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米百俵」精神培養變革期人才

社會

現在的日本,是繼明治維新、第二次世界大戰敗戰後的又一個「變革期」。但大學非常注重實用學科,以使學生就業後立刻發揮作用,所以有些學生雖然走上了社會,卻不甚了解日本歷史。那麼,什麼是真正能夠養育下一代的食糧?怎樣的教育能夠順應時代的要求呢?

投資學校「米百俵」

19世紀,東亞面臨著歐美列強殖民地主義的威脅。當時,正處於從幕府末期向明治轉變之中的日本,把培養人才作為追趕西方的重要途徑。

幕府末期,長岡藩(藩,即諸侯國)在戰亂中敗北,被戰火夷為平地,百廢待興。在財政窘困之時,近鄰的支藩三根山藩送來「米百俵」——一百袋大米以示慰問,藩士(諸侯的家臣)們欣喜不已。

但是當時,長岡藩的大參事(相當於現在的副知事)、佐久間象山(1811-64年,日本江戶末期思想家、兵法家)的門下生小林虎三郎(1828-77年)在寺廟裏開辦學校,意欲培養優秀人才,他沒有把這些大米拿去滿足眼前的消費,而是投資在學校教育上。也就是用於投資「跟上潮流,能夠滿足時代要求的學問、藝術」。對每天來要食物的藩士,虎三郎說服他們說,現在的「百俵」將來會有成倍的回報,強調了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3年,山本有三(1887-1974年)將這一美談寫成戲劇,在歌舞伎座上演,由此為人廣為知曉;2001年,當時的小泉純一郎首相在施政方針演說時提及此事,一時成為人們的談論話題;在國外,2003年在駐洪都拉斯大使竹元正美的倡議下,由洪都拉斯人自己上演了該劇,獲得極大反響,之後在其它中美國家也被相繼搬上舞台。

這個美談之所以世代流傳並且超越國境產生共鳴,是因為幕府末期的維新變革,將培養人才置於了立國之本的高度,教育立國思想——這種東洋的人文精神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

什么是国家未来所必需的?

在經濟發達物質豐富的日本,樹立志向錘煉精神所必需的是什麼呢?如果「國民」不冷靜學習歷史,對自己的國家不抱有自豪感,這樣的國家會有希望嗎?虎三郎曾編輯了《小學國史》以使百姓兒童也能理解歷史。現今也應該如此,首先必須認真學習包括錯誤、反省在內的日本所走過的歷程、社會結構等,確立作為一個日本人的歸屬感。在此基礎上,還有必要重新思考佐久間象山提倡的「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技術)」的精神,取他國之長為己所用。作為社會的一員,應該具備日本史、世界史的教養,這樣的​​想法,最近經濟界也終於有所認識了。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不可僅以是否立即見效為標準進行判斷,必須明確長遠的目標,具備遠大的「志向」 。(*1)

喚醒「獨立自尊」精神

福澤諭吉(1835-1901年,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大力提倡「獨立自尊」精神,認為每一個國民獨立了,國家也就能夠獨立強大。依賴政府的政策生存又再三不斷對其批評指責之前,首先我們每一個國民應該回首反思一下什麼是日本和日本人。

(2013年2月13日)

(*1) ^ 坂本保富《米百俵的主角 小林虎三郎》(學文社,2011年)

細田 晴子 教育 明治維新 米百俵 國家 獨立自尊 小林 虎三郎 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