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ity Tokyo

漫谈日本的写真文化②“T3 Photo Festival Tokyo”创始人速水惟广

文化

亲密接触摄影作品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提振地区经济的一环或是摄影节等大框架内,为人们创造机会接触摄影作品的摄影总监,是如何思考摄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呢?

速水惟广 HAYAMI Ihiro

“T3 Photo Festival Tokyo(东京国际摄影节)”创始人。摄影杂志《PHaT PHOTO》前主编。在岩手县大槌町和静冈县下田市,组织当地居民和艺术家参加社会摄影活动。作为摄影总监活跃于海外的摄影展会。

探索人与摄影的关系

涉足摄影之前,我曾在美国的大学学习平面设计。不过,无论自己的设计作业做得如何再好,总会有同学轻易地就拿出更好的作品,将我远远地甩在后面。我在大学面对这样的现实,虽然谈不上消沉,但还是得出了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出路”的结论并果断地放弃,开始在设计之外的地方寻找自己能够一展拳脚的舞台。

毕业后回到日本,我进入了现在的公司CMS,被分配到了摄影杂志《PHaT PHOTO》的广告营业部门。但是三年下来,我开始迷茫,觉得大学学到的东西和英语都没有用武之地,不知自己都在做些什么,越发感到那没有在干自己该干的事情。

我喜欢艺术和设计,虽然自己不是“创作方”,但对“创作方”的想法并非一窍不通。于是我想,既然自己有营销工作的经验,那么如果能够帮助宣传推销他们的作品,这不是就成为 “自己的工作”了吗?

就在看到了自己前进方向的同一时期,碰巧照相机生产商理光在银座开了家画廊“Ring Cube”,我有幸为这家画廊做了3年的外部总监。之后我当了《PHaT PHOTO》的主编,在两年的时间里,与国内外摄影界人士的交流,为我现在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关注地方

第二次转机是随着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而到来的。也是因为我妻子的娘家属于灾区的缘故,记得当时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能为灾区贡献些什么?”,同时也唤起了我对日本的关注。

虽说现在形势在发生改变,但去到地方后,还是会发现乡村人口日渐稀少、延续数百年的传统后继乏人。日本的地方乡镇仿佛正在让另一波“海啸”慢慢地吞噬。面对这样的现实,能不能用摄影作品来做些什么?在这样的想法的促使下,我在岩手县大槌町和静冈县下田市,开始了借助摄影作品的力量来帮助地方提振经济的活动。

与地方居民和政府人员一起工作时,我们把摄影的焦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为“表现”什么而去拍摄。比如我们重视图片的“记录”功能,重视人们通过摄影而建立起来的联系。这也是因为就算我们想通过摄影为地方做点什么,而我们以往使用的摄影术语,在当地人来看是不具有意义的。所以有必须站在是否有助于他人的立场上,去重新思考我们所知的“摄影世界”。

例如面对我们的镜头,当地居民最初感到害羞,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拍到他们自然感人的表情。而他们看了照片后,也都非常高兴,并感慨“原来我在别人眼中是这样的呀”。自己没法看到自己的脸,但不是照镜子,而是透过摄影家的视角看到的镜头下的自己的脸,照片中捕捉到的表情自豪又自信。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这些照片聚焦当地居民,帮他们发现自己不曾意识到的价值。这些都是在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所最为重视的地方。

与摄影邂逅于上野公园

可以说东京是备受全球瞩目的城市,也扮演着亚洲中心城市的角色。我认为日本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各种文化兼容并包,并独自阐释、吸收,巧妙地融入本土文化当中,逐渐转化成自己的文化。一直以来日本就是这样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得到成熟和。

我参与举办的“T3 PHOTO FESTIVAL TOKYO”摄影节,也是希望通过在上野公园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展示一些鲜为日本人所知的高水平摄影作品,来制造一个契机,孕育出新的价值观。

为摄影家量身定制展示空间

毕竟是先有摄影家,才有我们的工作。所以,比如摄影节在确定会场和举办方式的时候,我们会非常重视事前的调查工作。这也是充分考虑到之所以选择在某地举办的意义以及对摄影家工作的重视。在公共空间举办摄影节,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一个挑战。如何获得那些以为自己和摄影无缘的人的理解?他们会做如何感想?起码为了不让双方在展会后感到失望,我们的工作也必须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够为摄影家提供迈向新台阶的舞台,同时让观展人认识优秀摄影家并接触优秀摄影作品,在他们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虽说要摄影节办得如此理想,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但是我还是希望摄影节今后能做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摄影图片中找到新的价值观。

采访、撰文:松本知己(T&M Projects)
拍摄:高桥宗正

文化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