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新时代的歌舞伎

“第五代”歌舞伎座亮相银座

文化

2013年4月,重建之后的歌舞伎座(东京·银座)开业了。若是仿照歌舞伎演员的称呼,这座剧场可称为“第五代”。这座崭新的歌舞伎座不仅承袭了125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同时还具备了最新的功能。让我们来近距离体验它的魅力吧!

东京·银座歌舞伎座以“歌舞伎殿堂”、“歌舞伎大本营”而闻名,历经3年时间重新修建,于2013年4月2日重新开业。“第一代”歌舞伎座的开业时间是1889年(明治22年)。传承了120年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歌舞伎座获得了怎样的新生呢?

在介绍新建筑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座建筑的历史。第一期歌舞伎座是一座用丝柏木材建成的三层建筑,外观是西洋风格,内部则是日本风格。到了1911年(明治44年),对外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改成了纯粹的日本宫殿建筑风格,第二期歌舞伎座诞生了。

第二期建筑于1921年(大正10年)因为漏电而烧毁,随后又依照冈田信一郎(1883-1932)的设计,开始建设第三期建筑,这一期建筑采用了以破风(*1)大屋檐为特征的桃山时代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构造)。然而修建途中却遭遇了关东大地震(1923年【大正12年】)。地震引发的火灾烧毁了内部装修材料,施工不得不暂时中断。第二年,历尽磨难的歌舞伎座终于落成,这座剧场迎来了黄金时代。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东京大空袭(1945年【昭和20年】)中,第三期歌舞伎座的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了。在战后建设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第四期的设计由“改造茶室建筑的大师”吉田五十八(1894-1974)操刀,沿袭了第三期的外观,终于在1951年(昭和26年)成功重建。自那以后的60余年间,有不计其数的观众走进第四期歌舞伎座,这座剧场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剧场已经陈旧老朽,便有了这次的改建。

历代的歌舞伎座。上图是第一期(左)和第二期。下图是第三期(左)和第四期(图片提供:松竹株式会社)

(*1) ^ 所谓破风,即博风板,是指悬山顶或歇山顶式建筑屋檐边上的三角形部分。多见于城堡、寺院神社等日式建筑。除了悬山顶和歇山顶,还有屋檐呈弓形的“唐破风”等。

第五期:细节之处体现传统的继承

2013年2月,在三得利美术馆召开的讲演会上,隈研吾先生正在讲解第五期歌舞伎座的建筑

第五期的设计,是由建筑家隈研吾(隈研吾建筑城市设计事务所)和三菱地产设计共同完成的。隈先生曾说过:“3·11过后,第五期歌舞伎座完工了。与第三期、第四期一样,第五期成为了日本从巨大危机中振奋起来的标志。这样不可思议的因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建筑物的设计从外观到室内都发挥了第四期歌舞伎座的特长,同时沿袭了从第三期就开始采用的桃山样式。站在晴海大道上仰望正面,可以看到大门上那灵动的弓形唐破风屋檐和左右对称的破风大屋檐,这样的形象与以前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不过,隈先生说过他“花费的时间是设计普通建筑物时的三倍还多”,这是因为他不仅要照顾到原材料、室内装修这些建筑物的细节,沿袭原有的形象和印象,还要让建筑物能抵抗灾害和地震,必须创造一个环境,保证这座剧场在100年之后还能继续使用。

外观细节方面,例如屋檐,设计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第四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次则是采用钢结构在屋檐翘曲的地方勾勒出和以前同样的线条。为了减轻重量,椽子不再用混凝土制造,而改用铝。特意找了富山县一家继承了江户时代的金属制造工艺的制造商,做出了每根形状都不一样的椽子。据说设计师为了防止铝材年久氧化发黑发暗,给铝材涂上了氟树脂粉状体涂料,结果出现了像灰泥那样柔软的质感,便决定采用了。为了防止漏雨,唐破风下面铺上了铜板,然后用爱知县生产的三洲瓦营造出优美和厚重感。

在如何继承原有形象这一点上,由于每个人心中描绘的往昔的歌舞伎座形象都不一样,如果要忠实地复原往日形象,就会在采用哪一个时代的形象这个问题上产生争论。隈先生这次意识到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继承时间”。

“在涂抹白色外墙时,我们先将原尺寸大小的墙壁立在工厂中,垒上瓦,设定一个与实际尺寸相同的高度之后,再涂抹各种各样不同的白色进行比较筛选。第三期似乎是纯白色,到了第四期,由于重新粉刷过许多次,最后颜色变得有些发黑了。所以如果再次回归纯白色,反而有些不自然。所以我们就采用了和大家心目中的歌舞伎座相近的颜色,即那种有些发黄的柔和的奶油色。”(隈研吾)

夜晚时,歌舞伎座外墙会点亮照明设计师石井干子和她的女儿石井Lisa明理设计的灯光,一年四季将根据季节演绎出不同风情的流光溢彩。

此外,新歌舞伎座与 “歌舞伎座塔”一起组成了复合设施“GINZA KABUKIZA”,这座塔是一座143米高的塔状写字楼,地下4层,地上29层。为了让这座矗立在歌舞伎座身后的洋溢着现代气息的透明玻璃写字楼和歌舞伎座在风格上相协调,剧场正面位于晴海大道一侧的写字楼墙面被设计得远离剧场,并刷成了白色。透明玻璃只被用于没有和歌舞伎座重叠的部分,昭和大道一侧的部分则完全体现了写字楼的风格。

排列在屋檐上的椽子的质感让人想象不到这是铝材。唐破风上的金色金属装饰是利用了第四期使用过的材料

外观上继承传统,功能上焕然一新

从地铁东银座站可以直达写字楼地下二层的空地。售票处和各种店铺所在的木挽町广场,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可以容纳约3000名无法回家的人停留3天,并提供充足的食物。

从地下到唐破风正门之间的流动线上新设了巨大的屋檐,观众不仅能在此避雨,还能在入场前远眺歌舞伎座的外观。

进入正门以后,观众立刻被大红色的空间所包围,脚下是柔软的触感,心中是即将看戏的兴奋。大厅里,红色柱子之间的墙壁上装饰着西阵织的高级织物,脚下铺的是大红色地毯,整个大厅色彩鲜明、艳丽。这些都是用现代技术按照第四期的装饰风格复原而成。大厅上部的楼梯天井处排列着红色的灯笼。

一进正门,便是大厅。地毯上艳丽的图案是平等院凤凰堂(京都宇治市)里所绘的图案

剧场内部也同样再现了第四期的形象。舞台正面宽91尺(27.573米),高21尺(6.363米),旋转舞台的直径是60尺(18.18米),演员出场的花道也是60尺,这些尺寸都沿袭了第四期歌舞伎座的长度。舞台的构造也继承了上一期的尺寸,约4.4米的奈落(*2)纵深长达16.4米,大奈落的旁边设置了安放大型道具的场所。除了被命名为松竹梅的已有的推出装置,还加装了大型推出装置,可以迅速地完成转场。

观众席方面减少了一些座位,由前后交错型变成了前后直线型排列。除去了一楼席位后方的柱子,大大改善了看戏时的观感。设计考虑到从观众席看向舞台的视线,确保了从每一个座位都能看到舞台和花道。

座位与第四期相比宽度增加了3cm,与前列的间隔增加了6cm,确保观众即使在长时间观剧的情况下也不会感到疲劳。座位表面的布上印有歌舞伎座的标志——凤凰图案,并织进了金丝,看上去十分高级。而且,座位上还可以安装字幕向导(租借),用字幕向导可以观看上演剧目的精彩看点和剧情简介,还可以解说三弦曲、竹本义太夫节、常磐津和清元义夫节(后三者都是净琉璃,用于歌舞集音乐伴奏——译注)等歌舞伎音乐。再加上一直都有的耳机向导,即便是歌舞伎的入门级观众也能够轻松地领略到歌舞伎的魅力了。今后还计划增加外语字幕向导,这样,外国人也能够较为轻松地欣赏歌舞伎了。

墙壁和顶棚上使用了最新技术制作的材料,以确保音响效果。用1比10的比例制作了模型,通过反复进行模拟实验,终于确保第五期拥有和第四期一样的回音效果。外观虽然沿袭了以前的风格,但在功能和性能上都得到了提升——这个建筑学上的难题在新歌舞伎座的各处细节都得以圆满实现,这不得不令人惊叹。

从1楼到3楼一共是1808个座位。除此之外,还有4楼的96个“一幕坐席(只观看自己喜欢的剧目的自由席——译注)”,观众花费较少金额就可以观剧

(*2) ^ 所谓奈落,是指舞台下方或歌舞伎花道地板下的空间。奈落原意指佛教的地狱,在这里使用引申义,据说是因为所在的位置很深很暗。

新记忆的传承

5楼新设了“歌舞伎座画廊”,非观众也可以入场。这里将展示平时无法近距离观赏的服装、小道具以及珍贵的影像资料。坐落在画廊旁边的面积约450m2的屋顶花园也是不容错过的精彩看点。这里设有先人的碑,还有第四期歌舞伎座的兽瓦和河竹默阿弥(江户时代幕府末期-明治时代的歌舞伎作者)所有的石灯笼等。这里将来应该会吸引大批前来银座和筑地观光的游客。

新歌舞伎座的特点是,不仅仅复原了以往的样子,还提升了功能性,整体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座建筑物的复活也改变了周边的市容街景。尤其是面向正门时右侧的大街(木挽町大街),以前是不能通行的,有一种后街的印象,现在采用棋盘格式的设计,栽种了绿植,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现在是一个人们从郊外回到城市的时代,我想让人们享受在歌舞伎座这个庆祝和祭祀空间周边散步的乐趣。”隈先生如是说。

第五期歌舞伎座不仅具备适应现代需求的功能性,还巧妙地吸收了大众性的审美口味,已经不单单是建筑物的复原和再建。随着观众越来越多,这里一定会更加热闹繁华,新的记忆也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

设计在剧场屋顶上的庭园

歌舞伎 历史 江户 银座 戏剧 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