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新時代的美中與日本

政治外交

中國的下屆領導人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在全世界的注目中順利完成了對美外交的首次亮相。美國總統歐巴馬拿出近1個半小時時間,與身為副職的習副主席舉行了會談​​。在歡迎儀式上頭一次給副總統級外國領導人以19響歡迎禮炮待遇。2002年,同是在就任最高領導人前夕訪問美國的胡錦濤國家主席,那時與美國總統(時為布希)的會談時間是30分鐘。僅從這一對比中就可以看出此次訪美受到的破格禮遇,從中可以感到近十年中中國的崛起​​是何等顯著;而且在展望下一個10年時,還可以看出美國方面欲明確了解弄清這個巨大國家領導人的姿態。隔太平洋相望的兩個(超級)大國,正徐徐拉開和平與繁榮的新時代的帷幕。

習近平訪美之要

習近平近4天的訪美日程的高潮是在第一天的2月4日。會談從負責接待此次來訪的拜登副總統開始,接著是與歐巴馬總統的會談,參加了拜登副總統和柯林頓國務卿主持的午宴之後,又在國防部與國防部長潘內達舉行了會談。習副主席強調“相互尊重”與“相互利益”,美國則促使中國要有“大國的覺悟”,對中國方面在人民幣問題、敘利亞問題上的應對,坦率地表達了不滿。美中兩國之間交織著協作關係的戰略攻防、虛虛實實的權力競爭,還都尚待於今後的展開,但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暗示今後的發展趨勢上,有2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是在與歐巴馬總統會談後由拜登副總統和柯林頓國務卿舉行的午宴上的講話。習副主席說:

“……我們所能夠做的,只是鄧小平先生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這和柯林頓國務卿所引用的‘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是同樣的意思。中國有句流行歌的歌詞是這樣唱的:‘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與10年前胡錦濤(當時國家副主席)訪美時相比,中國的GDP增加了大約4倍,軍費也膨脹了約4倍,都是繼美國之後的第2位。進入新時代的美中兩國,只能猶如在渾濁的河流中探步般地前行——習副主席引用鄧小平的話,呼籲必須探索互利互惠的前進道路。而從美國方面來說,無疑是想揣摩習副主席到底是位在多大程度上值得信賴的人物。習近平是不是一個可以通過開誠布公的探討進行交流的對手呢?在回答產經新聞採訪時,美國前駐中國大使洪博培如是說:“(習副主席)有很高的協調能力,在軍隊和黨內都得到信任。他將是一位善於談判、有實力的領袖……”

書面採訪令人想起“中美分割共管太平洋”之說

另一點,是訪美前習近平接受《​​華盛頓郵報》書面採訪的內容。在“關於亞洲太平洋地區” 一節中,他是這樣說的:

“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我們歡迎美國為本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希望美方充分尊重和照顧亞太各國的重大利益與合理關切。”

“寬廣的太平洋”、對美中來說“有足夠空間”——這讓人感到此語充分表現出中國以不斷增長的國力為背景,意欲與美國以“對等的大國”進行交流的過剩意識。在這裡,大大超越了在分析中國向太平洋、遠洋發展時使用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所表現的範圍,似乎含有把太平洋一分為二乃理所當然的味道,令人剎那間想起4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層對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蒂莫西·基廷“提起”過的“分割共管太平洋”之說。

書面採訪中的發言,可以有2種理解方式。其一,是北京奧運後,與中國的遠洋戰略相結合,面向國內鼓舞激勵以信心百倍的軍方為中心的中國民族主義;其二,則是反映了中國對美國亞太新戰略的認識。美國去年秋天被迫大幅度削減軍費,把關島作為中心基地,在亞太地區同盟國中,開始具體著手進行以輪換方式分散駐紮海軍陸戰隊的方針,從中長期觀點出發,中國是否認為這裡有可乘之機呢?如果是這樣,那麼儘管日美兩國政府強調“維持威懾力量”,但也有可能會給中國發出錯誤信號。

經濟持續發展的中國面臨環境、水資源不足、爆炸式的城市化、貧富差距擴大、少數民族等諸多嚴峻的問題,如何估計中國的脆弱性以及怎樣看待或許已過了鼎盛期的美國所持有的復原力?美中關係今後的發展,會因在這個問題上判斷的不同而相異。

“政治漂流”令日本陷於被動

以此次習近平副主席訪美為契機,美中兩國已把今後10年(2022年)納入視野,開始了中美新一輪實力較量。其間,日本的首腦​​外交一再陷於被動狀態。野田首相雖然去年年底先後訪問了中國和印度,卻未見有後續行動。進入今年,在國會常會上被消費稅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的野田首相,國外出訪為零;最引人注目的民主黨政權後初次正式訪美(只有鳩山由紀夫原首相出席核安全峰會時對華盛頓進行過一次訪問),好像也要拖到5月初。新時代拉開帷幕後的太平洋洋面上,看來只有日本政治處在漂流不定之中。

鳩山由紀夫 野田佳彥 關島 太平洋 鄧小平 鈴木美勝 時事通訊 習近平 歐巴馬 胡錦濤 拜登 柯林頓 訪美 人民幣問題 核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