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新渡戶稻造的《修養》

社會 文化

之所以想到重讀新渡戶稻造(1862—1933)的《修養》,是因為這本書最近有了中文譯本,北京的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5月發行,譯者是王成、陳瑜。那麼,在當下漢語世界的文脈裏,《修養》是怎樣被解讀的?或者說,應該怎樣解讀《修養》?這是我的關心所在。

對當今中國氾濫的“勵志書”提出質疑

印在中譯本封底上推薦詞裏的一句話說:這是“一部勵志書”。說實話,剛看到這個句子的時候,我的感覺是不很舒服的,因為我想到了當下中國書店裏氾濫的“勵志書”。這些書講述的都是各行各業“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並且幾乎毫無例外地都以獲取的名與利作為“成功”的標尺。

但再看推薦詞接下來的說明,終於覺得可以放心。這段話說:“較之教人如何成為事業上的成功者,這本書更是教人如何成為人格上的成功者”。這段說明確實必要,因為《修養》中雖然確有很多地方談到應該如何“立志”,第二章還以“立志”作為標題。但作者非但沒有指給人“事業成功”之道,反而說:“功名富貴不應該成為修養的目的”。《修養》通篇反覆強調追逐名利對身心的腐蝕和損害,認為修身應“以克己為本”(參見《修養•總論》)。從一定意義說,《修養》其實是一部“反勵志書”。

人格上的成功在於“克己”

新渡戶稻造清楚,要修煉到如此“克己”的境地其實是很難的,甚至超出人的“自力”所能為,所以,他援引耶穌受難的故事作為激勵(《修養》中譯本264頁),多次談到相信“他力”—“一種高於人的力量” (《修養》中譯本342頁)的重要。他認為,人不僅生存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還存在人與人之上的關係”,只有意識到“人之上有某種存在”,並與其“保持關係”( 《修養》中譯本40--41頁),才能夠超越世俗名利,榮辱不驚,甚至越遭受侮辱和痛苦,越可以激發出勇氣、信念和感激之情(參見《修養》中譯本342、264頁)。

不必說,新渡戶稻造的上述思路,來自基督教信仰,但同時他也特別說明,他所說的“人與人之上的關係”,“並不局限於上帝。它可以是佛教的佛祖,也可以是阿彌陀佛,神道的眾神”等等,但無疑都是宗教式的超越存在(《修養》中譯本41頁)。

《修養》讓我們看到,在追求近代化的日本思想譜系上,還始終存在著一種以莊嚴虔誠的求道精神要求“克己”的主張。在今天,當我們開始意識到有必要反思以個人主義為根基的現代性運動的時候,重讀《修養》無疑具有特別的意義。

(2012年6月26日)

日本文學 新渡戶稻造 清華大學 王中忱 修養 中文譯本 中央編譯出版社 古典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