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飯店的菜單》中的哲學

社會

邱先生與我

邱永漢
1924年生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南,父親為臺灣人,母親為日本人。先後畢業於舊制台北高中、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1946年大學畢業後回到臺灣,參與針對中國國民黨政府的臺灣獨立運動,1948年流亡香港。之後,再次移居日本,1956年憑藉描寫自己流亡生活的小說《香港》獲得直木獎,此後便作為作家和經濟評論家積極開展寫作和演講活動。他曾親自參與大樓經營等事業,並憑藉商務及投資的相關著作受歡迎,此外,他創作的有關飲食文化和日中文化比較的隨筆也令其名聲大噪。(圖片提供:產經新聞社)

作家兼經濟評論家邱永漢先生於5月16日與世長辭。他的一生彷如高速旋轉的陀螺。擁有數倍於他人的遠見、敏銳的頭腦。著書多達450冊,每年演講200次、飛行往來於東京、臺北、香港、上海、北京、成都等地120次。 88歲時,這顆陀螺停止了轉動。

我與邱先生初次相見是在1983年。當時,我從中央公論社的書籍部門調到雜誌編輯部門後,馬上接手了負責邱先生相關事務的工作。具體來說就是一個連載系列,邱先生和經濟評論家長谷川慶太郎先生擔任主持人,每月邀請一名嘉賓做訪談。我記得最初邀請了住在熱海的投資家是川銀藏先生,另外還有黑貓宅急便的小倉昌男先生、大和證券的千野宜時先生、三樂大洋(現在的Mercian)公司的鈴木鎮郎先生、富士通的山本卓真先生、味滋康(Mizkan)集團的中野又左衛門先生以及三星集團的李秉哲會長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是受訪嘉賓。這些人幾乎都是邱先生選中的訪談對象,他也總是會打聲招呼。

這個連載欄目持續了兩年時間,之後又因「中國人與日本人」系列連載和李登輝先生訪談等工作而與邱先生保持了長期的交往。先生贈予我的書籍不計其數。我對生財和炒股方面的書籍不感興趣。最喜歡的還是最初獲贈的《邱飯店的菜單》一書。

「邱飯店」的用心與智慧

邱先生留下的關於食物的名作應該是《食在廣州》,而這本《邱飯店的菜單》也令人難以割捨。該書主要描寫了邱先生在自己家中招待客人的情形,包括受邀人物和當日菜餚的話題,個中蘊含著戰後日本的文化、經濟中不為人知的一面,別有一番意趣。邱飯店的第一撥客人是作家佐藤春夫夫婦和檀一雄等人,那是在1954年9月。之後,令人懷念的文人墨客的名字層見迭出。不,吸引眼球的還有那總是令人垂涎欲滴、千變萬化的菜單。

該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給來過多次的人上相同的菜,那未免太沒新意了;但若全然一新,又對不住那些念念不忘之前的菜餚而特意來訪的客人了(中間省略)。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將上次來時的菜餚更換一半,樂趣就會增加一倍」。

這聽上去似乎是平淡無奇、理所當然之事。不過,我們平時(比如本人每次吃飯時)應該也會考慮這些問題。既想嘗點新東西,但也想吃「那個(吃慣了的)味道」。是選擇心中有數、實實在在的滿足呢?還是不惜失敗的風險去打開一扇新的大門呢?無論選了哪一方,都會惦記著另一方。

能夠兼顧兩方的解決之法,正是邱先生的良苦用心中所孕育的智慧。既可遇故知,又可逢新友。新知令人心潮澎湃,舊知的妙處更將「倍增」。如果可以做一個星期的旅行,一半時間就去新的地方,而另一半時間則重遊故地。好了好了,話題不能扯得太遠了。那麼,「我要給今天的自己吃點什麼呢?」。

(2012年6月8日 )

臺灣 宮一穗 邱永漢 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