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制度招致“輕視政策”國會議員的產生

政治外交

毋庸贅述,選舉制度對政黨及政治產生巨大影響。現在的眾議院採用的是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可以說,正是這一制度催生了由民主黨與自民黨這兩大政黨主導政治的局面。

通過中選舉區制實現的自民黨一黨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部分時期,眾議院的選舉制度都採用中選舉區制度,一個選舉區內原則上有3-5人當選。這種選舉制度,再加上美蘇冷戰格局等多種因素,日本國內形成了自民黨的一黨統治(one party dominance)。長期以來,作為執政黨的自民黨內一直存在5個左右的派系,他們總會就政策問題展開爭論切磋,實際上,自民黨政權也可以說是由這些派系組成的聯合政權。

派系與中選舉區制度有著緊密聯繫。為了讓一黨獲得過半數席位,維護長期政權,必須保證一個選舉區內有多名候選人當選。極端情況下,在一個選舉區內甚至可能獨占5個議席。對於自民黨候選人而言,不僅是社會黨等在野黨候選人,即使是與同屬自民黨的其他候選人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如果有5名自民黨候選人,這5人就必須強調自己分屬的不同派系,並明確闡述與其他自民黨候選人之間的不同之處。

而且,這種選舉制度,與其說是政黨,不如說是通過全面突出派系,甚至可以說是候選人個人來參與競爭。之所以候選人的個人後援會形成組織化,也是出於上述理由,但政黨的組織化和近代化卻因此而緩步不前。

小選舉區制使政權交替成為可能

1994年,中選舉區制被改為了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並從1996年的眾議院選舉開始採用。這次制度變更為一黨主導所導致的政治腐敗劃上了句號,使人們對建立有可能實現兩大政黨交替執政的制度、實現政治改革產生了熱情。

實際上,2009年夏季的大選就實現了政權交替,民主黨政權誕生。其間的過程,是政黨幾經聚散離合,民主黨於1998年創建,一路擴大勢力,終於掌握了政權。在小選舉區制度下,屬於自民黨或民主黨這樣的大政黨中任意一黨的候選人,基本上都有較高的勝算。而其他的中小政黨候選人就只能採用圍繞比例區來爭取議席的戰略了。

對任何政策都可妥協的人成為國會議員

因此,意圖進入政界的人理所當然就得決定自己是要跟著自民黨還是民主黨。在同一個選舉區內,如果已有自民黨候選人,那麼無論政策方向有多大差異,也只能投奔民主黨了。相反的情況也是如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明明應該以兩大政黨為陣營就政策方向展開角逐,但由於大家會根據選舉區的情況來確定從屬黨派,所以實際上政策變成了次要的東西,於是對任意一方的政策都可以接受的人最終成為國會議員。

在社會保障與稅制一體化改革的問題上,自、公、民三黨之所以達成妥協,背後也存在這樣的因素。野田政權正在著手推進的政策,安全保障、稅制改革、能源政策等,無論哪一項都與過去自民黨政權的政策如出一轍。即使政黨擁有自己的政策,但對那些將當選視為最大價值的國會議員而言,政策是其次的。因此,儘管在外國人看來不可思議,但日本政黨之間的同流合污卻是輕而易舉之事。

(2012年6月24日)

民主黨 自由民主黨 野田佳彥 自民黨 社會保障與稅制一體化改革 舛添要一 長期政權 官僚主導 小選舉區代表並立制 政權更替 中選舉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