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之国际品牌的动漫

动漫的局限:“软实力”究竟可成就什么?

政治外交 文化

近年,动漫作为日本“软实力”的一环而备受瞩目。然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何尼则针对人们期待的“酷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的效力提出了质疑。

广泛兴趣,动漫引领

像许多美国的日本问题学者一样,我认为动漫的人气在某种意义上犹如一把双刃剑(*1)。我常常期盼我的学生们,不是因为日本的动画片、电视节目,而是被日本饶有趣味的历史、独特的音乐传统、卓越的科学技术所吸引,并因此去关注日本。

另一方面,我又对动漫的推广深怀感激。因为在区域研究这一学术领域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学生们的兴趣也出现了从日本转向其他语言或地区的倾向;而选修日语和日本研究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动机都是由于对流行动漫的兴趣。而且,我还注意在授课时尽可能地诱导学生们将自己对日本的关心,从动漫扩展到更深层面上去。

但是,要随时跟上不断变化的人气动漫,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我若在某个学期谈论一部流行动画,那么到下一个学期时,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它已经过时了。为此,当提及动漫时,我就干脆选用过去的作品(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学小飞侠》)。即便如此,学生们的反应通常也都是不错的,他们心里必定是在一边无奈地嗤笑我这个“迂腐”教授,一边回忆他们儿时看过的电视动画片吧。

“酷日本”怀疑论

作为全球文化的动漫人气,赋予了我们诸多耐人寻味的探讨材料。但我认为,这种人气会积极作用于日本的外交及其在世界的政治立场这种主张,是值得怀疑的。然而,自2002年美国记者道格拉斯·麦克格雷(Douglas McGray)在美国的双月刊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了一篇虽有影响力但观点模糊的论文“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日本国民总酷值)之后,这种怀疑论便在日本被打入了冷宫。

不久后的2003年初,宮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贏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动画长片奖,它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日本政府官员、外交关系专家都开始认为,动漫的国际声誉可使日本提升“软实力”。

所谓软实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概念,指不以强制力,而是能够靠自身的价值观、文化去吸引他国,影响他人的能力。实际上只要粗略地翻阅一下就可发现,自2002年以后,这个概念在各类主要的评论性杂志、政策白皮书中触目皆是。在这种有关软实力的讨论中,对动漫的现状分析即便在文化层面上是颇具魅力的,但从外交层面看却带有很多疑问。

(*1) ^ 喻一个东西的两面性。正确估计到事物的两面性并合理运用,否则对自己不一定是个好事——译注。

对现实政治的效力,无以佐证

约瑟夫·奈教授虽然在政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多数政治学家并没有认真看待这个“软实力”概念;而且,也没有人验证或评估了它的正确性或具有何等意义。现在,这不过是软实力论的支持者们,即新闻工作者、智库人员、外交官们的一种信念而已。也就是说,他们坚信,只要充分利用好软实力,那么即便面对困局,也可让其他国家的国民接受美国(之后还有日本、中国、韩国等其他国家)的价值观。

但是,这种信念的依据在哪里呢?美国的流行文化已可谓是世界文化,这只要看看从电影到嘻哈、牛仔裤的流行,还有留学美国大学的大量外国学生,就很清楚了。尽管如此,就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必要性,前总统乔治・W・布什依然无法充分说服各国国民。

倒不如说,大多数国家似乎都是由于惧怕“硬实力”,也就是担心不遵从美国意愿而带来的后果而参战的。同样,日本的流行文化在美国也颇具影响,尽管如此,面对日本的保守派政治家、作家们极力否认广为人知的日本战时的残忍暴行——南京大屠杀、从军慰安妇问题,却全然不见美国一般民众及政治家们对此表示赞同的言行。

美国总统和日本首相在协商重大议题并要达到目的之际,或许会因《冰雪奇缘》、《口袋妖怪(Pocket Monsters)》在世界的风靡而祈愿他国国民能够做出善意的判断。但是,却没有证据表明,政治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会借用软实力的威力。这也是政治学家们对“软实力”的效力缄口不言的一个理由。

对“正统性”的执著

尽管如此,外交专家们对软实力概念的推崇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为什么包括政府官员和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们在内,人们都过大地评价软实力,固守以本国文化吸引世人的想法不放呢?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或许能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两个国家毫无疑问都是大国,行使着硬实力。换言之,正是因为有了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及日本的经济实力,许多国家才会采取避免激怒它们的做法。可是即便如此,为什么这两个国家还是如此看重软实力,在意他国对自己是否抱有好感呢?毕竟连尼可罗·马基亚维利(*2)都曾说,与其被爱戴,莫如让人畏惧才更有价值。所以人们不禁要问,已经让人充分感到畏惧的这两个国家,为何会选择前者呢?

软实力概念备受推崇,给人一种启示,即在国际社会中,无论国力强弱,关键的是“正统性”(legitimacy)。也就是说,对行使实力的国家来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合理正当的。而其依据,就是自己信奉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爵士音乐、动画等为他国所接受这种状况,从这层意义上看,软实力也可以说就像哈哈镜里映照出的硬实力镜像。

(*2) ^ 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主要著作《君主论》,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论李维》则提及了共和主义理论——译注。

“软实力”论,衰退之时最唱好

这从约瑟夫·奈教授提倡“软实力”的时间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当时正值西德和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美国国力相对下降,不少美国的论客和政府官员对此抱有忧虑的时期。而日本,则是在中国国力增强,对外显得在走下坡路的忧虑蔓延之时,这种“软实力”概念开始扩散开来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软实力似乎都象是幼儿喜欢的毛绒玩具。也就是说,这成为了它们的感情支柱,即自己仍然还保持有一些竞争对手所缺乏的国际合法性、正统性。

美日两国都确信,通过流行文化,可以让本国明确而一贯的价值观浅显易懂地传播到其他国家并为那里的人们所接受。然而,这样的认识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本来价值观就不是一种明文定义的东西,而且不可能会以政府所期待的形式,去让人理解源自美国、日本的文化并对其表示敬意。

文化力的复杂性

当然我并不是说流行文化在政治上无足轻重。它的影响力,不是软实力论所设想的那种有利于一国之外交的实质性东西,而是广泛传播普及的。

这里我想以2000年王家卫导演的名作《花样年华》做一个例子。这部电影是以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一间公寓为舞台的。其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主人公向邻居介绍丈夫去日本出差带回来的礼物,一个了不得的发明——电饭煲。瞬时间它就成了整幢公寓的谈资和话题,大家都表示也要去买这样的电饭煲,而对这个电饭煲是日本制造本身,他们并没有特别的羡慕、兴奋或抵触。

他们心中描绘的,是用这个日本的发明一改自己的日常生活,犹如将自己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未来寄托在了有无电饭煲上一样。这个场面暗示了香港市民的愿景,就是要过上当时东京、大阪及其他日本城市中产家庭那样的生活。当然,这是文化影响力的一个突出实例。

但是,这种影响力,无论日本也好或者其他国家政府也好,都是无法行使的。本国的产品在国外受到欢迎,因此就能让他国的消费者以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无异于白日做梦。

我始终期望的是动漫在广泛的意义上对学生们产生影响,只是,即便为日本的最新漫画系列所感动,也不会因此转化为对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韩国流行音乐(K-Pop)的粉丝们,自然也不会转而支持韩国的外交政策。

同样,美职篮(NBA)的粉丝,也不等同于是美国在也门的无人机攻击行动的支持者。做这样的假设是很愚蠢的。而另一方面,学生们则可以通过这类不同的文化享受,开启想象世界的大门,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由此获得机会,在习以为常的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

(原文英文,2015年1月5日刊载。标题图片:路透社/Aflo)

动画 漫画 美国 中国 日本 政治 外交 动漫 软实力 硬实力 奈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