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變動期的東亞與日本的國家利益

政治外交

最近我經常去金門島。金門島是與中國福建省廈門市隔海相望的一個島,由臺灣島上的中華民國統治。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總攻,展開了登島戰鬥,但以國民黨獲勝而告終,對中華民國而言,這裏成為了“勝利的象徵”。然而,蔣介石於1949年末將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北時,美國沒有做出防衛臺灣海峽的決定。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線以沖繩至菲律賓一線為界,沒有通過臺灣海峽。美國決定防衛臺灣海峽是在1950年6月爆發朝鮮戰爭以後。當“冷戰”變身為“熱戰”真正降臨亞洲,臺灣海峽便成為了“自由主義反共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的分界線。朝鮮戰爭結束後,停火線(北緯38度線)也成為了一條分界線。時至今日,這兩條分界線仍是東亞軍事安全保障的分界線。

日本在東亞動盪期中應如何作為?


檢視較大的地圖

近20年來,中國的崛起、經濟的一體化、朝鮮的核開發等,為東亞地區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日本的地位相對下降也是變化之一,圍繞領土問題的民族主義的對立也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這些事態表明,朝鮮戰爭後形成的東亞地區的基本格局正迎來重大變化。

如今,上述的金門島已不再是對立的象徵,眾多中國遊客前來觀光,昔日的軍事設施變成了旅游資源,莫如說它已成為交流的象徵。東亞地區基本格局的改變甚至可令前線的對立得以化解。

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對無望國力大增的日本而言,應該如何應對如何作為呢?就東亞範圍來說,應該明確三八線和臺灣海峽的局勢如何發展才最有利於日本的國家利益,並對此反覆進行各種模擬分析,持續開展有利於邁向更佳狀態的外交努力。不過,為此必須明確自身的國家利益之所在。這或許應該指的是長期防範戰爭及地區動盪,維持可順利開展經濟活動的環境,今後繼續享受富足生活,不斷提升國家形象。

“剛柔”相濟 應對中國

毋庸贅述,在思考日本及東亞的未來時,除美國之外,中國因素也將變得愈發重要,如果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出現失誤,將會損害日本的國家利益。長期以來,中國始終將“發展(經濟)”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礎,而近5年來,維護“主權”和“安全(保障)”也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由於這個因素,近來它表現出寧可犧牲經濟也要堅守主權的態勢。已是世界大國的中國,一方面與周邊各國保持著緊密的經濟關係,另一方面又以此為武器,在主權和安全保障問題上採取強硬的姿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應當如何應對?如果一味以“剛”制“剛”,從長遠來看,勢必難免戰爭危機;如果僅以“柔”克“剛”,或許遲早會被對方排擠出局。恐怕只有採取“剛柔”相濟的對策。為此,也要求我們認清國家利益保持堅定不移的姿態。

(2012年8月7日)

 

中國 政治 日本 川島真 外交 東亞 臺灣 國家利益 Kawashima Shin 交往關係 金門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