了海外生产据点回迁日本国内的动向。但是,若将此看作是各大型企业对一向推进的全球化事业所做的方向转换,那不免就有些轻率了。

从松下、佳能到本田

进入2015年后,以各大电机厂商为中心都出现了将海外部分产品生产回迁国内的动向。根据新闻报道,松下一改既有方针,决定从今年春季开始将该公司用于日本国内销售的空调、洗衣机等部分家电产品迁回国内生产;夏普也从去年12月起,开始了实验性生产,试图将部分在中国生产的家用空气清洁器、电冰箱等迁回国内工厂。

还有,佳能计划在今后三年内,将国内的生产比例从现有的四成提高到六成左右。同样的动向还扩展至汽车行业。本田公司已经决定,今年年内将把越南工厂生产的部分面向日本国内销售的摩托化自行车迁回国内生产。

制造业主要厂商“回归国内”动向 

松下 中国等国外工厂生产、日本国内销售的家电产品(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约40种产品),从2015年春季开始,顺次转为国内生产。
夏普 在中国生产的部分家用空气清洁器、冰箱等,将迁到大阪府八尾工厂,为此于2014年12月开始了空气清洁器等的实验性生产。
佳能 计划在今后三年内,将国内的生产比例,基于产值从现有的四成提高到六成左右。
大金工业 部分家用空调的生产从中国移交至滋贺县草津工厂
TDK 分阶段将在中国生产的智能手机、汽车电子零件的30%左右转移到国内,充分利用位于秋田县、山梨县的原有闲置厂房等。
本田 在越南工厂生产、面向国内销售的部分摩托化自行车,在2015年内迁移至熊本县大津工厂生产。
日产汽车 利用日元贬值优势,加强国内生产汽车的出口
丰田汽车 不会根本上改变全球化生产销售体制

(注)编辑部根据各媒体报道制作。截至2015年3月

日元贬值、工资上涨,国内外生产成本差距缩小

对这一动向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是最近的日元贬值和国外生产成本的提高。在安倍经济政策下,日元急速贬值,现在达到了1美元兑换120日元的水平。例如,日元相对于人民币,近二年来价值下跌了约30%,再加上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人力成本也随之上升。中国赴日游客“爆买”(疯狂购物)日本货,也是由于日本物价相对便宜而致。

日元贬值提高了国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反过来又抬高了国外产品的进口成本。因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些产品即便在成本较低的国外生产,但“逆进口”到日本时,价格还是相对较贵,不如在国内生产更为有利。虽然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没有改变,但对日本企业来说,由于日元开始走低、新兴经济体人力成本上升,海外生产环境发生了变化。为此,出现一些厂家商讨研究以稳妥的形式将生产据点迁回国内的情况,这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这种动向,说到底是海外生产规模的部分缩小。专家们指出,“这是重新调整国内工厂的运转开工率,大部分仅停留在利用剩余的原有厂房设备,还不至于出现关闭国外工厂,新建国内工厂的举动。”实际上,佳能的御手洗冨士夫会长兼社长、松下的津贺一宏社长也在承认回迁国内动向的同时,表示“撤离海外生产据点是不可能的”。 

新兴市场,魅力依在

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2015年度增速将继续放缓至7%。而且,中国国内的人事费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即便如此,拥有13亿人的巨大市场魅力依在。比如汽车产业,如今,年销量超过2000万部的新车市场,纵观世界也只有中国。而日本车的市场占有率甘拜欧美企业下风,各厂商正竭尽全力以图挽回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弱势。

就汽车产业而言,零件生产承包公司等配套产业涉及面广,大厂家迁移生产据点,将带来一系列的广泛影响。特别是中国,增长速度放缓,社会问题等其他诸多风险并存,但即便如此,也无法舍弃13亿人的巨大市场。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章男社长明确表示,“对全球化生产销售体制根本上不会做出改变”。不仅是汽车产业,其他行业也同样,在基本认识上都可谓是大同小异。

松下、佳能据说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商讨研究将部分海外生产迁回到国内。此次被视为“回归国内”的举措未必是出于日元贬值而做出的决断。而且,即便国外的人事费上升,但它在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25%,这些费用在国内外也没有太大不同。也就是说,将生产据点迁回国内所起到的人事费抑制效果是有限的。坚持在国内生产新产品的佳能会长兼社长御手洗表示,更宁愿在以机器人为主的受人事费影响少的国内无人工厂进行生产。

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创历史新高

那么,从日本企业总体来看,海外事业的现状又如何呢?

经济产业省于2014年7月实施的“2013年度海外事业活动调查”显示,制造行业的海外生产比例占国内法人整体的22.9%,海外设备投资比例为29.4%,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制造业的设备投资额也4年连续增加,比上一年增长21.8%。从行业来看,汽车等运输机械、化学比上年度分别增加了34.6%和29.1%;从地区上看,北美和亚洲分别比上年度增长了33.0%和9.6%。

同时,2013年度撤离(包括解散、迁移)的当地法人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44家,共有554家。其中,制造业减少了2家,为214家;非制造业增加了46家,为340家。另一方面,从地区来看,2013年度开设国外子公司的企业比例,在中国和东盟各国比例上升,在欧洲和北美有所下降,在新兴3经济体(指韩国、台湾、香港,略作NIEs3)基本保持不变。

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在国外的经营活动,虽然各行业、企业出于战略考虑,既有打入的举措亦有撤离的动向,但在整体上则继续呈现扩大趋势。经济的全球化正在急速发展,在消费需求地区“地产地销”可以说已经定型。因为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避免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还可以在顺应对方国家或地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又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对所在国的经济贡献度也很大。

选择最佳生产地的潮流依旧不变?

基于国内外的这些情况,当日元贬值成为常态后,部分产品减少对日“逆进口”,转为国内生产的动向很有可能会持续下去。但即便如此,一般认为生产回迁也只停留在重新利用国内闲置工厂的范围内,不会广泛形成伴随有大规模设备投资的趋势。就近消费市场进行“最佳生产地”生产的基本方针恐怕不会改变。

日本抱有人口减少、内需不振、产业空洞化等诸多问题。正因为此,大企业生产据点的回归可谓是一大喜讯,但真正的“回归国内”则是不现实的。为重建经济和提振地方活力,还需要研究考虑诸如挖掘国内的潜在需求、创造新的事业发展领域等其他对策。

撰文:编辑部 原田和义

标题图片:大金工业公司滋贺制作所的空调室内机制造工程2014年10月,滋贺县草津市(图片提供:时事通讯社)

本田 制造业 夏普 松下 日元贬值 产业空洞化 国内回归 国外生产成本 中国市场 新兴市场 佳能 大金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