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源密集型經濟的轉折點(下)

財經

投資過剩、產能過剩、資源消耗過度

這就是中國的高速發展。為了投資而投資,沒有對事業做出預測,毫無計劃地注入資金,其結果是,目前以鋼鐵、有色金屬和石油化學等材料產業為中心,投資過剩和能力過剩現象日益顯著,最終發展成為資源密集型經濟。

中國鋼鐵產量占全球比重過半,產能呈現過剩趨勢。從粗鋼的生產水準來看,過剩產能近4萬t。以2015年上半年的資料為基準考慮,預計鋼材的出口量就遠遠超過1億t,而實際上下半年國際市場行情波動劇烈。

中國以出口為目的生產的粗鋼與日本的粗鋼產量相當,在這種情況下,全球鋼材價格最終大幅下跌。今後石化產品也將面臨同樣的嚴峻形勢。

如今,全球第二經濟大國中國的經濟形勢已顯而易見,我們不得不說,世界正以尖銳的目光看待著中國經濟及經濟運營。

力拓集團(Rio Tinto),洞悉中國挫折的預見性

是誰最早發現中國經濟異常的呢?這一點以往從未受到過如此關注。英澳跨國資源巨頭力拓集團(Rio Tinto)的經營者最早對中國經濟的異常做出明確判斷,提高了鐵礦石和煉焦煤的市場份額,最終不惜做出讓價格暴跌的決定。由此我認為,可以將「第一發現者」的頭銜授予力拓集團。這一動向是在2014年4月之後出現的。

當時還沒有人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異常進行明確論述。儘管如此,對於力拓集團而言,中國的分量顯然不可視而不見。中國的鋼鐵和水泥產量約占世界的50%,銅、鋅和鋁的比重也很高。此外,原油的消費量約占世界的10%。對力拓集團而言,從中長期市場角度分析調查中國的情況,可以說猶如是對自己企業銷售額的預測。

為此,他們在中國上海設立了重要的市場分析據點。數年前在力拓集團的中國據點,中國員工曾以間諜的罪名被告發。澳洲政府對此提出抗議,但稍加思考我們就會明白,若想收集展望中國市場前景所需的數據,則難免要和國家計劃的制定者或國有企業投資預測制定部門的人員接觸,對於涉嫌洩露國家機密的罪名應該也是有思想準備的。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認為,以力拓集團為首,英澳資本跨國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等資源產業企業,它們的市場調查工作已是如此縝密深入。

窮途末路的生產者被迫退出

這些資源產業企業認識到,如果中國鋼鐵生產在中期內保持原有水準,那麼對於已自行投資礦山開發的企業來說,確保和提高市場份額並擁有價格支配權就極為重要。在最早期拿到最有利可圖礦山的這些公司,擁有生產率最高的礦山。另一方面,窮途末路的生產者經營著效率低下的礦山,卻以礦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為前提進行了投資,因此如果價格下跌,由於生產費用的限值較高,他們只得被迫從市場撤出。

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況與李嘉圖關於地租產生的論述進行對照。在李嘉圖的地租論論中,土地被分成最肥沃的土地和最貧瘠的土地兩類。如果以可勉強維持貧瘠土地的農業經營為標準來設定農產品價格,那麼肥沃土地就會產生過剩收益,它成為肥沃土地的地租。可以說此次大型資源企業對於目前情況的把握,就相當於李嘉圖的地租理論。換言之,如果採取降價的方式,甘願忍受相當於地租部分的盈利縮水,那麼價格下跌就直接關係到市場支配力的加強。

這一點無疑影響了中國內部。山西省是煤礦的寶庫,然而目前煤炭貨流戛然而止,礦山相繼關閉。黑龍江省也是一樣。

力拓集團、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等企業正在提高原煤和鐵礦石的市場份額,與之相對的那些窮途末路的生產者則面臨著被淘汰的悲慘境地,這一趨勢正在全球範圍內呈現出山雨欲來之勢。

混亂的金融政策背後

我們甚至連近期中國經濟運行指導方針的脈絡都很難闡釋清楚。在此我們以很難同時實現的經濟政策的3個目標為線索,分析一下政策調整的幅度。首先將政策的實施分為3個階段:①2014年~2015年6月、②2015年6~11月、③2015年11月之後。

①,是在中國經濟整體面臨的去槓桿化(減債)問題中,主要針對企業債務的削減而實施的金融政策。②,是在股價暴跌的過程中不斷採取恣意干預政策,但卻在緊急情況下反覆採取個別應對措施,以圖避免人民幣賣出導致整體上的「中國賣出」。③,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象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後,中國政策姿態的變化。

第1階段的特徵,是在企業部門的資金周轉惡化以及發展異常預測逐漸為人認識的過程中,採取了高股價對策。儘管貨幣寬鬆政策的正式實施不可或缺,但還是存在資金單純從中國外流之憂,因此為了維持人民幣的價格,2014年入夏後開始真正實施美元賣出和人民幣買入。這種行為的結果會導致從資金市場吸收人民幣,因此不斷採取措施降低存款準備率就變得至關重要。

大肆宣傳這種徒有其表的貨幣寬鬆政策所具有的股價的槓桿效應,促成了企業部門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進入股市,籌集資金的企業可利用這筆資金償還負債。乍看起來,政策實現了當初的目的。

關於第2階段,在股價暴跌的過程中,政府恣意採取各種措施遏制股票賣出。由於必須避免人民幣暴跌,因此以賣出美元買入人民幣行為不斷進行市場干預,金融形勢持續呈現出不穩定態勢。

在第3階段,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性目標,此後逐步確立了人民幣價值由市場調節的方針。2015年11月後,對經濟政策持樂觀態度的中國人開始提出疑問:「人民幣究竟會貶值到何種程度」,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年末。

從2016年年初起,人民幣賣出以及由此引發的股價下跌便一發不可收拾。由於政府不斷恣意進行各種干預,哪些是個別干預的效果,附帶的惡劣影響產生於哪一時點等,任何一位市場有關人士都無法對此作出分析。

中國經濟,前途莫測

2015年6月上海股價開始暴跌以來,全球市場反饋的中國資訊只有兩點。一是《財新》和《Markit》每月公布的PMI指數(採購經理指數,是綜合性的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反映經濟的變化趨勢——譯註),二是政府針對人民幣下調所採取措施的揣測。

關於前者,那不過是在一團漆黑之中,手裏的燈光僅夠照亮腳下而已。前方是否橫亙有無底深淵,則一無所知。我們根本看不到能夠將腳下照得更亮的指標。

後者則是源於完全無法理解中國經濟決策者的意圖。人民幣貶值顯然不能成為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良方,但市場不得不姑且推測,政府或許正在考慮這種程度的措施。

中國經濟的這種現狀和不明朗的政策,迅速導致全球資源價格波動。這就是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間的情況。事到如今,市場的目光已經投向預定於今年5月召開的G7峰會,密切注視其是否會釋放積極的信號,讓投資者一改規避風險的行為。

標題圖片:對中國經濟和資源價格的憂慮引發全球股市持續下跌(圖片提供:時事社)
▼配合閱讀
中國資源密集型經濟的轉折點(上)

中國 經濟危機 資源價格 股價暴跌 泡沫破滅 資金外流 人民銀行 力拓 Rio Tinto 鐵礦石 粗鋼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