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武道教育應如何展開?

社會 文化

2012年4月,武道教育被列入國中必修科目。對此,有人從安全性的角度提出了異議,而武術研究家甲野善紀先生則指出了現行學校制度下把武道作為必修課這一做法所存在的問題。

在走向近代化的明治維新以前的數百年間,日本曾是一個由名為「武士」的軍事頭目執掌政權的國家。因此,時至今日,只要一提到日本人,外國人似乎還會想像我們是否掌握了某種武術或武道。

近代史上的日本武術

的確,歷史上的日本不是一個暫時的軍事政權,它確立了紮根於日本固有文化的一種以武士為最高等級的士農工商身分制度,並以此來統治社會。然而,儘管日本的身分制度看似森嚴穩固,實質上卻帶有極大的流動性。

正因為這樣的身分制度,表面上禁止了農民、商人及手工業者等平民學習武術,但實際上人們並未很好地遵守這一法令,尤其是在幕府直轄的領地,農民、商人及手工業者習武都是公開且毫無顧忌的。比如在幕府末期,出現了為維持幕府體制而與倒幕勢力展開正面交鋒的新選組(幕府末期一個親幕府的武士組織——譯註),其首領近藤勇隊長和土方歲三副隊長都出身農民,而非武士,隊員中也有不少非武士出身的人。

這些人都是因為嚮往成為武士而習武的,沒有一個人是被強迫學習的。然而這種狀況卻是時過境遷,進入明治時期後,國家實施了徵兵制,除了極度虛弱的人以外,無論喜歡與否,都必須要接受軍事訓練了。

後來,日本戰敗。起初,GHQ(駐日盟軍總司令部——譯註)為徹底摧毀日本的軍事特質,曾一度全面禁止具有武道色彩的活動,但在此後,由於希望提升日本作為同盟軍的作用而調整了方針,武道也因此而解禁。

隨著時間的流逝,柔道、劍道等武道項目也像其它各種體育競技項目一樣得到發展。近年來,以「尊重日本的傳統和文化」為名,有關部門為國中制定了以柔道為主,輔以部分劍道和合氣道等武道項目的教育方針,並決定從今年,即2012年起將其列為必修科目。

武道必修課在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武術界的一員,傳媒經常向我提問:「您如何看待此事?」雖然很難對此簡單做出答覆,但在現有的學校制度下,強行將武道列為必修科目,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果要問贊成還是反對,我只能回答反對。

究其理由,首先一點是,對於那些不感興趣的人來說,即使強行教授武道,被迫學習的學生是絕對不會因此就認為日本傳統文化優秀的。而即便是對武道感興趣的學生,也是相同的道理。試想,如果在國中課堂上學習了柔道的學生中有人曾練過角力,那麼這樣的學生會因柔道而萌生尊重日本傳統文化的觀念嗎?

換言之,為了讓學生在練習柔道的過程中,通過實際體驗感受到角力項目中不存在的日本獨特的傳統和文化是「優秀的」,那就必須讓他們產生「原來如此,這種意想不到的動作,日本自古就已存在了啊」這種興趣和關注。然而,目前日本的武道能否為學生們帶來這樣的感動呢?這就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如今,柔道與角力的差異幾乎僅限於規則方面,身體的運用方法和訓練方法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了。如果穿著柔道服,採用柔道規則比試的話,柔道運動員將處於有利地位;而如果穿著角力制服,採用角力規則比試的話,角力運動員就會占有壓倒性的優勢,這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和洋結合的日本武道

作為日本的傳統文化,如果武術是一種優秀的身體文化,那麼與角力進行較量時,也必須發揮出它的有效性,儘管在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鹿島神流第18代傳人國井善彌等傑出的武術家身上也曾有過這樣的例子,但現在能有如此表現的人物已經寥寥無幾。其中一個原因,是進入明治時期後,日本十分崇尚西方,當時盛行吸收西方文化,將之與傳統的日本文化「嫁接」以形成和洋結合的文化這種風潮,武術也不例外。

明治以後歐式化的身體運用法至今仍對日本武道產生著重要影響。比如,現代劍道中認為挺胸姿勢是符合劍道要求的「優美姿勢」,而日本傳統劍術中的自然姿勢並非如此,而是略帶俯首弓背感覺的姿勢,如果按照現代常識來看,這樣的姿勢絕不會得到讚賞;又如竹刀的握法,幕府末期流行長竹刀,人們嘗試了各種握刀方式,現代劍道中左右兩手上下錯開一定距離握住刀柄的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種。

仔細翻閱古代文獻並進行實際嘗試後發現,如果採用兩手緊貼握柄的方法,則不靠手腕用力,完全憑身體軀幹做出反應,竹刀亦是如此,動用真刀真劍時,動作會更加敏捷。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盛行於世的劍道被歐化啟蒙主義改頭換面,已與日本傳統劍道大相徑庭了。

柔道也是如此,明治初期,在被蔑視為野蠻之舉的武術中學習了柔術的講道館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利用槓桿原理等力學原理闡釋柔術,創造出符合科學原理的柔道,因此,其中沒有融入傳統柔術中憑藉單點接觸即可制伏對手的那種巧妙的身體控制原理。

掌握「守勢」

回顧至此,我們不得不說,隨著日本的近代化而改頭換面的日本劍道和柔道,已經與過去比拼精妙技巧的日本武術傳統迥然不同。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們注意到近年來日本人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時,又會覺得相對於什麼都不做,做點什麼還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對於兩隻腳走路的人類來說,摔倒是最容易發生的意外之事。我認為,作為體育的第一步,應該從小學低年級或幼兒園開始讓學生們參考柔道或合氣道,掌握保護自我的「守勢」,避免摔倒時受傷。

不過,這類問題本應由文部科學省負責考慮,事到如今再多說也沒有意義,因此我認為,如果在學校教授柔道,可以教孩子們掌握守勢,自我保護,以避免摔倒時受傷。

此外,通過上述活動,為孩子們展示出一個合理的方向,以使他們能對武道產生興趣,這或許是大人向孩子們傳授武道時最為自然的方法。學習本是如此,被迫學習和產生興趣後主動學習這兩種情況下,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會出現天壤之別。

孩子們需要的是調動全身心的教育

長期以來,我一貫主張小學低年級只需要開設國語、歷史和體育課。國語是孩子們學習其他各種知識的基礎,因此必不可缺,而算術和理科課程可以全部編入歷史課中,只要告訴孩子們人類自原始時代以來是如何構築文明文化的,並按照時代順序全方位地教授各個科目,孩子們應該也比較容易接受,而且會產生興趣。畢竟孩子原來就好奇心旺盛,想知曉一切。為了讓這種學習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象,運用身體的活動將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地上打樁,形成一個間隔分別為5m、4m、3m的三角形,然後在樁上繃上繩子形成直角三角形,藉此來學習畢氏定理。也就是說,如果將算術和美工結合起來,作為體育調動身體的各個部位來學習,必定能在未來以各種形式得到有效應用,成為一種靈活的學問。本人一直將武術定義為「採用最直接的方法處理人類實際問題的行為」,我認為,讓孩子們從小經歷這種能應用、能發展的學習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我們面臨著核電廠事故和無力償付等各種嚴峻的問題,社會形勢日益迷亂。從提升自行管理個人進退存亡的能力角度來說,武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某些學習方法也有可能帶來相反的效果。近來,我深切地感受到,大人們不應只追求眼前的經濟效果,著眼於「人生的意義」這一本質問題,才是最為重要的。

(2012年5月13日)

國中 柔道 武道 武術 必修 甲野善紀 劍道 合氣道 傳統文化 和洋結合 明治維新 植芝盛平 國井善彌 嘉納治五郎 近藤勇 土方歲三 新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