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樂‧人形淨琉璃」,在困境中悄然掀起熱潮

社會 文化

橋下市長的發言引發軒然大波

作為日本傳統藝能(表演藝術——譯註)的人形(木偶——譯註)淨琉璃,也就是文樂現在的處境岌岌可危。起因是大阪市長橋下徹在擔任大阪府知事的2012年以公務員「空降(官員退任後到企事業團體任職——譯註)」公益財團法人文樂協會問題為由,宣布將削減給予該協會的補助金。

在昭和時代的戰爭時期,文樂人形淨琉璃命懸一線,戰後,在國家、大阪府和大阪市等多方保護之下,總算有所復甦。然而,橋下市長做出那番發言之後,人們發現作為與能、歌舞伎齊名、三大古典藝能之一的文樂依舊處於興衰沉浮邊緣。

不過,文樂在1995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又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一種寶貴的日本民間傳統藝能。此外,2014年恰逢大阪國立文樂劇場開場30週年。

淨琉璃大夫、三味線樂手與木偶師

誕生於大約400年前的這種傳統藝能現在通稱為「文樂」。但它最初被稱作「人形淨琉璃」,這是因為它是一種配有淨琉璃曲調的木偶劇。太夫(也寫作大夫——譯註)說唱淨琉璃(*1),三味線(三弦——譯註)(*2)樂手彈奏樂曲,木偶師(*3)操控木偶。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被稱作「三業一體」的綜合藝術。

世界上還有提線木偶(marionette)、手動木偶(puppet)和杖棍木偶等木偶劇,但像人形淨琉璃這樣的綜合性木偶劇卻是獨一無二,在海外也受到了高度贊揚。

1962年,文樂戰後首次在美國西雅圖(Seattle)公演。此後,又在歐洲各國、中國、韓國、澳洲等國上演,廣受好評。在海外各國,觀眾們一開始都以為是單純的木偶劇,但觀看後似乎都會被故事的深刻意義和木偶多彩而富於情感的獨特之美所震撼。

(*1) ^ 淨琉璃是一種配以三味線伴奏的說唱表演藝術。誕生於室町時代(1392~1573)的說唱表演中,有一個以牛若丸(源義經)與淨琉璃姬的浪漫故事為題材的故事,由於這個故事深受歡迎,所以後來人們將此類說唱表演統稱為「淨琉璃」。

(*2) ^ 三味線用的是處於低音區、音色有力的粗桿。演奏之人採用跪坐姿勢,雙膝分開,將臀部完全置於兩足之間。

(*3) ^ 過去只有一個人操縱木偶,1734年時出現了三人協同控制木偶的「三人操縱」方法。主控者操縱脖子和右手,左控者操縱左手,足控者操縱腿腳。

要成為木偶師,「足控者需10年,左控者需15年」

淨琉璃一詞含有「美麗寶石」之意,15世紀中葉作為全新說唱藝術的「淨琉璃」誕生於世。16世紀後半期,加入了三味線的伴奏,後來又融合了木偶表演。木偶由臉部、軀幹、手、腳和服裝等幾個部分組成,高約1~1.5m。

勘十郎先生介紹用於文樂表演的木偶的脖子動作方法和結構等(攝於大阪國立文樂劇場內)

據木偶師名家第3代桐竹勘十郎(*4)介紹,「現在這種木偶師三人操縱方式誕生於大阪,是在1734年完成的」。所謂三人操縱,指的是「主控者」操縱脖子和右手,「左控者」操縱左手,「足控者」操縱腿腳。3人都要按照主控者的暗號,統一呼吸節奏,表現木偶的動作。在舞臺上,只有主控者會露臉,左控者和足控者都穿著黑衣遮住臉。

關於三人操縱,桐竹先生介紹說「要成為木偶師,足控者需要練習10年,左控者需要練習15年」,可見表演難度之大,要求之嚴格。

在大阪「町人文化」中迎來鼎盛時期

一邊操縱女角木偶一邊講解

江戶時代(1603~1868年),過去以說唱為中心的淨琉璃發生了變化,具有視覺效果的木偶成了其招牌,此後便被統一稱為「人形淨琉璃」。從地區分布來看,人形淨琉璃先在瀨戶內海的淡路島盛行,並傳播到四國的德島縣等地,而到了江戶中期,在大阪的町人(居住在城市的工商業者——譯註)文化的影響下,實現具有藝術意義的發展,形成了「文樂」。18世紀中葉,迎來鼎盛時期,但後來被歌舞伎的勢頭壓過,逐漸衰落。

進入19世紀後,演藝策劃師植村文樂軒三世(文樂翁)於1872年重建了「文樂座」,不知不覺間,「文樂」成了人形淨琉璃的代名詞,延至今日。

明治時代末期,文樂座作為唯一的人形淨琉璃專業劇場而名噪一時。但進入大正時代後,經濟的蕭條導致文樂再次趨於低迷。其歷史實在是充滿了跌宕起伏。

(*4) ^ 江戶時代的木偶師名門「桐竹」第3代傳人。師從人間國寶吉田簔助,2003年,承襲其父之名,成為第3代勘十郎。2008年,獲得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獲授紫綬褒章。2010年3月獲得日本藝術院獎。61歲。

戰後內鬥不斷,松竹也退出了文樂行業

戰後文樂的境遇也充滿了波折。1945年,大阪遭到轟炸,劇場毀於戰火,後於46年得以重建。然而,到了48年,劇場人員因負責經營的松竹公司的僱用問題而分裂為親公司派的「因會」和演員工會派的「三和會」,票房成績一落千丈。分裂狀態持續了約14年時間,1963年,松竹以經營赤字為由退出了文樂行業。

另一方面,公益財團法人文樂協會於同年創立,文樂界再次得到統一。1966年,東京「國立劇場」建成,意味著文樂將由國家加以保存和傳承。84年,大阪「國立文樂劇場」建成,道頓堀的朝日座(舊文樂座)落下了漫長歷史的帷幕。

近松門左衛門留下的眾多名作

在人形淨琉璃・文樂的歷史上,我們不能忘記一個人,那就是被譽為江戶元祿時代的「莎士比亞」的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1653~1725年)。近松的父親曾是一位浪人(武士),一家人原本住在京都,近松與義太夫(*5)竹本義太夫相識後,迷上了淨琉璃,自稱為「近松門左衛門」。

「向世界告別,向夜晚告別。往死亡之路走去的我們該比擬為何」

淨琉璃現實劇《曾根崎情死》(1703年)因這句私奔唱詞而聞名,近松因成功演出了劇中阿初和德兵衛的悲戀故事而大獲成功,並為後世留下了包括《冥途之飛腳》(1711年)、《國姓爺合戰》(1715年)、《心中天網鳥》(1720年)等名作在內的100多部淨琉璃作品。

而且,因才能受到上方歌舞伎名角坂田藤十郎青睞,他又持續10年從事以歌舞伎為中心的創作活動。如今歌舞伎雖人氣旺盛,但其實許多歌舞伎劇目都是人形淨琉璃的翻版。

時至今日,關西、四國地區的世家名門還能從倉庫裏翻找出許多淨琉璃的書籍。據說當年人形淨琉璃就是擁有這般人氣,老百姓們紛紛背誦唱詞,將之作為教養和倫理道德的範本。

人間國寶竹本住大夫的引退

2014年4月,我在大阪國立文樂劇場觀看了人間國寶級太夫竹本住大夫(89歲)的引退公演。預售票早已售罄,為買到當日票,連續多日人們都是從清早便排起長隊。4月的公演創造了國立文樂劇場30年歷史中觀眾人數的最高紀錄。

住大夫的引退狂言是文樂三大名作之一「菅原傳授手習鑑」的「櫻丸切腹之段」。當住大夫出現在舞臺左側時,全場觀眾掌聲雷動。儘管文樂市場低迷,但目睹了住大夫引退公演盛況後,我感到日本人心中依然懷有傳承文樂的濃郁情結。

那麼,文樂・淨琉璃為何缺乏人氣呢?許多人會說出「劇目演出時間太長,進度太慢」「雖有字幕,但唱詞太難懂」等理由。後繼無人也是一大桎梏,竹本住大夫引退後,現役人間國寶只剩下5人。

對古典藝能「不講理」

遺憾的是,雖然住大夫深受歡迎,但國立文樂劇場2013年度的付費入場人數僅有101,204人。大阪市決定按照既定方針,從14年度開始削減給予文樂協會的運營補助金約730萬日圓。

文樂也在通過著眼於挖掘新粉絲的親子劇場和視訊展開對外宣傳。但觀眾人數仍然只有歌舞伎的10分之1。明明是一種必須加以保護的古典藝能,卻要削減補助金,恐怕許多人也會覺得此舉「不講理」。

在這樣的形勢下,為面向國內外廣泛宣傳文樂的價值,日本財團將啟動「nippon文樂」項目。據說該財團將定制一套全部採用全檜木製的「組裝舞臺」,2015年3月將在東京六本木的Roppongi Hills Arena首演,然後前往全國各地巡迴公演,直至2020年東京奧運召開。讓我們為這種應該保護的傳統文化拍手喝彩吧。

標題圖片提供:日本財團

採訪支持:
國立文樂劇場
電話:0570-07-9900
大阪府大阪市中央區日本橋1-12-10

國立劇場
電話:03-3265-7411
東京都千代田區隼町4-1

(*5) ^ 義太夫是淨琉璃的一個流派,「義太夫曲調」的簡稱。17世紀末,三味線名家竹本義太夫集淨琉璃之大成,人們便以其名為該曲調命名。其特點在於具有濃厚的說唱色彩,登場人物的情感表達十分鮮明。

觀光 大阪 傳統藝能 德島 人形淨琉璃 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