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学,在迷茫中摸索前行

世界大学排名是如何确定的?

科学 技术 社会 文化

“今后十年要使我国10所以上的大学跻身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这是安倍内阁提出的国家目标,那么这个数字目标是否靠谱呢?笔者熟知大学排名的计算方法,指出“不应为排名而忽喜忽悲”。

世界大学排名被纳入国家的科技政策

2015年11月2日的《日本经济新闻》(早报)上刊登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内容是这样的:国家将在未来五年的科技政策大纲“第五期科技基本计划”中,采用以数值明确成果目标的方式,并把日本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名次作为其中的一项数字指标。

2015年12月10日召开的“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基本计划专门调查会上,与基本计划意见书一起提交的方案中,虽然将世界大学排名的说法变成了“有关大学的国际比较”,但没有明确其具体含义。如果这是指世界大学排名的话,那么只能说这一选择留下了祸根。

在我国,最先把世界大学排名列为政策目标的,是《日本再兴战略》,它显然可以说是“元凶”。2013年6月,日本“产业竞争力会议”制定并公布的“日本再兴战略”中,作为成果目标之一,加入了“今后十年内要使10所以上的大学跻身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的内容。之后,世界大学排名这个要素被纳入了和大学相关的国家计划、项目、政策以及施政成果目标之中。

大学规模越大越有利

目前国际上有三个广为人知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它们是上海交通大学制作发布的世界学术排行榜(以下简称“ARWU”,始于200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杂志制作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以下简称“THE排行榜”,始于2004年)和QS公司制作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以下简称“QS排行榜”,始于2010(*1)年)。但笔者认为,首先不应该参考ARWU。理由有好几个,但其最致命的缺陷是,作为排名最根本的分数构成要素的90%,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都是与大学规模成正比的。

也就是说,ARWU有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特性,比如只要把过去日本的7所帝国大学合并为一所大学,大概就能成为ARWU榜上排名“世界第一”的大学。剩下的THE排行榜和QS排行榜中也存在同样问题。“声誉(reputation)”这一最重要的分数构成要素也与大学规模直接相关(*2),虽然程度比ARWU弱些,但也是令人无法满意的。

THE和QS的排行榜制作手法很相似,而且两个排行榜的结果也显示出类似的倾向。但2015年进入排行榜前100名的日本的大学,在THE排行榜中为2所,在QS排行榜中为5所,多少也有些不同。另外,笔者工作所在的东京工业大学,在QS排行榜中今年的名次上升至第56名,而在THE排行榜中则大幅下滑到第201~250名之间,从中可以看出不可思议的现象。

虽然计算方法相似,但因为两者是根据独立观点制成的排行榜,出现不同的结果也是很自然的。莫如说因观点不同而有可能导致变化,这才是包括大学排行榜在内的各种排行榜或评估机制的一般特征。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让人感到有些难以释怀。

(*1) ^ 直至2009年,QS公司一直协助THE制作世界大学排行榜,但2009年之后两者分道扬镳。从2010年起,QS公司开始独立制作和发布世界大学排行榜。

(*2) ^ 实际上,在2015~2016年度的THE排行榜中位居第一的加州理工学院,在“声誉”的单项排名上得分并不高,可以认为就是因为规模小。

日本的大学“吃亏在知名度上”,这种看法是误解

具体来说,THE和QS都是通过计算像表1里的那些评估项目,先算出原始得分的。虽然两者的评估项目数量不同,但有关“声誉”的问卷调查结果,都是它们最重要的得分要素;其次,对排名结果有重大影响的,是与根据学术论文被引用次数计算得出的论文引用数(*3)相关项目。为此,经常有人抱怨,就是因为日本的大学知名度不够高,导致在“声誉”上吃亏了。

表1 排行榜的各项构成指标

THE排行榜

项目 子项目 权重

教育

声誉調査 15%
职工人数/学生人数 4.5%
获博士学位人数/获学士学位人数 2.25%
获博士学位人数/教研人员人数 6%
大学收入/职工人数 2.25%

研究

声誉调查 18%
研究收入/职工人数 6%
论文篇数/研究者人数 6%
论文被引用数 论文被引用次数/论文篇数 30%

国际性

留学生人数/本国学生人数 2.5%
外籍教师人数/国内教师人数 2.5%
国际合作撰写论文比率 2.5%
来自企业的收入 企业提供的研究经费/教研人员人数 2.5%

QS排行榜

项目 权重
在学术界进行的声誉调查 40%
在商界进行的声誉调查 10%
学生人数/教师人数 20%
论文被引用数/教师人数 20%
留学生比率 5%
外籍教师比率 5%

每年春季,THE还会公布“声誉”专项排行榜(reputation ranking)。看这个结果就能知道(至少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所谓“吃亏”是一种误解。下一张图表,是以2014年THE排行榜的综合得分为y轴,以同样的调查方法评出的2015年的声誉排行榜得分为x轴,取在综合排名前50名且在声誉排行榜中也有得分的大学绘制而成。曲线取对数回归的结果,由此可以解释为,位于曲线右下方的大学,其声誉得分比综合得分相对更高;而位于曲线左上方的则正好情况相反。黄色的两所大学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两者都是声誉得分相对更高,甚至可以说在“声誉”这一项是占了便宜的。


(*3) ^ THE和QS对如何将论文引用数标准化有不同看法,这导致日本的大学在两个排行榜中的排名出现巨大差异。

由于计算方法变化,很多日本大学排名下降

2015年,无论是在THE排行榜还是在QS排行榜上,日本大学的排名都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在THE排行榜中,东京大学(23→43)、京都大学(59→88)、东京工业大学(141→201〜250)、大阪大学(157→251〜300)、东北大学(165→201〜250)等日本国内大学的名次大幅下降。而在QS排行榜中,除了东京工业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排名上升之外,其他大学的排名也大幅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得分的第二重要因素“论文被引用数”相关项目的计算方法变化的影响。

在QS排行榜中,以前论文引用数的基线没有考虑研究领域不同而出现的较大差异,2015年则对这一点进行了修正调整。其结果,特别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相关数据对排名的影响有所降低,相反工科相关数据对排名的影响有了提高,因此出现了这次的名次变动。

另外,在THE排行榜中,以前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等不同国情对论文引用数的影响,添加了国别调整(*4),而现在这种调整也减小了一半。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日本大学论文的被引用数本来就比较少,因此该项目的得分此次全部出现了显著下降。除了论文引用数之外,THE还对其他项目也作了各种调整,因此笔者目前还无法完全把握受其影响的全貌。

根据以上说明,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世界大学排行榜会因为制作方的想法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我们没必要受其左右而一喜一悲;而把它当做数值目标来对待,那就更成问题了。其实,我们应该担忧的,是隐藏在世界大学排行榜背后的日本大学的现状。

(*4) ^ 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即没有明确解释说明国别调整的具体方法。

亚洲主要大学都在赶超日本

今年秋季,受报纸上某篇报道的触动,笔者利用书刊信息数据库“Scopus”,对各大学(*5)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论文篇数(*6)做了一个统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被引用1000次以上的论文数量

2000~2014年之间出版 2008~2014之间出版
东京大学 74 19
京都大学 47 9
北京大学(中国) 14 8
新加坡国立大学 31 16

从2000年至2014年这个较长期间来看,东京大学和紧随其后的京都大学在亚洲地区表现突出,但近年来,得到政府强力支持的亚洲各国主要大学,呈现从赶超之势。这不单反映在上面的图表中,其他各种数据都显示出同样的倾向,希望日本的大学也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援。

世界大学排行榜虽然存在问题,但其背后的数值及相关的数据,却也为我们提供了应该认真思考研究的信息。

标题图片:东京大学的安田讲堂(左)和京都大学的钟楼纪念馆

(*5) ^ 虽然通常不直接使用论文被引用的实际次数,但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的论文可看作是优秀论文。而且,被引用次数越多,越能说明其正在进行引领该学科发展的研究。不过,背后也存在各种复杂因素,当作一个大致的标准来看待即可。

(*6) ^ 我是目视检索大学名称的,因此文中有可能出现因书写不规范或错误而产生的遗漏,这一点需要注意。

东京大学 学术论文 京都大学 世界大学排行榜 上海交通大学 泰晤士高等教育 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