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會被中國抱住嗎?

政治外交

費心尋找盟友的韓國

「韓國會被中國抱住嗎?」。恐怕沒有人預見到,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實現獨立,作為現代國家奮起努力,最終贏得了G20成員國這一國際地位的「大韓民國」竟會面對一個如此魯莽的提問。這個國家將「韓流」推向世界,並被稱為超級大國美國的「太平洋同盟中的核心」(linchpin),現在卻再次面臨1個世紀以前曾經歷過的尋找地緣政治盟友的困境,這種情況或許在世界現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然而,無論韓國人是否存在困惑和屈辱感,作為現實而言,韓國不得不依靠中國。

「當然會」。對於魯莽的提問,筆者先給出魯莽的回答,再嘗試分析這個問題。那麼,「被抱住」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被他人抱入懷中之人,身體的活動自由會受到限制。國際政治學上有個用於指代抱在一起的兩國關係的詞叫做「相互依存」。正如美國政治學家基歐漢(Robert Keohane)和奈爾(Joseph Nye)在1977年出版的著作《權力與相互依存》(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中定義的那樣,相互依存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如果對別人的變化具有「敏感性」,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另一種是,如果對別人的變化具有「脆弱性」,那就需要付出超過自己意志範圍的「代價」。以自身活動受限這種形式「被抱住」的姿態不僅包含了敏感性,還包含了脆弱性。

要給韓國染上「中華」色彩的中國「點穴式外交」

2014年7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韓的總體意義是什麼?拋下曾在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中一同浴血奮戰的北韓,作為​​國賓訪問韓國的中國國家主席意欲向世界展示的或許是中國的朝鮮半島觀已經發生變化這一事實。不容否認,此次習主席訪韓懷有促使「中華文明」在韓國落地生根的意圖。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政治學家金燦榮將習式外交稱為「點穴式外交」。這就是,確定戰略目標後,用中醫針灸針去針灸穴位這樣的外交。中韓貨幣直接交易市場的開設、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設立方案、抗衡TPP的RCEP(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構想、歷史問題的共同研究及應對等,這一個個無疑都是這次針灸的穴位。

動蕩的東北亞國際關係被視為新的「冷戰」已久。或許可以說,這種新「冷戰」的要義就是「中西冷戰」結構。過去那種全球規模的「東西冷戰」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競爭,而「中西冷戰」則可以理解為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文明與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明之間的衝突。今年5月,「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CICA)在上海召開,習近平提出「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

韓東大學的國際政治學家金峻亨明確指出,中國就是想讓韓國「切斷美日韓之間的關係」,他說「這種關係中最脆弱的部分是韓國,韓國和中國可以聯手做的事情就是共鬥日本」。

從大陸國家到海洋國家,中國轉變意識

北京方面已經逐漸顯露出試圖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新亞洲秩序的想法。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環球時報》英文版「The Global Times」在7月3日的社論中宣稱「美中關係具有競爭和協調的兩面性之時,亞洲國家向美國尋求保安就是愚蠢(silly)的行為。只要美中之間沒有形成戰略對抗局面,那麼這些國家就會遭受損失」。此外,該社論還堅決地指出「相較於日本在政治上極度對美傾斜的做法,韓國充當了美中之間的緩衝(buffer),並由此獲得了戰略利益」。

我們可以從中讀出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中國的「緩沖地帶論」已越過北韓,逐漸覆蓋到了整個半島。同時,這種新的半島觀暗示了中國的「地緣政治心理」從大陸國家向海洋國家的轉變。中國的近代史上曾出現過地緣政治心理方面的糾葛。在國力凋敝的清朝,圍繞新疆地區的動亂,「海防派」與「塞防派」的對立使得政府精疲力盡。當時塞防派主張「新疆丟失則蒙古不保,蒙古丟失則京畿不保」。但如今方向變了,出現了「作為緩衝的朝鮮半島若不保,則東海(東支那海)面臨危險,終將導致北京面臨危險」這樣的觀念。

在前往首爾前夕發表的講話中,習主席強調了「要堅決維護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築牢邊海防銅牆鐵壁」。或許可以說,為了實現這樣的戰略目標,相較於有名無實的「歃血盟友」北韓,中國國家主席選擇訪問已經具有實質性相互依存關係的韓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真的想要更換夥伴嗎

眼睜睜地看著中韓步步靠攏,日本擺出一副針鋒相對的樣子,開始創造與北韓對話的機會。一直注視著這種國際政治動態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克里克(Donald Kirk)在7月4日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發表評論文章稱,「東北亞的競爭棋盤」上正在進行一場「交換夥伴的遊戲」。

到底能不能說韓國正在更換夥伴呢?更換夥伴需要意志和行動上的自由。正如前文所述,對相互依存的對象具有結構意義上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者談不上擁有自由。現在韓國對中國表現出來的形象並非在舞池中主動向舞伴伸手,而是更接近於不自信地欲拒還迎的樣子。

其形象已經在民意調查中得到了準確的反映。據現代集團旗下智囊團峨山政策研究院在習主席訪韓後開展的調查顯示,在1,010名調查對象中,選擇「韓中」作為「安保合作」機制的人數比例為26.5%,遠低於支持「韓美日」安保合作體制的59%。針對「應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這一項,24.9%的調查對象表示肯定,相比在4個月前調查中的相同項目上給出肯定意見的29.4%,降低了4點5個百分點。此次調查中,肯定意見比例上升的唯一項目是「韓中FTA是否會為兩國帶來利益」,48.9%的人表示肯定,相較於1年前的41.6%上升了7點3個百分點。

韓國的宿命——「機會主義」

我們可以從韓國這種欲拒還迎的態度中解讀出什麼?喜歡老調重彈的人或許會說「政冷經熱」。然而,這只是看到了表面,並沒有刻畫出內在的「心理」。在美中日這三個強大國家之間搖擺不定的韓國總是很苦惱,如果要從詞典裏找一個詞來形容它的狀態,最合適的莫過於「機會主義」。機會主義也並非帶有諷刺韓國社會之意,它或許是這個長期受到整個人類史上都十分罕見的地緣政治條件束縛的民族的基因中根深蒂固的生存原理。已故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曾用從外國引進的牛來比喻這種生存原理,稱韓國的命運就是「這裏的草也吃,那裏的草也吃」。如此看來,甚至會讓人覺得在「戰略選擇」這種框架下討論韓國的對外行動是徒勞無功之舉。

韓國將機會主義作為​​外交工作的宿命性行動原理,國際政治學家徐鎮英索性將之稱為「房地產商外交」。他認為,在美國和中國的夾縫中,韓國應該選擇走緩和兩個大國的糾紛、擴大合作的道路。此外,曾在金泳三政權時期擔任駐華大使的鄭鍾旭用了「細微外交」這個表述。他認為,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中,韓國外交的方向應該是「在大國們建立的大框架中,找到細微的部分,通過擴大外交交點來提升自身戰略價值」。

各種想法交錯的日中韓「70週年」

房地產商外交也好,細微外交也好,韓國現在踏入的這個舞池絕不是可以一直採用機會主義的地方。馬上就會出現必須選定夥伴的情況了。因為2015年將是一個考驗東北亞人民智慧的關鍵年分。

這一年是日本「終戰」70週年,中國「抗戰勝利」70週年,韓國「光復」70週年,將會舉行盛大的國際政治集會。對1945年結束的那場戰爭定名各不相同的三國國民恐怕會經歷一場規模空前的觀念鬥爭。

習主席在訪韓期間為建立針對日本展開歷史論戰的「共同戰線」而豪邁地伸出了手,朴槿惠總統卻表現出不能欣然牽手允諾的嬌羞姿態,東北亞地區全新的國際政治似乎正在上演一幕莎士比亞劇。

中國 韓國 習近平 日中 朝鮮半島 朴槿惠 訪韓 光復 抗日 終戰 日韓 中韓 地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