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美味

探访新横滨拉面博物馆

社会 文化

你如果想在同一个地方吃到全国各地著名的“当地特色拉面”, 那唯一的好去处就是美食乐园“新横浜拉面博物馆”了,它又被俗称为“拉博”。从北海道到九州,闻名全国的九家拉面馆在这里开店,为来客提供它们拿手的“当地特色拉面”。因此你可以在这里吃到全国各地的各种有名拉面。记者在这里品尝了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拉面,即酱油拉面、猪骨拉面和味噌拉面(中国也叫“日本酱汤拉面”——译注)。

充溢着昭和氛围的“拉博”

与拉面一起成为卖点的是该博物馆的内装设计,如同电影《三丁目夕阳》中展现的昭和30年代(1955-1964年)的街头布景。整个空间营造出日落黄昏的景象,这里有拉洋片的、卖糖果小吃的,而在霓虹昏暗丝丝凄凉的小巷里,来一碗廉价美味的拉面,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对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一代人来说,它能令你思绪万千,回归童心;而对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而不可思议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冲着吃上一碗自己认为最好的拉面,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这次记者品尝了酱油、猪骨和酱汤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拉面,全都鲜美无比!这当然是个人的感想和评价,不过还是想在此做些分享。

气仙沼“海鸥食堂”的酱油拉面(店主:千叶宪二)

据说,拉面从中国传来后,日本人以自己的口味对它进行了不断的改良,最终诞生了以酱油为基础的汤料。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如果问哪种拉面最受欢迎,那么多数日本人都会说是“酱油拉面”。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一般指日本的青森、岩手、宮城、秋田、山形、福岛六县——译注),酱油拉面是主流。

“海鸥食堂”曾经是宫城县气仙沼市最有名的拉面店,但在东日本大地震中毁于一旦。为了恢复它在故乡的昔日荣光,在东京的葛西经营拉面馆“Chibaki屋”的千叶宪二首先行动了起来。千叶的一腔热情和当地民众对震后重建的强烈渴望,终于使“海鸥食堂”在“拉博”得以重获新生。

那就尝尝“海鸥食堂”的拉面吧。它的一大特色,是精心熬制的鳞介类高汤,据说这是为了表现港口城市气仙沼的“海韵”。面碗里飘溢出海鲜渔香,干笋的嚼头和大葱的辛香“助力”美味,中粗面条与面汤“相得益彰”。该店的王牌是叉烧肉和煮鸡蛋。特别是“煮鸡蛋”,是浸泡在海带高汤里卤制出来的,将其一切为二来表现海鸥蛋,令一碗面的“卖相”更加诱人。

熊本“小紫” 的猪骨拉面(店主:山中禅)

以九州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是猪骨拉面。以前,由于猪骨特有的气味,对这种拉面的好恶因人而异。但经过反复的改进,现在猪骨独特的味道恰到好处地得到控制,如今日本的男女老少自不必说,连外国人都喜欢上了它。

矢志不渝地向世界推广熊本“猪骨拉面”的正是“小紫”拉面馆。据说自“拉博”开馆以来,它是唯一的一家常设店铺。这里的客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口味要求不尽相同。“小紫”一直在根据顾客的各种意见进行不断改进。据说曾有过素食主义者要吃净素拉面的,所以该店还特意准备了所有食材不用肉制品的特制全素猪骨拉面。

记者品尝了“小紫”的拉面。奶油色的猪骨浓汤,是店家精心处理浮沫异味的最好证据。该店还采用了木耳和香脆蒜片等食材,创制出了有别于包括海外在内的大多数同类拉面,独具特色。越是喜欢猪骨拉面的人,一定越会对此感到惊喜。

札幌“紫罗兰”的味噌拉面(店主:村中伸宜)

在天寒地冻的北海道,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热气腾腾的食物。有一种说法是,那些因工作调动单身来到北海道的工薪族,喜欢在肉汤里加些面条吃,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逐渐地开发出来的就是现在的味噌拉面。以前,“味噌(大酱)”也是各家自制的,对日本人来说大酱汤是“家乡味儿”的代表。味噌拉面也许就是在这种意识下诞生的“家乡味儿”拉面吧。据说现在的这种味噌拉面,是经过反反复复的改进,在1961年最终诞生的。

“紫罗兰”的味增拉面也有一段与顾客互动、改良摸索、“与时俱进”的历史。“拉博”在筹备开馆阶段,就花了三年时间先后多达上百次力邀“紫罗兰”进馆开店,直至“拉博”正式营业的五个月前,“紫罗兰”才做出了开店的决定。但2004年曾一度撤店,由“紫罗兰”创始人经营的“拉面驿站”接替(2012年撤店)。之后“紫罗兰”又面目一新于2012年8月再度进驻“拉博”,直到今天。

那就来尝尝“紫罗兰”的味噌拉面吧。如今的拉面,浇头食材花样百出,而这里的拉面则相当“有劲道”,丝毫不因浇头而丧失其主角地位。仅仅是一口面汤,你就能品出多种“味噌”的味道;有嚼头的粗面条,让你从舌尖到胃部都倍感过瘾满足。此外,该店还对爽脆的豆芽和特制的干笋,在口感上也做了一番文章,使你即便一向食量如牛,也会在一餐之后,撑肠拄腹,心满意足。

标题图片:新横滨拉面博物馆

协助采访:新横滨拉面博物馆
摄影:加藤Take美















拉面 味噌拉面 酱油拉面 新横滨拉面博物馆 猪骨拉面 海鸥食堂 小紫 紫罗兰 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