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香蕉」的黃金時代與日本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文化

融入日常飲食生活的水果寶島

臺灣人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是肉也不是魚,甚至也不是米飯或麵食,而是水果。

傳統市場中有著琳琅滿目的肉鋪、魚販與蔬果店,堪稱為老百姓的廚房,其中,高高堆滿各種鮮艷水果的攤位更是引人注目。除了在日本也很常見的種類之外,還有芒果、木瓜、芭樂、荔枝、龍眼、蓮霧、榴槤、楊桃、火龍果等許許多多南國特有的水果,數也數不盡。吃法也有各種巧思,除了直接切塊享用外,還可以加牛奶打成果汁,做成水果乾或用糖醃漬過再吃。除此之外,當季水果也是拜訪送禮時最簡便的伴手禮。夏天送芒果,秋日的中秋節送文旦,彼此餽贈,傳達心意。

使用水果做成的料理種類也很繁多。我對臺灣水果的第一道記憶是在9歲那年,父親帶我一起參加臺灣旅行團時吃的一道哈密瓜濃湯。這道菜把哈密瓜剖半挖去果肉,然後裝滿調味嗆人的熱騰騰濃湯,鮮蝦、肉品等湯料在其中浮沈。那時還吃了什麼我全都不記得,唯有這一道湯品直到今日仍記憶鮮明。坦白說,理由其實是吞下的第一口實在太難喝,生理上完全無法接受。胡椒味加上熱熱的果肉,這組合我怎麼樣都吃不下去,同團的成員也和我一樣,只有父親一個人把湯全部喝光。

二十幾年過去了,如今,我在美食之都臺南度過第六年的臺灣生活。岳母是臺灣人,她最常做的料理之一,就是用熟透的鳳梨跟鮭魚做成的炒飯。我開的蕎麥麵店「洞蕎麥」也曾用每週特別料理的形式,推出過鮮蝦芒果冷蕎麥麵,還有冷蕎麥麵拌木瓜百香果醬等菜色,都收到超出原本預期的評價。

後來我雖然知道了那道哈密瓜濃湯叫做「密瓜盅」,但至今仍沒有機會再得見這道菜。若是現在的我,或許能吃出它的美味吧。這是因為,鴨血、雞腳凍等等,這些一開始我原本嚥不下的食物,後來竟神奇地從某天起變成我的心頭好。這份體驗使我學到,一個人之所以覺得某樣東西「難吃」,有時只是因為那份味覺尚未被開發罷了。

水果就是如此徹底融入臺灣的飲食文化之中,但事實上今日在臺灣栽種的種種水果,幾乎全是在17世紀以後方渡海而來的。臺灣擁有的多樣性是我心目中臺灣最具魅力之處,這點不只限於民族或語言,也適用於水果。

400年來不斷移入裁種改良的各式水果

臺灣這座島嶼在過往400年來,承受著一輪又一輪的外來勢力統治。在這之間,有無數的穀類、蔬菜、水果以及大量的觀葉植物,隨著當下的政權移植到當地栽培,也因著許多移民對家鄉味的眷戀而被帶來臺灣。此事一方面迫使臺灣的生態環境持續不斷承受著人工帶來的改變,另一方面也讓與人類生活直接相關的植物隨著時代變遷更形豐富。

1624年至1662年間的荷蘭統治時期,原產自印度的芒果(有著綠色果皮,較小的土芒果)、產自馬來西亞半島的蓮霧,以及美洲大陸原產的番茄、火龍果等水果,紛紛乘著大航海時代的浪頭被帶到臺灣。對了,番茄在臺灣被視為一種介於水果與蔬菜之間的食物。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建立起鄭氏政權統治期以及1683年到1895年間的清領時期,由於清廷實施海禁政策,因此移植到臺灣的水果多為中國原產的品種,如梅、柿、桃、李、文旦、荔枝、龍眼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香蕉(原產自馬來半島)、鳳梨與木瓜(原產自熱帶美洲)也都在此時流入。這些水果先是在中國福建、廣東一帶廣為栽培生根後,再經由移民之手帶到臺灣。

臺灣慣以「土芒果」與「土鳳梨」等方式來描述舊有的芒果與鳳梨品種,同時稱木瓜為「蕃木瓜」,稱芭樂為「蕃石榴」,「蕃茄」之稱也是如此。土的意思是「土生土長」,蕃則指「外來」之意。或許是因為芒果跟鳳梨都有數種品種,因而將最老的一種冠上「土」以和其他區別。然而,即便流入時期有所差距,仍舊無法改變這些水果其實都是外來物的事實。我們今天慣稱為「土鳳梨」的鳳梨其實叫做開英種,是日本統治時期為了製作水果罐頭而從夏威夷引進栽種的,清朝時代開始栽種的鳳梨則已經被開英種淘汰,如今幾乎絕跡。

名符其實的黃金果實「香蕉」

如果要提出一種代表臺灣的水果,會是什麼呢?

現在大多數的人應該會選擇芒果,但在不久以前,香蕉可是唯一不二的選擇。一直到昭和中期為止,臺灣香蕉都是探病時才難得一見的高級禮品,就像臺灣產的愛文芒果在現今的日本被視為高級品一樣。

裝載著香蕉的卡車,臺灣南投縣集集鎮(提供:大洞敦史)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追溯臺灣香蕉產業的足跡吧。

1950年代到60年代左右,是臺灣香蕉產業的全盛時期。60年代後半時,一年平均有35萬頓的香蕉輸往日本,輸出額占臺灣外匯收入的3分之1。

那時候南投縣集集與高雄縣(今之高雄市)旗山是香蕉主要產地,當年盛況直至今日仍蔚為美談。據說當年沾滿香蕉汁液的工作服才是有錢人的象徵,在城鎮林立的酒館裡,女人不會把打扮乾淨整潔的客人放在眼裡,一看見沾滿汗水泥濘與香蕉汁液的客人,卻爭先恐後地上前服務。在那個公務員年薪約莫為6千元的60年代裡,香蕉農家的年收入甚至可高達20萬元,閃耀著金色光芒的香蕉,是如假包換的黃金果實。

香蕉的全盛時期與衰退

就像這樣,香蕉產業在戰後臺灣經濟成長中擔綱起重要的角色,其產業基礎則是在1895年至1945年間的日本統治時期打下的。

臺灣香蕉的代表品種北蕉,在18世紀前半由福建一帶的移民帶至臺灣,1910年代後開始以集集為中心進行大量栽培。此時期,還發現了一種比北蕉更耐得住疾病的品種,被命名為仙人蕉。在集集裝箱出貨的香蕉透過1921年開通的鐵路,和檜木等物資一起送往基隆港,再用貨船運到日本。據說每逢收成時期,就連深夜都聽得見運貨列車鳴響的汽笛聲。

這條鐵路原本是為了運送興建水力發電所需要的建材而鋪設,也就是地方鐵路支線「集集線」,現今仍受觀光客與當地居民愛用。

集集地處臺灣最大河川濁水溪上游,是座美麗的山間小鎮。筆者造訪當地時投宿於「農村老爺民宿」,民宿老闆劉青松先生亦是位鄉土歷史研究家,收藏相當多幅日本統治時期的照片。他讓我看了許多照片,一張照片裡映著遠超過百名戴斗笠的人,雙肩扛著擔子搬運香蕉,或正細細檢視地上高疊起的香蕉山,另一張照片則映著無數個裝滿香蕉的竹簍正等著被堆上火車等等。

日本統治時期的集集香蕉裝箱地(圖片提供:劉青松)

「集集的香蕉種在海拔約280公尺的坡面上,氣溫比平地冷,土壤濕度也較低,因此果實雖小甜度卻很扎實,當年還曾經獻給日本天皇呢。」劉先生說道。

集集車站以檜木建材蓋成,是當地地標,而現在劉先生正籌劃要用車站斜對面的舊屋開設「火車頭集集鐵道故事館」。在劉先生的規劃裡,館內要設置以照片介紹集集歷史的展區,並提供當地食材做成的簡餐,也打算辦工藝教室教DIY的木製明信片,同時兼賣木頭工藝品等等,正式開張後,勢必會成為一個新的觀光景點。

另一方面,臺灣南部的旗山也因為在1909年開設了製糖工廠,鋪設了直抵高雄的輕便鐵路「五分車」,用以運送蔗糖跟砂糖。待香蕉栽培盛行後,也用來運送香蕉。如今雖然已不再有列車行走,但於1913年落成,揉合東洋與西洋風格的古典車站廳舍被保存了下來,如今已和所謂的旗山老街,亦即昭和初年建成的巴洛克式建築商店街,共同成為當地的象徵。

旗山收成的香蕉從高雄港出貨至日本,埠頭上總有著一群被稱作「苦力」的勞工,搬運著重達48公斤的竹簍勤奮工作。早自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今日臺南建起城池與市鎮的17世紀初頭,一直到20世紀為止,這些人的存在,在背後支撐著臺灣的進步發展。這座被稱為「香蕉碼頭」的埠頭,就位在MRT西子灣站徒步5分鐘左右的地方。

在這裡,還有一個叫「香蕉故事館」的設施,向大眾介紹香蕉產業的歷史。可惜的是,筆者這次為了取材而睽違數年前往該處拜訪時,卻發現有3分之2的空間被改成了鄧麗君音樂館,而且其中關於鄧麗君的介紹只徒然有個樣子,大半空間都被中國味的瓶子或擺設、飾品等商品占據。光靠展示歷史資料很難賺取營收,這點不難想像,但在我看來,既然困難不就該設計更多香蕉製成的點心或以香蕉為主題的周邊商品,朝這種吸引觀光客的方向努力才對,不是嗎。

「香蕉王國」臺灣的香蕉產業,直到1960年代處於如日中天之勢,然而在70年左右卻因為菲律賓產香蕉崛起、黃葉病盛行以及權力鬥爭等各種負面要素的拖累,導致迅速衰退。這件事就像古老的漫畫情節裡,跑步時誤踩地上的香蕉皮而跌倒那樣,瞬間風雲變色。現在,日本市面上販售的香蕉中,臺灣香蕉雖然僅佔1%,品質卻是無庸置疑。肉質厚實,口感濃郁,香氣濃烈,這就是臺灣香蕉的正字標記。如果您在超市裡遇見了臺灣香蕉,請不要錯過品嘗其美妙滋味的機會。

標題圖片:「莉莉水果店」的水果棚,臺灣臺南(提供:大洞敦史)

日本 臺灣 水果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