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嚴密監護下的「獨立」

社會 文化 生活

近來,西方媒體發表了一連串有關日本公共交通中年幼乘客的報道(包括一部紀錄片),關注日本小學生甚至更小兒童的獨立性。與日本兒童的這種獨立性相比,其他許多國家的孩子往往缺乏類似的自由,尤其在美國,對於「自由放養兒童」更是特別謹慎。

事實上,日本小學生上學、放學並沒有什麼不同尋常,不外乎就是沿著車多人擠的馬路行走,在高峰時間的電車、公交車上擠上擠下。與那些出於學校遠或安全問題考慮,家長更傾向於開車載孩子或讓孩子坐校車上學的其他工業化國家不同,日本兒童通常是獨自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上學和回家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日本小學生,尤其是城市裏的小學生,始終都處在嚴密的監護之中。雖然他們可能的確比其他國家的同齡人更早地開始接受獨立行動的訓練,但他們並非處於一個無人監管的環境下。

上學

大多數日本小學生從家往返學校時並無父母或監護人陪同,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自由行動。相反,學校的規則、包括家長教師會(PTA)在內的各種組織以及地方執法、公眾教育活動和鄰里志工等多方結合,製造出了一張覆蓋上下學學生的周密的安全網路。

首先,學校通常會要求學生按照既定的上學路線——「通學路」往返學校和家中。在日本,狹窄的道路比比皆是,地方政府和學校會劃定出一條繞過危險道路的上學路線,它們基本上都沿著各主要幹道,且設有人行道或護欄。政府有關部門會用指示牌、道路噴繪或其他指示物,將「通學路」的標識在馬路上醒目標出。這些路線往往是社區的交通要道,確保了上學路上或回家途中的學生兒童一直可處於「能見度」良好的環境中,通過這種措施,為他們的安全又多加了一層「保險」。

電線桿上的上學路線「通學路」標識

父母或監護人通常需要在開學前選擇一條上學路線,為孩子繪製出詳細地圖,並將其提交給學校備案。許多學校採用「集體上學放學」的做法,將學生按照不同居住區分班編組,讓他們集體上學結伴回家。PTA,特別是公立學校的PTA常常會按值班表安排家長看守十字路口;社區的志工也會沿著規定的上學放學路線執勤,他們往往是各個社區的長者,並穿著標明身分的背心。

公立學校的生源往往按片區劃分,與之相比,私立學校的學生則常常來自於更遠的地方,因此他們上學和回家更多地有賴於公共交通機關。同那些步行上學的同齡人一樣,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學生也必須走事先規定好的路線。學校通常會指定學生上下車的車站,有時還會在這些車站與學校之間運行接送班車,規定乘坐車次。這些措施能讓學校行政人員更好地管理學生,並在事故發生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學校根據學生上學乘坐的電車線路,將孩子們分為不同的班組,並奉行不讓學生單獨放學回家的原則。

許多學校還將災害資訊,如地震、學校周圍電車、公交車事故等情況,用Email發送給父母和監護人。

揮舞著小黃旗過馬路的孩子

遵守規則

除了以上各種安全措施,獨自上學的小學生還需要遵守許多規範自身行為的規則。教師和有關部門會不時提醒他們遵守交通規則、維護公共禮儀,如排成單列行走、不可大聲喧嘩、不走近道或繞道等。如果孩子出現了嚴重的違規行為,包括不走規定路線、在商店逗留(雖然在孩子遇到危險時,沿路的便利商店和其他店家可以為他們提供庇護)、在電車和公共汽車上干擾其他乘客等,都會受到嚴厲的教訓;如果「屢教不改」,該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則可能被請到學校。

孩子們通常沒什麼時間在上學路上玩鬧,因為校門開放時間往往只有20~30分鐘。放學後雖然時間上不像上學那麼緊張,但孩子們仍被要求徑直回家。沿路的居民常常將違反上學放學規則的情況上報給學校,哪怕是輕微小事也不放過。這也體現了日本公眾維護治安的意識。

保持警覺

孩子們結伴放學

公眾保持高度警覺的意識,是日本能夠讓小學生自己上學的重要因素。警方會舉辦常規的交通安全宣傳活動,並為在校門口護送小學生過馬路的志工提供培訓課程;沿著學校規定的上學放學路途,你還可以看到警察在車輛行人往來頻繁的十字路口站崗。

另外,學生的裝扮也使他們在人群中更加醒目,從而提高了他們上學放學的安全性。日本小學生身上最明顯的特徵,是他們都背著「小學生書包」。它呈方形,通常為黑色或紅色,上面常常掛滿各種物件,包括反光貼紙、報警器或口哨等。最新式樣的這種背包還有專門用來裝GPS手機的口袋,這樣,家長可以通過手機把握孩子的位置。許多學校都有校服,而那些沒有校服的學校則讓學生戴上亮黃色的帽子或類似頭飾。

即使有如上的各種預防措施,小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遭遇誘拐或交通傷亡的事件仍然不絕於耳。但大人們並沒有因這些意外事件而去限制兒童的行動,而是通過不斷努力,來加強安全措施,同時提高公眾的警覺意識。

小學 安全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