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學 技術

瑞典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諾貝爾評獎會決定,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71歲),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作用(Autophagy)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該評選會對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給予了肯定,「研究證實一旦自噬作用失常,就會引發各種老化病症、糖尿病以及癌症等,新療法的開發研究正在推進當中」;認為大隅良典「將該領域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大隅良典是第25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含外籍)。繼2014年物理學獎(研發出藍色發光二極體的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發治療寄生蟲感染症藥物的大村智)、物理學獎(發現基本粒子微中子震蕩的梶田隆章)之後,日本人連續3年獲得諾貝爾獎。

在酵母實驗中發現「自噬基因」

構成生物機體的細胞,天天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自噬是細胞內部的機理,它在降解回收非必需物質的同時維持生命活動。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就已觀察到並提出了「細胞自噬」,但對細胞「自己吃掉自己」的過程則不甚了了。

1988年大隅良典任東京大學副教授時做了一個實驗,將酵母置於營養不足的飢餓狀態,並觀察其變化經過。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在細胞質的泡狀結構「液泡」中發生的自噬過程。此後,他將即使處於飢餓狀態也不發生自噬的酵母與正常酵母進行比較,終於在1993年發現了自噬的關鍵基因。

大隅良典通過光學顯微鏡首次在酵母中觀察到自噬現象時的圖像(左),以及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圖像(右),圖片提供:東京工業大學(時事社)

大隅良典1945年出生於福岡縣,1974年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曾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擔任研究員,1988年任東京大學教養系副教授。後在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愛知縣)、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等任教授。2014年成為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

大隅良典迄今已榮獲包括蓋爾德納國際獎(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2015年)在內的多項國內外獎項。10月3日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後,大隅良典在東京工業大學的記者會上表露了喜悅之情:「雖然獲獎不少,但我覺得諾貝爾獎的份量更重」,「我感到無比的榮幸的,是能在基礎研究上獲獎。」

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達25人

加上此次獲獎,從湯川秀樹(1949年物理學獎)開始,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總數達到了25人(含外籍)。其中,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7人,生理學或醫學獎4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

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一覽

獲獎年份 獎項 姓名 業績
2015 物理學獎 梶田隆章 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 發現了基本粒子微中子的震盪現象,證實了微中子的質量
生理學或醫學獎 大村智 北里大學特別名譽教授 發現了阿維菌素,在治療寄生蟲感染症的治療藥物開發方面上做出傑出貢獻
2014 物理學獎  赤崎勇 名城大學教授、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 開發出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天野浩 名古屋大學教授 同上
中村修二(美籍)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同上
2012 生理學或醫學獎 山中伸彌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教授(獲獎時) 研發出能夠成為各種組織細胞的「人工萬能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
2010 化學獎 根岸英一 美國普渡大學特別教授(獲獎時) 成功研發「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的交叉偶聯」
鈴木章 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獲獎時) 同上
2008 物理學獎  南部陽一郎(美籍) 美國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 發現「次原子物理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
小林誠 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名譽教授(獲獎時) 提出用於解釋「CP對稱性破缺」的「小林-益川理論」,從理論上解釋「CP對稱性破缺」現象
益川敏英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獲獎時) 同上
化學獎 下村脩 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獲獎時) 發現和開發「綠色熒光蛋白(GFP)」
2002 化學獎 田中耕一 島津製作所研究員(獲獎時) 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
物理學獎 小柴昌俊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獲獎時) 使用建於岐阜縣的基本粒子觀探測器裝置「神岡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觀測到基本粒子微中子
2001 化學獎 野依良治 名古屋大學理學系教授(獲獎時) 通過釕絡合物催化劑的金屬配合物催化研究的不對稱合成研究
2000 化學獎 白川英樹 筑波大學名譽教授(獲獎時) 發現導電塑膠、聚乙炔導體
1994 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 作家 通過《個人的體驗》(1964)等作品,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繪現代的芸芸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衝擊
1987 生理學或醫學獎 利根川進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獲獎時) 發現「抗體多樣性產生的遺傳學原理」
1981 化學獎 福井謙一 京都大學工學部系教授(獲獎時) 提出了有關化學反應和分子的電子狀態的「直觀化的前線軌道理論」
1974 平和獎 佐藤榮作 原首相 提唱「非核三原則」,有助於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穩定
1973 物理學獎 江崎玲於奈 美國IBM公司Thomas J.Watson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獲獎時) 發現半導體中電子的量子穿隧效應的隧道
1968 文學獎 川端康成 作家 通過代表作《伊豆的舞女》(1927)和《雪國》(1938~1937),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細膩地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1965 物理學獎 朝永振一郎 東京教育大學教授(獲獎時) 認為超多時間理論可以有效解決氫原子光譜的觀測數據與預測值之間不一致的問題的偏差,並以此進一步發展並和完成了「重整化理論」
1949 物理學獎 湯川秀樹 京都大學理學部系教授(獲獎時) 從理論上預言了連接原子核中質子與中子的粒子——「介子」的存在
標題圖片:大隅良典教授在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獲獎者揭曉後的記者會上(2016年10月3日於東京都目黒區,時事社)

諾貝爾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