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現狀--安倍首相手中的兩張牌

政治外交

去年秋以來,安倍晉三首相同習近平主席舉行了兩次日中首腦會談,今年5月,自民黨重量級人物、總務會長二階俊博率領的「3,000人訪華團」受到了中方的熱烈歡迎。日中之間的堅冰似乎終於開始融化。這種開始變化的風向是否會變成推動日中關係改善的真正潮流?日中關係近期的焦點將轉向安倍首相的「戰後70週年談話」(預計8月15日發表)和中國即將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活動(9月3日)。儘管外交當局認為「不容樂觀」(外務省官員),始終保持謹慎態度,但首相周圍卻並非充滿了悲觀論。其根本戰略何在?

自民黨二階總務會長做好鋪墊

「以經促政,以文促信,以民促官」——至今仍在對日外交方面具有潛在影響力的中國前外交部長唐家璇在回憶錄中寫下的這句話表現了中國外交的一個側面。那就是:中國有一種廣義外交的手段,當雙邊的政府外交受阻時,便按照有紀律的指示,通過各種層次和管道向對方施壓。

習近平政權上臺後當然也繼承了這種手段,但與安倍政權交手時,這老方式顯得有點不太好用了。由於全球主義使日中在經濟領域的相互依賴度迅速加深,現在再不可能像小泉時代那樣作「政經分離」的權宜之計,單純保持經濟正常了。日中關係一旦惡化,蒙受損失的絕不只是日本。不滿情緒也同樣會在中國國內蔓延。尤其是在地方層面,來自日本的投資將會減少,地方將難以獲取經濟好處。

在日本國內充滿中國威脅論、仇華論的背景下,中國於去年初掀起的輿論戰——宣稱罪惡的只是一部分軍國主義者,日本民眾也是受害者,仿效曾推進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周恩來的理論,試圖區別對待日本國民,使安倍首相陷於孤立的統一戰線式宣傳戰——沒有產生效果,以失敗告終。

近來,中國人的赴日旅行熱潮絲毫沒有減退,莫如說是日本對中國「調動了國民感情」。

在此背景下,二階率領的「3,000人訪華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二階訪華一舉刺激了日中外交關係。去年下半年開始呈現出變化徵兆的中方對日態度,在今年5月下旬二階訪華時有了具體成果,或許可以說中國「以民促官」的對日方針以一種清晰的形式顯現了出來。

習近平講話的戰略意圖

中方不失時機地有效利用了這次二階訪華。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出席了借「3,000人訪華」東風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日中觀光交流晚宴」,在寫著「中日友好交流大會」字樣的橫幅之下,發表了關於對日外交的重要講話。官方媒體新華社即刻發布了習近平講話的全文。次日的24日,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強調了日中關係重要性的習近平講話。這種報道方式讓我們看出這是一次強烈顧及對內效果——尤其是充分考慮到了會形成對日輿論的外交專家和有識之士、共產黨員的、具有教化性質的講話。

姑且不考慮其戰略意圖何在,講話的重點在於他明確提出了當前的對日方針——「中國高度重視發展中日關係,儘管中日關係歷經風雨,但中方這一基本方針始終沒有改變,今後也不會改變」。

習近平講話提到了西安作為「中日友好交流重要門戶」的時期,阿倍仲麻呂和李白、王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近代以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田中角榮、大平正芳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克服各種困難,通過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和簽訂和平友好條約,開闢了新時代,最後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結束了講話。

習近平的出場及其講話打破了不敢主張修復日中關係的氛圍和日中之間凝重的氣氛——也就是殘留在以中國對日問題專家為核心的人群之中的批判氣氛。儘管這屬於獨裁型政治的脆弱之處,卻反映了中國政治的現狀:所有人都在關注著通過反腐運動提升了凝聚力的高層會說什麼。雖然習近平在講話中也談到了歷史認識問題,但這只屬於中國開展對日外交時固有的「走過場」。

習近平的講話是一種積極的訊息,明顯含有希望推動停滯不前的日中關係向前發展的戰略意圖。圍繞8月15日「戰後70週年談話」,日中之間的博弈日漸激烈,在這種局面下,或許必須將日方讓二階攜帶首相親筆信前往中國的戰略意圖結合起來加以思考。

風向是何時開始改變的

日本政治家開始行動,好歹算是有效打開了關係修復之路,其實是在去年6月前首相福田康夫秘密訪華之後。去年7月下旬,他與習主席舉行了秘密會談。應中國要求,谷內正太郎(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事務局長)在獲得首相同意後陪同參與了福田的此次訪華之行。以此為契機,為迎接11月召開的北京APEC領袖會議,中國開始調整對日外交。在谷內與楊潔篪國務委員達成4點共識(①發展戰略互惠關係②正視歷史,並就克服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③雙方認識到圍繞尖閣諸島(釣魚島——譯註)等東支那海(東海——譯註)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④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7日)後,安倍與習近平在當月12日首次舉行了首腦會談。

外交的要訣在於盡力接觸對像國的權力中樞,說到底,就是要如何影響權力中樞——首相官邸。外交的主體是由官支撐的政治,去年以來的日中關係形勢或許可謂是政與官協調步調,日中雙方為修復關係而奏出和音的結果。

因為隨著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中方也不得不展望「安倍長期政權」。安倍在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再次當選已是板上釘釘,安倍政權將維持到下屆眾議院選舉。就算安倍在明年夏季的參議院選舉中失利,只要眾議院選舉獲勝,就不會發生政權更替。而且,考慮到最近的政治形勢,恐怕也不會出現眾參兩院同日選舉的情況。那麼,安倍政權可能至少會維持到2018年。

如何與現實存在的、無法迴避的安倍政權打交道?這成為了習近平政權下中國周邊外交——儘管這也和對美關係具有密切聯繫——面臨的最大課題。

邀請參加抗日戰爭勝利紀念儀式和希望加入AIIB這兩張牌

與1年前相比,如今日中之間已經沒有劍拔弩張的氣氛了。但在現階段,只是日中兩國戰略互惠關係再次回歸起點。外交當局也並未感到樂觀。「習近平『講話』表明了對日態度,儘管毫無疑問已經形成了修復關係的動向,但還不知道這能否形成真正的潮流」。在這種情況下,安倍官邸打算開展怎樣的戰略外交呢?

首相最近向周邊人員透露了自己的想法:「韓國因為牽扯到情緒,所以不知道今後會怎麼樣,但與中國的外交,只要理智地考慮,就比較容易把握。」

去年以福田訪華為突破口,今年又巧妙地設計了二階訪華,首相一直在摸索修復關係的頭緒,而即將到來的戰後70週年的今年的終戰紀念日(8.15),將使安倍對華外交迎來一場考驗。因為安倍首相計劃將會發表談話。於是,最近突然有新聞報道說,首相談話將不以內閣會議決定的形式出現。目的在於淡化首相談話作為政府官方意見的色彩,將之定位為首相的個人觀點,並且避免受到過去各種談話中的措辭(是否使用被視為關鍵詞的「侵略」和「道歉」)的束縛。「不管發表什麼樣的談話,韓國都會表示不滿,所以問題在於中國的反應」(政府消息人士)。那麼,我們可以將這一系列的報道視為旨在看清中方反應而發出的信號。

日方現在擁有兩張有力的對華王牌。一張牌是中國熱切希望日本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此為其鍍上一層金,將之打造成國際金融機構。另一張牌是日中高層之間已經開始試探的安倍首相是否出席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活動的問題。中國期待廣大西方國家的領袖出席典禮,在淡化活動中「抗日」部分內容的前提下,已經開始秘密試探安倍首相是否出席。如果不能出席典禮,或許也可能會效仿在5月9日對德戰爭勝利紀念日次日的10日訪問俄羅斯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那樣閃電式地訪問北京。

現在希望避免日中之間發生不必要的風波?

儘管作為日本而言,需要謹慎應對,但日中雙方其實都希望維持二階訪華所營造的氛圍。當前,包括針對戰後70週年談話的反應在內,兩國恐怕彼此都希望避免會引發不必要風波的應對舉動。

比如,憲法學者提出的集體自衛權違憲論導致安倍政權在安保法制問題上遭到了輿論的抨擊。如今國會對安保相關法案的處理已經在事實上構成了對美國的公開承諾,一般國會會期也大幅延長到了9月27日。考慮到明年夏季的參議院選舉,以及之後的政治計劃日程,首相應該是希望避免出現支持率大幅下滑這種事態的。

另一方面,習近平政權擔心如果放任讓日中關係惡化下去,那麼日本會加劇對美傾斜。越是把日本往美國這個超級大國身邊趕,中國在亞太地區擴大影響範圍的戰略所面臨的阻礙就越大。習近平主席預定於9月訪問美國。與美中關係相關聯,或許可以說日中雙方正在檯面下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和訊號交換活動。

標題圖片:訪華團紀念照中的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前列左起第4人)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列左起第5人)(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習近平 日中 安倍首相 首腦會談 戰略互惠關係 二階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