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型網路媒體」的課題和《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兩難窘境

政治外交 社會

上一篇拙稿中探討了網路競選活動在日本解禁後所面臨的課題。文章最後指出,有關訊息在由政治家(包括候選人)傳至選民的過程中,網路媒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網路上時時刻刻都在傳遞著大量的訊息,而它們往往又在轉瞬間被埋沒,選民們要收集這些訊息也變得非常困難。

選民必須對相關的政策、論點進行整理以便為投票做出判斷,無疑,對那些提供多樣化的見解,具有新聞報道性質的網路媒體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提高了。(本文暫且將這種網路媒體稱作「報道型網路媒體」。另外,這裏說的「報道型網路媒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投稿的平臺,而是指以運營者為主體參與內容製作的媒體。)

但是在日本,由某一企業或組織去創建、發展、運營「報道型網路媒體」,不得不說其所處的環境是十分嚴峻的。本文想首先就此作一考察。

一大難題——製作優質內容和確保收益

日本的企業、團體創辦的報道型網路媒體面臨怎樣的課題呢?大致來說有二點。第一,是優質內容的製作(以及確保相關人才)。製作具有獨創性的網路內容,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具備技術和專業知識的人才。但是,大學畢業生在某家媒體就職後,按日本的一般職業慣例,他們會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到退休,媒體間的人才的流動性相當低(在報紙發行量下降的今天依然如此)。

而且,電視臺、報社這類傳統媒體行業的工資標準相對較高,網路媒體運營公司很難用同等的工資標準確保人才。另外,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它們既沒有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培訓年輕人才的制度也不夠健全。

第二,是收益問題。現在,大多數網路媒體的模式,都是讓讀者免費閱覽新聞報道,靠刊載廣告獲取收益。這種模式,廣告的點擊數、瀏覽量成為舉足輕重的評價標準,特別是以政治、經濟為中心的新聞報道類媒體,往往因瀏覽量有限而陷入困境。這也是依賴於廣告收入的媒體以及廣告行業整體的問題,而僅靠優質的內容和讀者的存在來確保收益,短期內是很難辦到的。另外,近年出現了大報社對網路新聞採取收費閱覽的方式,但這也是因為有報紙的訂閱費、廣告收入基礎才能做到的,讓專業網路媒體仿效同樣的方法則相當困難。「nikoniko Live」因在網上現場轉播去年12月眾議院大選以及本月為參議院選舉而舉辦的各政黨領導辯論會,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其新聞報道類節目​​,也是因為有包括娛樂類在內的所有類別內容的會員收視費做基礎,才有可能維持運營。現狀就是如此。

最近,人們也在探索社會投資回報(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將影響力、社會價值換算成貨幣價值,是一種從投資中獲益的數值化嘗試)這類新的指標以及歐美常見的以捐助維持運營的可能性。但是,像美國的「ProPublica」(*1) 那樣,非營利機構以捐助為基礎運營報道型網路媒體的嘗試,在日本還非常罕見。

只有製作出優質內容才能吸引顧客,提高收益,同時可以確保人才並為內容製作進行再投資,因此,以上的兩個課題猶如一輛車上的兩個輪子。如何才能實現良性循環?各家公司都處在不斷摸索階段。許多網路媒體敢於放棄原始新聞來源,傾注全力提供以評論報道為中心的內容上,並在如何低成本提供這些內容(報道)上煞費苦心。我們創設運營的「BLOGOS」也是如此,匯總部落格文章的聚合型網路媒體,刊載的文章均來自個人的部落格。其特點是,依據瀏覽量向部落格作者支付報酬,並具有刊載於大規模網站後能夠提高擴散力的好處。

進軍日本——《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兩難窘境

不僅是「BLOGOS」,日本的報道型網路媒體圍繞撰寫人都作著各種各樣的努力工作。上述的「nikoniko Live」,本來吸引用戶的魅力在於可以隨意上傳視訊,在此基礎上與文章配套,且提供稱作「blomaga」的收費瀏覽服務,是一種近似於網路通訊期刊的商業運營模式,旗下有許多以網路為中心從事活動的論客。另外,日本最大的入口網站「Yahoo! Japan」中的「Yahoo!新聞個人」,為與Yahoo!簽約的個人用戶提供服務,讓他們可以隨意在網站內投稿,從今年春天開始,其中的部分內容也實施了收費瀏覽方式,其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加強對撰稿人的金錢援助。我們的「BLOGOS」也設有表揚制度等,正在摸索如何更好地為撰稿人提供援助。

在這種形勢下,《哈芬登郵報》日本版於5月7日創刊。總編松浦茂樹說,新聞報道的評論欄內容,經過了編輯部嚴格篩選,旨在通過這種方式創造出新的言論空間。如果說即便不寫稿件,但在評論欄中發表意見的讀者也是廣義上的撰寫人,那麼如何保持他們投稿的積極性呢?可以認為,在世界各國開設了當地版的《哈芬登郵報》,正是因為具備了網站知名度帶來的強大傳播力,才成功地確保了名家高手甘願無償供稿的意欲。

但也有人指出,美國本土版《哈芬登郵報》正從政治、經濟及新聞性領域向娛樂、緋聞傳言等比較輕鬆的話題轉變。即便是為了酬謝撰稿人,也要提高收益,那麼在廣告的力學作用下,往往也要染手世俗的話題,與提供有益於社會的公共言論平臺這一初衷背道而馳,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另一方面,如果實行收費瀏覽,那麼對「買方」的讀者來說,則困難增加,瀏覽量會隨之下降,反而有可能影響到收益的提高。如何運營需要在這種狀態下做出判斷。

如何發掘和援助「撰寫人」

如果個人運營網站,以上所述的內容與資金籌措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實際上有些新聞工作者通過網路期刊、電子書籍等網上出版來籌集資金,用於僱用人才和採訪活動,在擴大活動規模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他們大多是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在事業上獲得了相當成就的人士,那種迄今不大為人所知的撰稿人通過網路被「發掘」,得到援助並為世人認知的例子是很少的。對「發掘」撰稿人最為積極活躍的至今仍是出版社,但我覺得報道型網路媒體有必要主動地致力於這方面的工作。通過授予文學獎、論壇獎及頻繁地在出版物上登載,編輯人員為撰寫人「助跑」這種出版社的模式中,或許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哈芬登郵報》日本版目前看來是將重心放在政治、經濟及新聞性領域,而撰寫人與「Yahoo!新聞個人」、「BLOGOS」等重複的情況也不少。作為網站最大特點的評論欄,也是在先有了撰寫人的文​​章後,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評論,並得以創造出言論空間的。 《哈芬登郵報》如何發掘撰寫人,非常令人矚目,包括我們「BLOGOS」在內,報道型網路媒體應該以何種形式援助撰寫人,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媒體、讀者、撰寫人「三方受益」

日本商人之間從18世紀以來一直提倡的理念中,有一項叫做「三方受益」,即一樁買賣不僅僅是買方和賣方的關係,還必須為「社會」帶來某種好處。新聞報道機關本來就要求具備公共性,這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圍繞報道型網路媒體的現狀,「賣方」(媒體)和「買方」 (讀者)自不待言,在運營中還要充分考慮到社會上提供內容的「撰寫人」的利益,不處理好三者之間的平衡關係,那麼面向五年、十年後的網站的長期運營,就會失去穩定的保證(也以此自戒)。

在下一篇文章中,將就本文未能詳細闡述的「確保優質內容」問題,聯繫網路競選活動,從議題設定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

(*1) ^ 一家總部設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的非盈利性公司,自稱為一個獨立的非盈利新聞編輯部,為公眾利益進行調查報道

政治 選舉 網際網路 大谷廣太 Otani Kota 網路競選 網路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