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的背後,歐美與伊斯蘭社會雙方的「偽善」

政治外交

何為言論自由?

「9.11事件」的噩夢重現。但這次不是針對美國,而是發生在了有「花都」美稱的巴黎。今年1月,法國發生了《查理周刊》襲擊事件,當我聽聞這個令人痛心的消息那一瞬間,腦海中浮現出了2001年的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我不禁想起了當時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那句愚蠢的發言——「要么是我們的朋友,要么是恐怖分子的朋友」。法國報業巨頭《世界報(Le Monde)》為了展現法國和美國人民的一致團結,發起了名為「我們都是美國人」的活動。

在此先聲明一下,無論出於任何理由,法國的襲擊事件都是堅決不可原諒的。那是企圖通過暴力達到政治目的的、最為惡劣和卑鄙的行為。

不過,那次事件是否真的侵犯了世界和西歐所說的「言論自由」呢?倘若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反思一下這種對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珍視的思想和信仰等造成傷害的「言論自由」。

低級的定性——伊斯蘭教即恐怖主義

侮辱、褻瀆、歧視、憎惡等等,都不是可用「表達自由」這樣的美麗詞彙來粉飾的。伊斯蘭教徒已超過全球人口的20%。不難想像,如果受人普遍尊重的思想遭到輕蔑,將給許多人造成心靈創傷。我覺得這不是表達自由的問題,深層次的問題恐怕在於蔓延於整個歐洲的人種歧視和白人優越感這種陳舊而扭曲的思想。

在圍繞此次法國雜誌社襲擊事件的議論中,人們經常談到西方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之間的長期對立格局及其歷史。有些人會被這種過於簡單的結論所蒙蔽。坦白地說,我早已厭倦了「伊斯蘭教即恐怖主義」這種低級的爭論。

我認為我們必須面對身邊實際生活的背景和具體的利害關係,而不是得出西方對東方、伊斯蘭教對基督教或猶太教這種利己的解釋和武斷的結論。可以說,導致人們陷入「伊斯蘭教即恐怖主義」這種簡單化思維的最大原因,在於暗流湧動的激進思想。

歐洲——激進思想抬頭

我認為應將本次事件視為歐洲本土層面的問題。近年來,法國的伊斯蘭教徒人口急速地出現了絕對性成長。據推測,目前法國的伊斯蘭教徒約有500萬人,高居歐洲各國之首。人們由此產生不安,並致使具有反伊斯蘭情緒和排斥移民傾向的極右政黨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贏得了更多支持。再加上歐盟一體化的擴大與深化所帶來的社會解體壓力,推崇法式價值、反歐盟的國民陣線愈發得勢。實際上,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國民陣線獲得了法國國內最多選票,從3個議席一舉增至24個議席,成為了法國國內第一大黨。

由此,我們便可得知排外的激進思想傾向在向來提倡和平與民主主義理念,不斷推進融合的EU,尤其是在法國的擴大及其惡劣影響了。而且,這個問題並不局限於法國,還蔓延到了瑞典和丹麥等其他歐洲國家。正因為法國一直將尊重人權作為國家和文明的理念,所以提出「反移民」口號的政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一大黨,就更能說明激進傾向在歐洲已經擴大到了何種程度。

在某種意義上,或許可以說這是以「一級」「二級」來區別、分化國民的民主主義的缺陷和副作用。也正是這個問題引發了蔓延至法國等歐洲諸多國家的反伊斯蘭情緒和對移民的歧視。

「伊斯蘭國」——攻打伊拉克的產物

為何會出現恐怖活動?一般認為恐怖行為的最大動機是「對社會的不滿」。很多分析稱,那是對自己生長的環境、社會、歸屬的文化與思想等感到「憤慨」的結果。此外,縱觀當今的世界形勢,可以說不滿的源頭都是相同的。 

因此,我們還有必要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思考此次事件。發生在阿拉伯世界的戰爭、空襲、政治動亂和混亂局面與本次事件及歐洲發生的其他恐怖、暴力行為並非全然無關。這些問題都有著深層次的關聯。

然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是誰為極端組織的創建提供了動機和大義呢?這絕不像歐美媒體宣傳的那樣,是由於阿拉伯和伊斯蘭教的極端思想所致。如果沒有「攻打伊拉克」,就不會出現「伊斯蘭國」。蓋達組織(Al-Qaeda)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蘇聯入侵和攻打阿富汗,想必也不會出現蓋達組織。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們沒有出現的意義。

諷刺畫——利益何在? 

有些人不理解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蘭教徒心中的地位,以及伊斯蘭教徒為何對諷刺畫感到如此憤怒。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蘭教徒心目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

如果你所珍視的人遭到報刊公開侮辱,你會作何感想?如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辱,你又會有何感受?或許有人會因不悅而無視,但同時一定有人會極度憤怒。明知會有人感到憤怒,為何還要刊登具有刺激內容的諷刺畫?我希望得到一個令人心服口服的理由。刊登那幅諷刺畫會讓誰獲怎樣的利益?

今年是我來日本生活的第20個年頭。回顧這20年,雖然不能說世界和日本對伊斯蘭教的理解絲毫沒有進步,但不可否認,由於被聚焦的新聞存在偏頗之處,所以人們的理解也有扭曲的一面。此外,無論是在伊斯蘭世界還是在歐洲等歐美社會,激進排他思想都呈現出愈發壯大之勢。這種激進思想的根源,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雙重標準的偽善行為之中。

巴黎的抗議遊行所體現的偽善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為展示全球領袖在《查理周刊》襲擊事件上的一致團結而舉行的巴黎抗議遊行。說得準確一點,它無限地接近於「作秀」。40位世界各國領袖齊聚一堂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歷史性的舞臺。

然而,這些為了「言論自由」而聚首的總統及領袖們,幾乎個個都曾侵犯過言論自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平時在非法逮捕媒體人和制定言論管制的法律時毫不手軟、一味踐踏「言論自由」的領袖們,竟然為《查理周刊》飲泣落淚!

全世界都在為《查理周刊》事件及其受害者而哭泣。但就是這個世界,面對巴勒斯坦加薩地區(Ghazzah)遭受了持續3個月的空襲,面對獨裁政權在敘利亞鎮壓和殘害國民長達4年之久,面對伊拉克、緬甸(鎮壓伊斯蘭教徒)、葉門等地的混亂狀態,卻視而不見,無人為之哭泣。今天的國際社會充滿了偽善。歐洲人所說的人權、平等、自由等也不過是偽善而已。

不可迷失伊斯蘭教的理念

另一方面,伊斯蘭社會也同樣充斥著偽善。許多阿拉伯國家政府和國民的言行總是自相矛盾。伊斯蘭教本是一個和平的宗教。但我們伊斯蘭教徒的生活卻處於毫無和平可言的狀態。

尊重對方的觀點、謀求共存共榮,接納異教徒,即使遭遇不恭,仍能以寬大之心原諒對方——儘管這些才是伊斯蘭教最重要的理念,但我們的社會卻充滿了訴諸攻擊與暴力之人。

我們應該信仰什麼?現實社會的一切看起來都只有偽善。結果,無論是歐美還是伊斯蘭的現代社會,每當碰到共存的屏障,只會屢屢做出有利於自己的解釋,一次又一次重覆著基於雙重標準的歧視和排他行為。

標題圖片:(右)為悼念法國雜誌社遭恐怖襲擊而舉行的大規模遊行活動,攝於巴黎的共和國廣場,2015年1月11日(AP/Aflo);(左)抗議法國雜誌刊登諷刺穆罕默德漫畫的遊行活動,攝於巴基斯坦的拉合爾,2015年1月25日(路透社/Aflo)

巴黎 伊斯蘭 恐怖主義 查理周刊 先知 穆罕默德 諷刺畫 言論自由 表達自由 侮辱 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