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荡无定的日本教育

通过大学改革和修订教育基本法,日本的教育或将重生

财经 社会 文化

作者在任职文部科学省事务次官期间,参与了教育基本法修订工作,退休后出任山形大学校长,致力于地方特色鲜明的大学改革工作。在此,他为我们评述日本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法人化国立大学的前景

针对现阶段日本的大学存在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都会提到国际竞争力的下滑。在国际性的大学排名中,无论是东大还是京大,名次都在不断下降。有意前往外国留学的日本人一直呈现减少趋势,这种“内向型志愿”也令人忧虑。

尽管我们没有必要为国际排名忽悲忽喜,但我访问中国和新加坡的大学时感受到的是一种与日本的大学迥然不同的气势。由于国家财政紧张等原因,日本的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预算一直处于被逐年削减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国立大学,特别是我们山形大学这样的地方国立大学的活力,正是我作为校长的任务。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自己上任四年来开展的大学改革工作。

国立大学在2004年实现了法人化,全部转型成为相当于独立行政法人形式的国立大学法人组织。过去的国立大学完全属于国家机关的一部分,教职员工也因其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而在许多方面受到了限制。有些时候,即使大学自身有意尝试一些新东西,却会因国家机关之故而不得不放弃。

法人化以后,大学变成了独立的经营单位,教职员工也不再是国家公务员,具有了更高的自由性。体制焕然一新,只要校长愿意建设好大学,并拥有良好的领导力,再加上教职员工的意识改革,就能充分发挥各个大学的特色和创造性。关于领导力这一点,我认为自己曾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管理过文部科学省这么一个庞大的组织,这段经历能够帮助我管理好大学,于是来到了山形大学。

上任后,我首先着手开展的是实现大学内部决策快速化和事务手续简单化这两项工作。大学这样的组织在做出某项决定时,往往要比政府部门或企业花费更多时间。因为这里保留着一种习惯:尊重全体与会者的意见,反复进行极为慎重的讨论以求达成共识,原则上,如果没有全体一致同意,就不会做出决定。尽管这是非常民主的方式,但如果采用这种做法,恐怕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我认为,除了大学教育方针这种必须经过充分讨论的主题外,在遇到迅速行动会收效更好的情况时,有必要由校长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做出决策。同时,我还减少了会议次数,并严格要求必须在会议期间得出结论。

凭借“基础教育”荣膺国立大学“关注度第1名”

作为具体的成果,我想列举我们引入的“基础教育”这项工作。针对日本大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下滑外,人们还经常提到素养教育退化这一问题,而山形大学从2010年度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了全新的素养教育制度。

既然是大学,理所当然应该完善专业教育。但是,这恐怕并不意味着工学系的学生只需掌握作为工程师应有的技能和知识,医学系的学生只需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就算大功告成了。完成大学学业后,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人格,这是由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和丰富的素养所体现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大学的素养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它却在许多大学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往山形大学的素养教育,采取的是让学生们从大约700个科目中进行自由选择的形式。如果用餐厅作比喻,这种做法就如同是仅仅提供了一份单点菜单。虽然具有选择性大、可灵活安排等优点,但另一方面,又存在因为学分好拿或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原因而导致选课不平衡的缺点。此外,从教师方面来说,我感觉他们的讲课内容好像也会偏向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或自己教起来比较轻松的内容。

素养教育的本意,是为学生提供他们在大学里应该学习的课程,而非教师自己喜欢教授的内容。所谓“基础教育”,不仅是为大学4年以及研究生院的学习打基础,还要为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即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针对课程内容,我也调整了必修科目,将其整合为5个大类,通过课程改革,将过去的单点菜单变成了营养均衡的套餐菜单。这一举措还受到了其他大学的关注,在全国各所国立、公立及私立大学校长从教育层面评选自己关注的大学排名调查中,我校位居全国第6名,在国立大学中更是高居首位。

全国校长评价排名

第1名 金泽工业大学
第2名 国际基督教大学
第3名 国际教养大学
第4名 樱美林大学
第5名 立命馆大学
第6名 山形大学
第7名 爱媛大学
第8名 早稻田大学

出处:大学排名2012版 (周刊朝日升学MOOK)

凭借科技研究驰骋世界

在专业领域方面,我也认为,既然是国立大学,就应该拥有一些能与世界级水平抗衡的领域,于是选择了值得集中投资的研究领域,并决定重点进行业已取得实际成果的有机电子工学研究。我认为在这一领域,我们已经达到了日本的顶尖水平,而今后将力求成为世界第一的研究基地。此外,由于2011年日本遭受了东日本大地震,我们于2012年1月1日成立了东北创生研究所,希望建成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基地,研究东北地区今后的理想状态,实施示范项目,为东北开辟崭新未来。

我认为,产业的重振固然重要,但考虑到东北的未来,科技创新才是重中之重。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兵库县内建成了各种科技基地。超级计算机“京”、理化学研究所的发生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及大型同步辐射设施“SPring-8”也都是震后在兵库县诞生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若在东北地区也能拥有如此尖端的科学技术,那么必能成为灾后重建的强大支柱。

具体来说,我们打算建设“重粒子射线癌症治疗设施”和“30亿电子伏特级同步辐射设施”。针对这两项计划,我希望在剩下的两年校长任期内得到落实。目前,国内只有5处重粒子射线设施和两处大型同步辐射设施,主要分布于关东和关西地区。我坚信,如果能在东北建成这样的设施,必将成为加速重建的助推剂。

 “德育”不足的战后教育 

毫无疑问,完善初等和中等教育是一项必须与大学改革同时推进的工作。

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智、德、体”,即头脑、心灵和身体均衡发展。可以说,这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普遍原理。这是自古以来日本以智育、德育、体育这三个词来表达的上述三个领域。

我认为,目前日本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德育不足。尽管在智育方面,学力下滑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我觉得,日本孩子的平均学力较高,没有必要那么悲观。另外,虽然体力弱化也曾一度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但最近又呈现出了停止下滑的趋势(*1)。问题在于心灵领域,即德育。

教育基本法是日本教育的根基,它与从属的约30部法律共同规定了“要让日本的孩子掌握些什么”。旧的基本法是在战后不久的1947年制定的,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它与几乎同时期制定的日本国宪法思想相通,都非常重视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自由。而另一方面,出于对《教育敕语》(明治天皇于1890年颁布的教育文件,其宗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教育的总纲,1948年废除——译注)过度强调“灭私奉公”和“爱国心”,从而驱使孩子们走向战争这一问题的反省,这部基本法彻底否定了战前的教育。

我认为,上述基本法致使“公”的概念出现缺失,尽管“权利伴随义务,自由须有纪律”这样的平衡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旧的基本法内容却偏向于“个人”,导致战后教育出现扭曲。

比如,拿“道德”课程来举例就很容易理解。战前作为“修身”而实施的道德教育课程在战后的1946年中断了。到了1958年,这种课程因被列入教学指导大纲而得以恢复,以“道德课”的形式,每周开一次课。但是,由于存在反对运动等因素,这种课程似乎未能在孩子们的心灵教育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当时不仅没有专门的教科书,所谓上课,也只是班主任在年级教室之类的环境中读读传记而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任课教师自己没有接受过道德课教育,所以给学生们上课也很不自信。

我认为这种情况导致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崩溃,他们不能打消烦恼,思想脆弱且情绪不稳定。这些恐怕也是导致校园欺凌、拒绝上学和学级崩溃(指中小学无法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的状态——译注)等问题的一个因素。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的父母一辈就一直轻视心灵教育。我深切地感到,为了防范整个社会的崩溃,必须消除这种持续扭曲了长达约60年的教育弊端,重新恢复心灵教育。

修订教育基本法后 “心灵教育”能否复苏

许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此后,相关的讨论活动层出不穷。经过在临时教育审议会(*2)和教育改革国民会议(*3)等各种场合的讨论后,2006年12月,有关部门对教育基本法进行了全面修订。

新的教育基本法中最突出的变化,是第2条“教育目标”这一部分。全新加入了旧的基本法中未曾提到的公共概念和自律精神等思想。

在条文审议中耗时最多的是“培养学生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孕育了这些传统和文化的祖国和家乡,同时尊重他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态度”这个部分。问题最多的是有关爱国心的表述,各方面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意见,但我认为,最终确定的上述内容照顾了各方平衡,大家都不会提出异议。如前文所述,该表述清晰易懂地融入了公与私、自由与纪律的平衡,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当时,作为文部科学事务次官,我也参与了该法的制定工作,它可以说是国会议员、学术专家和政府官员共同努力的结晶。接下来就要看如何在教育一线、各个课堂中实践其内容了。

修订版教育基本法提出的教育目标

第二条

教育为了实现其目的,应在尊重学术自由的同时完成以下目标。

一 掌握广泛的知识和素养,树立追求真理的态度,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心,打造健康的身体

二 尊重个人的价值,提升其能力,培养创造性,树立自主及自律精神,重视职业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尊重劳动的态度。

三 培养学生重视正义与责任、男女平等、自己与他人的互敬互爱和合作,培养基于公共精神主动参与社会形成,并为其发展做出贡献的态度

四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并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的态度。

五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孕育了这些传统和文化的祖国和家乡以及尊重他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态度。

(黄色突出显示的部分是新加入的目标)

为在学校一线实现全新的教育理念

为了实现教育基本法的理念,次年的2007年,修订了学校教育法等三部教育相关法律,还对具体规定哪些内容在哪个年级如何教授的教学指导大纲也进行了修订。而且,配合全新指导大纲编排了新教材,并实施了关于是否符合教学指导大纲要求的考核。小学已于2011年启动新的教育工作,初中和高中也将分别从2012年和2013年开始实施。

对于新的教学大纲,人们往往是从“摆脱宽松”这一观点来进行阐述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它恢复了日本人的心灵教育,这是新教育基本法所重视的。然而,教育真正发生改变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要想修正延续了长达60年的教育方针的轨道,只有等到接受了新教育的孩子们长成大人,成为下一代的教师和家长以后才能慢慢转变。我们必须为此做好等待的心理准备。 

不过,我们无需悲观。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后,几乎所有日本人都抱有一种“必须为灾区做点什么”的心情,还有许多人开展了志愿服务等实际行动。即便在灾区,基本上也没有出现那种自私自利的人,关爱生活窘困者的思想占据了主流。战后60年来,日本人内心深处的良好品性,被看重个人利益、追求经济合理性和效率化的大潮所淹没,却因为这次的大地震而重新显现了出来。这也证明了我们并未遗失自绳文时代积淀形成的互助之心、关爱之意和情感纽带。人们期盼着在新教育基本法之下,我们能将日本人自古就拥有的宝贵品德传承下去。 

(2012年3月6日, nippon.com编辑部根据谈话整理) 

(*1) ^ 文部科学省“2008年度体力及运动能力调查”的概要

(*2) ^ 1984年成立的中曾根康弘首相的咨询机构

(*3) ^ 2000年成立的小渊惠三首相的咨询机构

文部科学省 教育 教育基本法 国立大学 山形大学 大学改革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德育 道德 国立大学法人 结城章夫 有机电子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