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亞洲”的虛與實 歐巴馬政府第二任期與日本

政治外交

美國總統在進入第二任期後,與一切為了實現連任,將選舉置於最優先地位的第一任期不同,將開始考慮如何垂名青史。以第一位黑人總統而史上留名的歐巴馬總統也不例外。如同“財政懸崖”一詞所象徵的那樣,美國的內政問題堆積如山,總統的關注轉向外交。歐巴馬政府在第一任內標榜自己是“太平洋國家”,顯示出重視亞洲的戰略姿態,在第二個任期裏其具體成果將受到考問。這對美國“亞洲戰略”之要的日本會有怎樣的要求呢?

“財政障蔽”制約美國的亞洲戰略

歐巴馬總統連任後的首次出訪選擇了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峰會召開地柬埔寨以及泰國和緬甸。出訪目的,一是在東協一部分國家與中國爭奪南海主權問題上,試圖分化離間偏向中國的柬埔寨;另一方面是對緬甸這個中國在中南半島、湄公河沿岸推行南下戰略的據點,展開民主化支援。在摘取亞洲繁榮果實的同時如何與中國交鋒?可以認為歐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戰略,在“進入第二任期後也基本沒有改變”(駐美大使藤崎一郎語)。不過,若想收效卓著也並非易事。

連續4年財政赤字超出1兆美元的歐巴馬政府,將堅持第一個任期的內政成果,即對弱者來說可謂豐裕“恩澤”的社會保險措施。而為了籌措社會保障財源,選擇了大幅削減國防預算的道路,十年內削減5,000億美元,每年的削減額相當於日本的防衛預算。歐巴馬政府若想實質性地推行亞洲戰略,它所碰到的不是“財政懸崖”,而是“財政障蔽”。

“以日美同盟為基礎抗衡中國”是日本安全保障外交的基礎,重視西南島嶼(*1)的防衛、完善提高機動防衛力量,例如若決要以自身之力保衛尖閣諸島(釣魚島諸島——譯註),那麼首先必須加強的就是自衛能力。我們必須意識到日本的財政負擔日益加​​大,財政負擔與歐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戰略呈表裏一體的關係。

“柯林頓-康貝爾”卸任之後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關注的是美國對亞洲外交的新陣容。迄今作為推進回歸亞洲戰略的支柱一直掌控外交的柯林頓國務卿已確定了辭職,在其領導下推行對日政策和亞洲外交的康貝爾助理國務卿(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預計也將離任,國防部長潘內達也被認為去意已定。

極具外交手腕的柯林頓和熟知日本的康貝爾,兩人可謂最強的搭檔。柯林頓國務卿就任之初首選出訪了日本,將往往偏重歐洲、俄羅斯、中東的美國外交納入寬闊的視野,推行了富有平衡感的回歸亞洲外交。“對日本外交來說,現在很難找到比這更理想的搭檔。”(外務省幹部語)

國務卿的後繼人選,除了同為國防部副部長候選人的約翰・凱瑞參議員之外,還有前外交委員會委員長霍華德•柏曼、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湯瑪斯・唐尼倫、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萊斯以及共和黨前參議員查克・哈格爾等。而助理國務卿人選則包括薛邁龍(Michael Schiffer)、季浩豊(Frank Jannuzi)、理查德・布希、謝淑麗(Susan Shirk)等。

雖然搭檔班子尚未決定,但歐巴馬政府第二任期中,“回歸亞洲”的外交戰略有可能變得有名無實。對伊朗核問題的憂慮日趨加深、中東局勢愈發混亂,被這些問題所困,預計美國不是沒有可能將外交的實際軸心置於中東地區。“即使基本政策不變,但不能否認日美關係會因人事的變化而受到影響。”(駐美大使藤崎語)

(*1) ^ 日本對分布於九州南部至臺灣東部的大小島嶼的統稱。其中包括釣魚島——譯註

美國 緬甸 東協 鈴木美勝 時事通訊 歐巴馬 柯林頓 財政 時事通信 柬埔寨 泰國 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