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关系最前线:管窥一斑而见全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社会

在中国推广应用日本式的糖尿病医疗和管理模式——这样一个国际交流项目,在日中关系恶化的今天不幸中断了。但是,曾活跃在该项目一线的医生所体验到的,是与求医患者之间不存任何政治芥蒂的心心相印的交流。

“糖尿病大国”中国的现状

您知道吗?中国现今是世界最大的“糖尿病大国”。由于生活习惯等的变化,患者急速增加,国际糖尿病联盟称,患病人数已多达9240万人(2010年)。

我作为提议者和策划人,同时又以医生的身份,于2011年度和2012年度分别在上海和杭州参与了“日本式糖尿病医疗服务”调研项目的工作。

这个项目是经济产业省主导的“医疗服务国际化推进事业”之一环,由日本的医生、护士、营养师、药剂师等组成的医疗队和有关企业形成一个专业合作团队,深入中国当地的医院,直接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事情的开端,还要追溯到2010年,我第一次受聘到中国做了讲座,并参观访问了该国的医院。在医治糖尿病方面,以往中国注重学习借鉴欧美的方法和经验。但是,糖尿病的一大特点,是因人种而存在很大差异。之所以聘请我开讲座,我想就是因为中国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日本这个亚洲医疗技术先进国家。

在参观过程中,当地的医疗情况着实让我惊讶。在日本,治疗糖尿病,首先是以膳食疗法、运动疗法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为根本。如果在此基础上数值没有降到既定的目标,作为治疗的第二步,才会使用药物疗法、胰岛素疗法等。最标准的治疗,是以患者为中心、各方人员协同合作的“团队医疗”模式,即在护士、营养师、药剂师和医生等因人而异的指导教育下,充分调动起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并使患者能坚持不懈地投入治疗。但是,中国的治疗是自上而下式的,由医生主导,并以药物疗法为中心。而且,药物的剂量和欧美不相上下,比日本高出2-4倍,患者因此而多发低血糖,时而还导致了对治疗丧失信心。

医院这个“硬件”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即便是中国的一流医院也喧嚣嘈杂;并且,一个门诊室里,并列排放着几张桌子,四个医生同时为四名病人看病。

初次了解到这种情况,让我切身感到,仅仅开个讲座是不够的,需要想办法切实推进日中医疗交流,尝试提供日本的经验和技术,并使其在这个“糖尿病大国”得到推广及应用。事随人愿,正好就在这个时候,经济产业省开始了向国外全盘推广日本先进医疗的公开征集工作。此可谓是“急奔渡口,恰有停舟”。我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应征了。

亲如家人般的诊治,令患者感极而泣

参加这个项目后我们的第一个赴任之地是上海,那是2011年的10月。我们在上海市内的医院里设立了“日本式糖尿病诊疗门诊”,无偿提供一系列医疗服务,针对前来门诊的中国糖尿病患者,由医生诊疗,护士讲授有关糖尿病知识,营养师进行饮食指导。收效是显而易见的。患者除了体重减轻外,血压、血糖、血脂等所有检查项目都表现出明显好转,而且,来我们门诊就诊次数越多,其改善效果越明显。

只是这些患者的反应,出乎我们的预料。比如,在我诊疗之后,患者会转到护士、营养师那里接受相关指导,他们中很多人最后又特意回到我这里道谢说:“谢谢你们那么多人为我一个人服务。”他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笑容离开医院的。相反,有的患者说着说着自己的病情,就突然泪流满面大哭起来,他们说,“迄今还没有谁如此象家人般倾听自己的述说”。看到这番景象,我们既惊异又感动,还有一些中国医务人员对我们说,“真希望能加入到这种信赖关系良性循环的团队医疗中。”

调查还表明,患者对“日本式”的满意度是极高的。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与改善病症并重的团队医疗理念及其重要性。

尖阁引发“反日游行”,但医疗一线一如既往

就这样看似在一帆风顺中拉开帷幕的交流项目,遭遇了不曾预料的障碍。2012年,以尖阁诸岛(钓鱼岛——译注)问题为导火线,在中国爆发了反日游行,我们的工作也蒙受了影响。

实际上那一年,为了更加深入广泛地推进“日本式的糖尿病团队医疗”,我们曾计划在上海开展有偿治疗,并准备在广州的医院也开设同样的门诊。然而,两地的医院都相继取消了计划。这恐怕都是出于不得已而做出的决定吧。

然而,尽管两国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杭州的医院还是强烈要求我们前往。从我们这一方面来说,也不是没有丝毫顾虑的。即便获得医院上层的许可,但从各个患者的层面来看,因受日中关系恶化的影响,他们或许会对我们抱有一些特别的想法。为此,我们项目组成员下定决心,在谨慎对待这些问题的同时,提供优于第一年的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前去赴任的。

但是,来到当地医院,我们才发现,此前的各种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那里的患者也和上海一样,对“日本式”的医疗非常满意,并且由衷地对我们表达了他们的感谢之意。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对日本的团队医疗价值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希望我们“一定再来”。另外,听说在我们回国后,杭州的医院制定了一个方针,准备在全工种中招人,派往日本进修。至少在我们接触的中国患者、医务人员中,没有一个人因国家间的争执而改变自己的态度的。

80岁老人的感谢信,令我们信心倍增

在中国做项目的2年时间里,我们深深懂得并感受到了以诚动人的道理,只要无私奉献,必定能赢得人心,构筑起互信关系。互相尊重,以宽容之心对待各自不相同的文化、风俗、理念,发挥各自的长处,互相拾遗补阙,以此来进一步促进相互理解,更好地收获双赢效果。我们确信,不仅局限于在中国人或亚洲人之间,展开这样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在上海的医院,来我们的诊所看过五次门诊的一位80岁老人,在最后一次就诊时亲手递给我们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据说这位老先生过去一直被告诫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久而久之,便陷入了精神不振,抑郁寡欢的状态。但是,在接受了我们“只要控制摄取的热量并注意合理饮食搭配,吃什么都没问题”的指导后,不但症状开始好转,而且还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糖尿病了。老先生的信让我们感动万千——我们在这里从事的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病症,还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这更进一步地加深了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信心。

来自一名上海患者的感谢信

跨越国家民族界限,贡献于日中医疗交流

其实,我是中日混血,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我一直在中国生活到16岁。由于这样的出身和成长经历,我一直抱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用自己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推进日中医疗交流事业,我感到这也是我自身应肩负起的一项使命。

在日本,接受“日本式”先进医疗的人随人口的减少而减少。对外推广这种先进医疗方式,不仅有助于他国国民的健康,而且还对维持和发展人类的共同财富,有限资源的医疗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遗憾的是,经济产业省在中国推进的这个项目仅仅2年就不得已而中断了。不过,现在依然有很多希望我们“一定再来”的医院。我们今后还要继续努力,争取能以某种新的形式重新启动这项工作。

如果可能,我们还希望今后和中国之间,建立以糖尿病为主体的,预防、诊断、治疗的一条龙体系,并设置包括临床、教育、研究在内的综合合作基地,进而争取在糖尿病及其他所有的日本先进医疗技术领域构建起更加全面的合作体系,这就是我的目标。

编辑:南山武志,摄影:KODERAKEI

中国 日本 东京大学 上海 糖尿病 杭州 东大医院 饭冢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