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政權面臨的挑戰

政治外交

9月2日,日本成立了以野田佳彥為首相的新政權。讀賣新聞社在9月2-3日實施的全國緊急輿論調查顯示,新內閣的支持率達65%(《讀賣新聞》,9月4日);在每日新聞社的調查中,支持率為56%(《每日新聞》,9月4日),這與菅直人內閣辭職前的15%相比,有了大幅度好轉。

然而,這恐怕不過是曇花一現。與此相比更為令人憂慮的,是政府的威信在國民中已喪失殆盡。根據讀賣新聞9月3-4日實施的調查(《讀賣新聞》,9月10日早報),國民對此次地震賑災工作及活動予以高度評價的,是自衛隊(82%)、志願活動者(73%)、消防隊(52%)、受災地區的自治體(即地方政府)(42%)、警察(40%)等,而對政府(6%)及國會(3%)的評價極低。如果將其原因歸結於菅直人原首相將維持政權優先於賑災對策的行動,那麼也不足為奇。但是,如此缺乏國民信賴的政府及國會,在諸如參加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交涉、稅制與社會保障一體化改革這些國民輿論贊成反對意見參半的問題上,是極難取得大膽的政策性主動權的。

這一點在野田新內閣成立後一個月中已經得到證明。9月27日,政府與執政黨決定了籌集賑災重建資金的臨時增稅法案。其內容是在3-10年內提高所得稅、法人稅、住民稅和煙草稅。可是,做出這一決定卻經歷了迂迴曲折。

政府稅制調查會於9月16日,就籌措東日本大地震重建資金的臨時增稅,拋磚引玉,拿出了以所得稅、法人稅為基軸的2個政府執政黨方案。據報導,政府稅制調查會在這一天的會議上提出了3個方案,但由於執政黨內部反對意見十分強烈,接到調查會會長安住純財務大臣報告的野田佳彥首相,指示將消費稅的增稅草案排除在外,因為此前剛決定提高消費稅稅率,用作社會保障資金的財源。但是,儘管如此,9月26日召開的民主黨稅制調查會總會,上演了一台反對增稅的大合唱,意見的匯總被迫拖到了27日。

據每日新聞調查(9月4日),對確保社會保障資金的財源及東日本大地震震後重建資金而提高消費稅問題,“贊成”者為53%,“反對”者為43%。因而在民主黨內,對稅制改革存在巨大的意見分歧也不以為怪。然而,考慮到僅僅圍繞確保震後重建資金的問題,執政黨內部就有如此巨大的抵抗,那麼今後的稅制與社會保障一體化改革將會如何?令人不勝擔憂。政府執政黨6月底已經商定了包括提高消費稅在內的稅制與社會保障一體化改革草案,預定在明年的通常國會(即定期國會)上提交增加消費稅的有關法案,按照到2015年前後將消費稅增至10%的方針,充實具體內容。然而,國民對政府與國會極度不信任,選舉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在這種狀況下,關於稅制與社會保障一體化改革,野田政權會在多大程度上持之以恆地堅持其政治信念,還是個問號。

緬甸新政權的新動向

最近,緬甸出現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新動向。

緬甸從1988年政變以來,一直處於軍事政權的統治之下。但是,去年11月舉行了大選,今年1月下旬召開了議會,2月4日,登盛當選為總統。當初,這種向文官政府的移交被認為只是一種形式,因為在大選中,長年支撐軍事政權的“聯邦團結發展黨(USDP)”獲得了近8成議席,登盛總統也曾是軍事政權的首相。但是,軍事政權的最高決策機關“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SPDC)”解散,到8月,還基本判明SPDC主席丹瑞大將的引退。

與政權中樞的政治變化同出一轍,出現了各種值得注目的動向。 5月下旬,除ASEAN(東協)以外,登盛總統將中國作為出訪的第一個國家,與中國的胡錦濤主席就能源、電力、交通設施等領域的擴大合作達成共識,並將中緬關係提升到全面戰略性夥伴關係的高度。

中國自1988年以來,向緬甸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最近又實施了多方面的大規模經濟合作項目。例如,截至2010年,中國企業在緬甸各地參與了63項水電開發事業,還在建設從昆明至印度洋的良港皎漂的石油天然氣管道及公路。另外, 2011年1月,中國向緬甸的直接投資額累計已達96億美元(約7,400億日元),超過泰國,位居各個國家及地區之首。2010年的中緬貿易額也達到44億美元(約3,400億日元),比前一年增長了5成。緬甸總統在兩國間外交訪問活動中首選中國,實為自然之舉。

但也發生了預想不到的事情。緬甸在4月宣布希望承辦2014年東協系列會議。按規定2006年原本是緬甸(按英文字母順序接替馬來西亞)擔任東協年度輪值主席國的年份,但由於東協其他國家擔心如果緬甸成為主席國,將會招致歐美各國抵制參加東協擴大會議,因而施加壓力,使緬甸不得不放棄了主辦權。為此,緬甸若想成為東協年度輪值主席國,就必須拿出諸如釋放政治犯、國內政治改革等具體且實際的成果。有跡象表明緬甸對此有所準備。實際上,緬甸總統今年8月與民主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翁山蘇姬進行了會談,可以認為其後雙方協商有了相當的進展。其佐證是,9月30日,在勞工部長吳昂基與翁山蘇姬會談後發表的聲明中,提到雙方就登盛總統的政治犯“特赦計劃”等問題進行了磋商。同一天,登盛總統還在議會宣布,停止正在北部卡欽省伊洛瓦底江流域建設的密松大壩計劃,這是中國援助的一項總投資達36億美元(約2,770億日元)的工程。此舉意在表明國民之間的和解優先於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緣何如此?因為新政權把國民和解與經濟發展作為改善國民生活這一國家政策的根本,其舉措之一,就是爭取解除歐美的經濟制裁,改善與國際社會的關係;而其背景,是近來緬甸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來自國外的直接投資也在迅速增加。 2010年度的直接投資額約為200億美元(約1.5兆日元),僅僅一年,投資額就超過了1988至2009年間的總合(約160億美元)。同時還開始了與中國以外的各國的經濟合作事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緬甸南部土瓦的開發項目,投資總額580億美元(約4.5兆日元),包括位於南部走廊——自越南經柬埔寨、泰國,穿過緬甸通向印度洋——出口的土瓦港灣設施建設、重化學工業的招商引資項目等。

簡單地說,就是緬甸新政權同東亞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將發展經濟作為了政治目標。為獲得成功,必須解除歐美的經濟制裁,改善與國際社會的關係,推進與日本以及其它國家的經濟合作。同時,這也是緬甸不過分依賴中國的有效措施。

中國在大湄公河流域大力展開高速公路鐵路建設、水電開發事業、擴大輸電網等經濟合作,由此中國(雲南省)與越南、泰國、緬甸之間在縱向上逐漸形成了中心輻射型的關係。但是,為了這一地區市場一體化及經濟的發展,這些國家在橫向上的聯繫也十分重要。緬甸自1988年以來,一直處於歐美的經濟制裁之下,但最近也出現了變化的徵兆。比如,9月29日,緬甸外長溫納貌倫訪問華盛頓,分別會見了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負責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和美國緬甸事務特使・政策協調官德里克・米切爾等官員。緬甸政府如果在釋放政治犯等政治改革方面採取具體行動,歐美便有可能逐漸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總之,緬甸存在著巨變的可能性。即便是為了促進其變化,對日本來說,在培養人才、土瓦開發等方面與緬甸恢復經濟合作的時機也已成熟。

(原文日文)

社會保障 消費稅 野田政權 白石隆 內閣支持率 臨時增稅 稅制調查會 緬甸 登盛 翁山蘇姬 東協 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