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一个台湾队获甲子园棒球赛亚军的故事

文化 生活

电影《KANO》将在台湾公映。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31年在日本全国中学棒球决赛中获得亚军的台湾嘉义农林学校球队的故事。在台湾居住的歌手兼词曲作家马场克树采访了魏德圣监制和马志翔导演。

魏德圣 WEI De-Shen

1969年出生于台湾台南。电影导演、监制、编剧。1996年,在林海象导演拍摄日台合作影片《海鬼灯》时担任制片助理,并在同一年出任已故电影大师杨德昌作品《麻将》的副导演。2008年,魏德圣担任导演、编剧的电影《海角七号》成为台湾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影片,在有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斩获了“最优秀台湾电影奖”等大奖。2011年的《赛德克・巴莱》也荣获了国内外许多电影奖项。

马志翔 Umin Boya

1978年出生于台湾花莲。台湾原住民。Umin Boya为他的原住民名字。演员、电影导演、编剧。2000年以演员身份出道,多次出演台湾电视剧和电影。2003年凭借《赴宴》获得金钟奖最佳配角奖提名。在2011年影片《赛德克・巴莱》中以演员出演。2008年,他导演的电影《生命关怀系列——说好不准哭》获得金钟奖最佳迷你剧导演奖。《KANO》是他第一次执导的长篇电影。

台湾代表队席卷甲子园

棒球少年们的梦想舞台:“甲子园球场”。每次在这里开展的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选手权大会(全国高中棒球联赛),在2014年将迎来第96届大赛。其历史可追溯到二战前。在这一段时期,参赛的学校有来自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朝鲜以及满洲的学校。

昭和6年8月22日《大阪朝日新闻》与菊池宽的观战记(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

1931年8月的全国中学棒球决赛(现在的全国高中棒球决赛)上刮起了一阵旋风的嘉义农林学校(简称:嘉农)(*1)也是来自台湾的代表队。嘉农棒球队是一支由日本人、台湾人(在台湾出生长大的汉族人)和原住民组成的混合球队。曾经在松山商业学校棒球队等执掌过球队的已故著名教练近藤兵太郎,来到嘉农棒球队执教,令球队实力大增,更是在这一年第一次进军甲子园。嘉农队打败了一支又一支强队,终于进入决赛。最后虽然十分遗憾地败给了中京商业学校,但嘉农队干脆利落的球技与态度却征服了观众。甚至连作家菊池宽都在决赛第二日的《大阪朝日新闻》上写了观战记,盛赞嘉农的精彩表现。

嘉农的故事在二战后的台湾当地,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传说”。此次,凭借执导《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而广为人知的魏德圣先生发掘出了这个被埋没了80余年的故事。于是,电影《KANO》诞生了。本片导演由台湾备受瞩目的年轻导演马志翔先生来担任。

影片讲述的是日本人和台湾人携手斩获荣耀的故事,而影片的完成也是借助了日本和台湾双方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片中汇聚了许多日本演员,比如饰演嘉农棒球队近藤教练的永濑正敏,以及饰演台湾“嘉南大圳之父”八田与一的大泽隆夫等等。

居住在台湾的歌手兼词曲作家马场克树对于“日本和台湾年轻人共同成长”这样一个电影主题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影片公映前采访了魏德圣监制和马志翔导演,询问了二位寄托在电影中的感情与思索。

日本统治,看“内心纠葛”

——为什么你要在现在,把嘉义农林学校的故事拍摄成电影?

魏监制(以下简称“魏”) 在我为拍摄《赛德克・巴莱》搜集日本时代的资料时,偶然间发现了这个故事。这可以说是一个契机。

马导演(以下简称“马”) 第一次听魏监制说起这个故事时,往日自己棒球少年时代的记忆依稀浮现在眼前,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魏先生的作品《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也都以日本时代为背景。您是否对那个时代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创作的过程中,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渐渐清晰起来。通过对日本时代的回顾,现代台湾人的内心纠葛逐渐清楚地呈现在我眼前。 在历史上,台湾从未当过主角,总是处于被外来势力统治的立场。也就是说,台湾是个“孤儿”,她的父母在不断地更换。在21世纪的现代,台湾已经“成年”,但它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孤儿”。

日本时代常常是一个爱恨交织、错综复杂,很多事情无法单纯用善恶来解释的时代。因此,我必须时刻考虑到生存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不同立场,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KANO》是日本人、台湾人、原住民等不同民族融为一体追寻梦想的故事。首先希望人们了解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在三个民族的阶层差别十分显著的那个时代,他们能够互相承认彼此的存在价值,同时发挥自身潜力并实现自我。

《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和《KANO》三部曲,描述了台湾人对那个时代抱有的“留念”、“仇恨”、“荣耀”等纠结复杂的心情。每一部作品都在追问我们自身的存在价值。或许我们曾经是“孤儿”,可是长大“成人”后组建新的家庭时,决不能制造新的“孤儿”。

希望感知日台的历史之重

——正如魏先生所说,《KANO》是一个关于日本人和台湾人跨越了民族差异而融为一体的故事。这次的电影制作团队也是由日本人和台湾人共同组成。在拍摄的过程中,各位是否也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超越了语言和民族的障碍呢?

对我来说,《KANO》是我首次与外国电影人合作。台湾和日本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台湾人随性自在,日本人则比较严谨。不过,最终这两种方式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我特意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主角永濑先生进行交流,充分理解了双方的差异之后,才开始进入拍摄工作。台湾人对工作充满热情,日本人对工作充满敬意,二者实现了互补。

——《KANO》也是近藤教练和选手们挑战自我与成长的故事。同时,对于第一次拍摄长篇电影的马导演、第一次以监制身份支持导演工作的魏监制、以及第一次饰演电影的嘉农棒球队的演员们来说,我想这部电影也是各位挑战自我和成长的舞台。

监制和导演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虽然监制不应该掌控现场,不过拍摄一段时间后,就会面临预算超支、时间不够用等问题。我不想干涉导演的创作,但是必须控制预算经费。监制总是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如果一味地提倡节俭,导演就会为难,所以,必须考虑到两者的平衡。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每拍完一个场景就进行剪辑,同时与导演沟通,避免拍摄重复的画面等等。

我之前拍摄的都是短篇作品,所以这次必须完成从短跑选手到马拉松选手的身份转换。《KANO》的剧本堪称完美,所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棒球场面真实地呈现出来。在视觉表现上,必须让观众觉得嘉农的确是一支强队。因此,我们起用了没有表演经验却打过棒球的人来演。饰演棒球选手的汉族人和原住民,还接受了一番日语台词的特训。

——首开先河参加日本职业棒球队并在联赛中大显身手的台湾棒球选手,后来入选日本棒球名人堂的吴昌征(台湾名吴波)(*2)也是嘉农出身。电影中有他出场的镜头吧?

他比首次进军甲子园的球队要晚几届,但也曾经接受过近藤教练的熏陶。所以在影片中以少年形象出镜。在2月27日的台湾首映式上,我们还将邀请他的后代前来参加。

——从监制的角度来看,您认为马导演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马导演和我不一样,他是演员出身,所以很清楚演员的心理。面对这些心思难以捉摸的正值青春期的非专业演员,知道该强悍的时候和温暖的时候。我虽然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但是同时直觉又告诉我,不是由我来拍。所以我想,如果是既有棒球经历又是原住民的马导演来拍的话,他肯定会感到:“我的人生为了拍这部片来的。”

——3月7日,在大阪亚洲电影节上,《KANO》将作为开幕影片放映。最后,请二位对日本的观众说几句话。

《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都曾在日本公映,期待《KANO》能够作为主流作品在日本巡回上映。同时,也希望大家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时代,那个时候日本人和台湾人曾经同心协力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我很高兴我们将献给日本观众一部全新风格的棒球电影。希望大家通过这部影片,能体会到心与心的交流没有国界,并感受到台湾人和日本人共同创造的历史的魅力。

©果子电影有限公司

摄影:刘士毅(Liu Shih-I)

(*1) ^ 嘉义农林学校
它的前身是1919年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立的台湾公立农业学校,后更名为台湾公立嘉义农林学校、台南州立嘉义农林学校。二战后改名为台湾省立嘉义农业职业学校。2000年,与国立嘉义师范学院合并,成为现在的国立嘉义大学。二战前,嘉义农林学校棒球队首次参加日本夏季高中棒球甲子园大赛,勇夺亚军,自此便成为一支名震全国的强队。

(*2) ^ 吴昌征
正式的台湾名为吴波,入日本籍后更名为石井昌征,登记名为吴昌征(1916—1987)。出生于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台南。在嘉义农林学校的近藤兵太郎教练的指导下,参加了春季甲子园大赛1次、夏季甲子园大赛3次。因在球场上赤足奔跑而有“人间机关车(人力火车头)”之称。其后进入日本职业棒球界,于1942年和1943年连续两年蝉联打击王。他还是投手兼外野手,创下了战后首次无安打比赛记录。1995年受到特别表彰入选日本棒球名人堂。

日本 台湾 高中 电影 马场克树 棒球 二战前 日治 日剧 甲子园 魏德圣 马志翔 海角七号 赛德克・巴莱 吴昌征 KANO 嘉义农林 永濑正敏 大泽隆夫 坂井真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