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后的日本

创造性的破坏(Emergent Destruction)

政治外交 社会

今年3月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战后最为严重的灾害。在灾区重建的同时,日本迎来了思维定势的转换期。以建设去核电和零碳社会为目标,日本正在接受新的创造力的考验。

日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东日本大地震灾难。在时过百日后的今天,这次地震与海啸造成的巨大灾害,很有可能被定性为人祸而非天灾,留载于史册。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杂乱无章的应对、在推进核电站事业的阴影中隐藏着的种种不合理与浪费、政治家们目不忍睹的丑态,进而在没有明确方针的情况下展示出的重建方案与增税论。只能说,借款将达1,000万亿日元的负债大国日本,面临着更为艰巨的考验。但是因祸得福,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创造全新日本的时代来临了。为此我们遇到了以新的逻辑思考“日本应该怎么做?”的机会,这是我们的幸运。

战后日本思维定势的转换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日本在战前与战后思维定势转换的情形。在战前的日本,从物理角度,设想了阻碍日本发展的有三大不利条件。

  1. 缺乏天然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
  2. 四面环海的小岛国;
  3. 存在高达7,500万人的剩余人口。(德国当时有6,000万、法国有4,000万人)

日本以这种不利条件为由,谋求在南亚及满洲(中国东北——译注)扩张领土。这种帝国主义的野心,最终迎来惨痛的失败,战后日本被迫重新从零出发。但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日本在此后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建成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在此,值得瞩目的是战后日本思维定势的转换。战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依据与战前截然不同的思路构筑的,即:

  1. 没有天然资源就从国外进口;
  2. 四面环海的岛国正好有利于进口;
  3. 日本拥有近1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和优秀劳动力。

日本将这种新的思维付诸于实践,从世界各地进口原料,推进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原先认为人口过多的国内市场成为一大实验地,在这里接受了检验的日本制造的产品,加上附加价值出口到世界各地。如此出色的思维定势转换,在历史上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新时代的到来:去核电与零碳社会的领头人

那么,大震灾后的大时代观、应有的未来是怎样的呢?闭目静思,我们能立刻看到为世人羡慕的日本之未来,那就是:

“作为去核电和零碳社会的国际领头人,构建分散型的城市国家,将能源消费降低到如今的一半以下,就能维续富足的生活,并通过与世界分享这种技术和智慧来换取财富。”

首先,这次大地震表明了核电站的极大危险性以及依赖于核电所造成的经济体制的脆弱性。正如众人所指出的那样,原子能发电是核燃料的最终处理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技术。如果说钚的半衰期是2万4000年,那么再转变成安全物质还需要其10倍的时间。在没有技术能够进行再处理的现在,只能是或埋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或投弃到海洋。人类诞生2万5000年,在比此更漫长的年月里,要开发出安全的技术来保管这些极度有害物质,人类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唯一的选择,是与这种技术诀别。如果我们把已高达1,000万亿日元的巨额债务留转给下一代,甚至再加上一片污染的国土,那就太不负责任了!所以,日本必须率先做去核电的世界领头人。

对这一主张,必会有人提出反对,但那是仅仅站在供给方理论上的议论。

“迄今维持日本经济实力的电力供给,如没有核电,能做得到吗?”

这种反驳,只不过是当年曾对西山弥太郎(时任川崎制铁公司社长,不顾一万田的反对,建造了钢铁联合企业千叶制铁所)大发雷霆的一万田尚澄(时任日本银行总裁)的思维,也就是不懂思维定势转换的那种人的思想。现在日本需要的是需求方的重大创新。在煽动电力供应不稳定之前,必须及早加以改善的,莫如说是需求方的节制。

创新减少需求

所谓需求方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加速开发和普及以智能电网、智能电表为基础的智能大厦、公寓以及节能环保城。


在横滨港未来21地区建成的实验性智能住宅(照片提供:积水House株式会社)


Panasonic利用位于神奈川县藤泽市的19公顷旧厂房土地,与其它8家公司一同着手实施智能城计划“Fujisawa SST”。(照片提供:Panasonic株式会社)


“Green First”与“Network Technology”融为一体的“观环居”。验证新型住宅的舒适性和恒久性。(照片提供:积水House株式会社)


位于枥木县宇都宫市的“大谷资料馆”。各地都在积极考虑利用地下采矿遗址的自然冷却效果,设置中央数据服务器。


犬岛的艺术工程项目——“精炼所”,一个在保存铜冶炼所遗址的基础上建成的美术馆。在这里,既有的烟囱、矿渣砖瓦、阳光和地热等自然能源得到充分利用。(照片提供:直岛福武美术馆财团)
艺术策划:柳幸典
建筑:三分一博志
管理:财团法人直岛福武美术馆财团
摄影:阿野太一

日本的办公楼和家庭中的冷暖气效率与照明效率,通过感应器的智能设计,还有相当的改善余地。通过诸如重新布置办公室、不断对照明反射板等进行小改革和小创新,就能实现无与伦比的高水平节能。另外,在以几何级数般增大的互联网服务器的冷却方面,细微的感应器与局部降温技术等迄今积累的技术,也大有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这些感应技术、局部温度调整、材料开发等都是日本制造业的看家本领。进而,在分散风险方面,由巨大的服务器群组成的数据中心,以不集中在一处为好。这样,北海道、九州、中国地区的地下洞穴、濑户内海的犬岛太阳能、风能环保建筑等,今后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这些方面,日本高水准的制造生产能力也可发挥出巨大威力。需求方的创新,实际上正是日本最拿手的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些开发的技术可以直接出口到以新兴国家为主的世界各国。

但是,处在旧有思维定势中的人,可能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摆脱核电”的方向性。只是,全国对核电的依赖约占3成的现状,如果通过大大小小的创新也无法摆脱的话,日本就没有前途了。据说松下幸之助曾经说:“降低3%的成本很难,但降低30%是可能的”,并为此做了实践。个中的真意是,对于降低3%这个课题,一般只会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因而不会产生巨大创新;但如果要降低30%,就会带来思考方式的转换。30%不是一个不能做到的数字。

学校的太陽能发电

作为需求方的创新,另一点应该考虑的是在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实行太阳能发电。如今许多书籍已经由谷歌电子化,互联网上也有着种类繁多的信息,各个学校已不存在完善大型图书馆的必要。倒不如说,只要有优越的网络环境与英语教育,就可以涉猎全世界的信息。而且许多中小学只是在白天使用,这次审查重建受灾的中小学时,如果能够积极引进太阳能发电,最少可以有三大波及效果。首先,因大量太阳能电池板的订购,估计会大幅度降低电池板的价格;其二,这还有利于搞活地方的公共事业,使地方经济有望得以复苏;第三,也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的样板。


在政府主导下,为推进环保型学校设施(生态学校)的建设,中小学校正在逐步导入太阳能发电。这样既可减少环境负荷,同时也是环境教育的活教材。(照片提供:文部科学省)

环保城市的建设与平权法案

如前所述,在去核电、零碳社会的能源开发中最重要,是为了震后重建,以建设十来个环保城市、智能城市为目标,推进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实施地区即可以是东北地区,如果核电站事故的处理拖后,那么也可以是接收来自东北地区国内移民的其他地区。后面还要讲到,通过由自主性强的地方政府立项,中央政府借贷重建资金,应该尽早着手建设集结世界最尖端节能技术的先进城市。

由于已经集中了各种建设环保城市、智能城市的试行方案,推进方案的具体实施已是早晚的问题。就推行时必须考虑的平权法案(即扶持行动)的实施问题,在这里谈谈看法。


以有利于人类和环境的公共交通为目标,富山市导入的有轨电车“CENTRAM”(2009年12月开始运行)。(照片提供:富山市)

这就是在建设环保城市、智能城市之际,中央或地方政府在筹备过程中,需要为新兴企业、当地企业、外籍企业设置一个30%的定购额度。日本所经历的明治维新与战后重建这两大变革,其重要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由新兴阶层承担的,并且都是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在接受外界的刺激中向前推进的。因而在建设环保城市、智能城市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设计、建设用材料、机械设备、ICT(信息、通信和技术)方面的硬件和软件的置办和采购中,作为扶持行动的平权法案,应实施10%面向过去3年内设立的新兴企业、10%面向当地中小骨干企业、另外的10%面向外国籍企业的配额。

设定采购框架很重要

如果对过去3年之内成立的新兴企业设置采购配额,将促进大企业分生新公司的行动,加快企业的发展,并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如同明治维新时期的下级武士走上舞台、战后的财阀解体以及对其领导层的肃清,创造出了新的经济空间一样,在震后的重建过程中,也有必要设计新的经济空间。否则,在固步自封的旧有企业主导下,是不会有任何创新的。同一地区的中小骨干企业不仅能促进就业,还能吸引必要人材的回流。为了灾区重建,听说已经有很多年轻人或启程前往东北,或重返自己的家乡,为此需要有接收他们的单位。

设置向海外企业采购的框架也十分重要。就像安藤忠雄先生竭力主张的那样,新的城市建设,如果没有能引起外国企业关注的先进性,便失去了意义。进一步说,就是必须具有足够魅力,引起外国企业投资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看,为海外企业设置采购框架,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通过他们的参与,还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公共建设事业中封闭的运作模式,投标价格也会大大降低。另外,还会由此引入产生于多样化思考中的创新手法。因这次震灾,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受援国。向世界开放灾区重建事业,也是报答的这种恩惠的重要之举。这真可谓是日本继明治、二战之后的第三次开国。

作为分权化政策的道州制

在推进建设分散型环保城市、智能城市之际,一个重要的思维定势转换是“确立地方分权社会,排除东京一极集中(指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以及社会资源和活动过渡集中于东京及其周边省份的问题)”。新建的环保、智能城市,与日本迄今所追求的“日本全国的均衡发展”模式完全不同。由于日本各地的气候和风土各不相同,在城市建设中不能照搬“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思路,开发计划必须发挥各地的特色。按以往4 次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建成的车站、机场,都是千篇一律的站前风景,城市建设无序扩张。但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以及生物资源和间伐材栈板进行地区发电为前提的环保、智能型城市,不仅建设手法与以往完全不同,而且也和那种能源大量消费型的职住分离、从郊区到市内上班的“20世纪型社会模式”格格不入。因而,除职、住之外,还必须推进大学、娱乐设施的创办、设计出 “职、住、学、游”就近结合的小巧而舒适的城市空间。

实现这种高效节能型城市的建设,不能谋求中央集权型政府老一套的统一性做法。因此,有裁量权的地方政府的作用将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从国家的危机管理上看,地方分权也很重要。国家机能集中在特定地区的危险性,在这次大地震中,已经一目了然。特别是像今天这样,将政治、经济、信息都高度集中在东京,那么直下型地震一旦袭击了关东地区,日本的国家机能就会完全瘫痪,重建之路将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小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

在此,值得注目的是各地引进高度自由的道州制。可以设想把日本分为10个左右的行政单位,各自治体确立近乎于一个国家般的自由度,日本则作为其联合体。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到,日本的面积比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还小这一事实。日本约为37万平方公里,而加利福尼亚则有42万平方公里。加利福尼亚州只有1名州长(相当于日本的知事),而日本却有47位都道府县的知事。虽然日本在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上约4倍于加州,但不需要47倍之多的知事。造成这一现状的,是1871年(明治4年)断然实行的废藩置县。

图1 日本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比较

明治政府当初断然实行的一大行政改革,是把当时近300个藩统合为70个府县,可谓一大英明决断。要知道,当时东京至大阪的往来是靠徒步行走,即便是飞毛腿,单程也要花费14天时间。但是,在信息通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东京至大阪的主要交通工具新干线不到3小时就可连接两地,然而政治体系却还停留在100年前,这无论如何思考都是很奇怪的。而且,各地区即使具有地方自治权,但具备充分的经济规模的,只要看看图2,就十分清楚了。关西州和中国(日本本州岛西部的中国地区)州、中部州、九州州,其经济规模都分别远远超过了加拿大、韩国和丹麦。

图2 实现“道州制”时的经济实力

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样板城

日本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其严峻程度随处可见。特别是在这次受灾严重的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尤显突出,受到灾害打击最大的也是老年人。但是,严峻的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局限于日本。全世界从2005年到2010年间的合计特殊出生率(每位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在OECD(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加盟国中,继韩国(1.22)之后,日本与波兰(同为1.27)最低,德国(1.32)、意大利(1.38)、加拿大(1.57)、荷兰(1.74)、英国(1.84)、法国(1.89)等国,都在2人以下。不到2个人即表明这些国家的人口今后都将减少。超过2人的国家有新西兰(2.02)、美国(2.09)、墨西哥(2.21)等。还有,邻国中国(1.77)也呈人口减少趋势,从1979年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城市中一直保持1.0,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以超过日本的速度不期而至。可以认为,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早晚会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日本可谓首当其冲。

图3 合计特殊出生率的国际比较

出处:平成22年度“关于出生统计”的概况(厚生劳动省)

这次受灾的东北地区,在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如果能够建设应对老年人需求的环保、智能城市,加上先进的医疗福利制度,那一定会成为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的样板事业。进而,智能城市如果能实现前面所说的“职住学游”(上班、居住、学校、娱乐)就近结合,极宜于居住生活,那么不仅是老年人,还能吸引众多的年轻人,出生率也会因此提高。

创发性的破坏

但是立刻就会出现这样的疑问:有那种改变日本的领导人吗?答案是,并不需要那种具备超凡能力的领袖。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的研究证明,复杂的蚁窝并不是蚁后下达指令的。非但如此,蚁后只管拼命生育子女,工蚁只是拼命搬运粮食,扫除蚁只负责打扫卫生,但是各自的营生却构建了整体上极为复杂且功能健全的蚁窝。这种各个细小行为的总和发挥超出想像的力量,被称为“创发(emergence)”。同样,中东的突尼斯和埃及发生的茉莉花革命,也并没有强有力的领袖和革命组织。向往自由和民主化的每个人微不足道的行动,通过推特和脸谱(Facebook)不断扩大,致使原来认为不可瓦解的体制分崩离析。当时的信息、特别是可视动画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现在日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静静的茉莉花革命。这种力量,就称为“创发性的破坏”。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的破坏”对创新来说不可或缺。的确,新的循环只会在旧有秩序上产生。但是,对于创造性破坏,人们往往想到超强的创业家和领袖人物。不过,今后的革命并不是那种破坏性的,不如说是每个人的一句话或细小的创新,孕育出巨大的创发性事物。

以这次震灾为契机,必然应运而生一种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形势。那些生活在旧的思维定势中、或者坐享既得利益的群体,一定会认为那是痴人说梦。但是,看到1945年夷为平地的东京和广岛,当时有多少人会想象到日本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呢?当时日本也并不存在超凡的领袖,不过是像西山弥太郎那样,在旧财阀领导受到肃清后,从普通董事升为公司的“三等领导”,说出一些破天荒的大话的人,或者是像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那样只读过小学的企业家,由于嗅到了民众的需求而向前迈出了一步的人们。


西山弥太郎(川崎制铁株式会社第一代社长、照片中央者)
日本战后重建的功臣。当时,建设钢铁联合企业的想法被认为是非现实的,遭到周围的极力反对。但作为技术经营者的西山确信,日本的重建,钢铁必不可少,从而积极推进了川崎制铁公司千叶制铁所的建设。(照片提供:JFE Steel株式会社)

期待青年人的活力

这一次,也要期待年轻人焕发活力。在载人航天事业中,1961年4月被苏联领先一步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当年5月25日的会议上宣布:“美国将在十年内实现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的壮举。”当时,美国只做过一次把载人火箭送入弹道轨道的试验,所以在技术上没有任何保证。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呢?第二年9月,肯尼迪在莱斯大学讲演,鼓动美国人民说:“我们决定把人送上月球,不是因为它容易办到,而是因为它充满艰难险阻。”而认真对此做出回应的,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竞相前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969年7月把阿波罗11号送上了月球。当时项目小组成员的平均年龄有的说只有26岁,也有说是28岁的,总之生动证明了扮演主角的是响应肯尼迪演说的学生们。

已经没有必要期待超凡领袖人物的出现,要使秉承时代要求的“去核电、零碳社会的领头人”来变革日本,只要每个人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专长,具备创发性的活力。而每当打开脸谱网站,可以听到从日本各个角落里传来的创发性破坏和创发性创造呱呱坠地之声。

(原文日文)

东日本大地震 思维定势的转换 去核电零碳素社会 智能住宅 智能城市 节能 濑户内海犬岛 中小学太阳能发电化 环保城市 道州制 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