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社會

東京馬拉松自2007年始辦以來,跑步者的矯健身姿已經成為大街小巷的日常風景。報告文學作家辰濃哲郎本人也是這些跑步者中的一員,請看他對遍及日本全國的跑步熱現狀及背景的分析。

我國的跑步人口據稱有1,000萬甚至2,500萬人之多,而今在日本,它已經超脫了跑步熱潮的範疇,完全演化為一種生活方式。跑步運動在日本紮根的原因何在?實際上筆者注意到,跑步具備了諸多易於為日本人接受的要素,同時它為日本帶來了新的價值觀。如果對跑步運動作一番深入細緻的考察,還可以窺視出某些社會性背景,甚為有趣。

從健身房走向戶外

我開始上健身房跑步是在17年前,目的是想鍛煉日益鬆弛的肌肉。在(鍛煉身體的)跑步機上,從跑10分鐘開始起步,漸漸延長到30分鐘,到後來便能跑1個多小時了。看著跑步機顯示出的跑步時間、速度和距離,邊跑邊胡思亂想著「用這個速度挑戰全程馬拉松要花幾個鐘頭?」之類,非常快樂。

2年後,朋友邀我參加了沖繩縣那霸市舉辦的「NAHA(*1)馬拉松」。一開始跑得很順利,但到了32公里時,腳就邁不動了,我初次挑戰馬拉松就這樣毫無結果地以半途棄權告終。坐進接送中途棄權者的汽車,感覺車裏充溢著「壯志未酬」者們的沉重空氣。當時我意識到,跑步機上鍛煉不出全程馬拉松所需的腿部肌肉。

中途棄權令我懊惱,發誓定要雪恥。於是我走上了大街,從工作地點到彩虹大橋往返7公里的路程,我每週跑2-3次。就這樣,理所當然地在第二年的「NAHA馬拉松」上,跑完了全程。

我的速度決不算快,在追求速度的賽跑者看來,是一個不足掛齒的成績。全程馬拉松我要跑4個半到5個小時,半程馬拉松也是勉勉強強才能在2小時以內跑完。

東京馬拉松鞏固了跑步熱的地位

和我的馬拉松成績17年來毫無進步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周圍馬拉松環境的驚人變化。過去跑在街頭,極少會與其他跑步愛好者相遇。駒澤公園(東京都世田谷區)、皇居等處比較受人歡迎,跑步者相應多些,但也是稀稀拉拉的。能在街上看到有人跑步,那是大約10年前,也就是2007年東京馬拉松創辦前不久的事情。

跑步愛好者增加的原因有3個。其一,有些跑步者在健身房中體會到跑步的樂趣,感受到大汗淋漓後的爽快心情,於是紛紛來到了戶外。其二,在健康熱潮中,有些人兼帶瘦身,開始了跑步。其三,女演員、模特兒的跑步身姿通過傳媒的介紹為眾人所知,由此改變了人們對跑步的負面印象。

而東京馬拉松,則漸漸鞏固了跑步熱的地位。自東京馬拉松創辦以來,東京街頭可謂無處不遇跑步者。

被稱為跑步愛好者聖地的皇居外圍,5公里一周的道路上甚至呈現出列隊跑步的景象,尤其在「無加班日」的星期三(*2),更是嘈雜擁擠。以前,繞皇居跑步之後,是在附近的公共浴池洗澡更衣的;但東京馬拉松創辦之後,面向跑步者的設施紛紛出現,裏面不僅可以更衣,還提供淋浴、出租跑鞋、毛巾等服務。這類設施在皇居周圍至少也有40來家。

最近,背著雙肩背包從工作地點跑步回家的人也多了起來,被人們稱之為「歸宅」跑。

我認為,在日本最先將跑步融入生活的,實際上是沖繩。1995年我在沖繩逗留了1個多月,為那裏炎天下跑步者之多而驚異。美軍在沖繩建有基地,因此,仿效美國人而養成了跑步習慣的沖繩人不少。1985年開辦的「NAHA馬拉松」去年已經迎來了28屆,可謂全程馬拉松的「老字號」。由於跑步愛好者多,所以較之其它縣,沖繩的馬拉松賽事也很多。在東京馬拉松始辦之時,跑步運動還只是沖繩、東京等特定地區的一股熱潮。我去大阪出差時,曾在大阪城公園裏跑過。那裏既沒有距離標示,更是幾乎看不到有人在跑步。其它地方城市的情形也相同,極少看到有人在街頭跑步。但是,2011年在大阪和神戶、2012年在京都也先後舉辦了馬拉松比賽,日本全國切切實實地在向馬拉松運動的「熱土」發展。如今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裏,你都能在街上看到跑步者的身影。

我們,為什麼跑步?

我覺得,跑步不僅對身體,還對精神產生影響。

我常常向人詢問「你為什麼跑步?」很多人一開始都是以健康、瘦身為目的的,然而,不知不覺之中開始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跑步這一行為本身帶有一定的痛苦。即便心中鬱積了種種不滿,精神上有重重壓力,但不可思議的是,與跑步時的痛苦相比,這些煩惱都會讓你感到無關緊要。最關鍵的,是它能讓你在考慮問題時變得積極樂觀。在充滿壓力的社會,跑步這種行為,看來無疑會幫助人們減輕精神疲勞。

此外,跑步過程中的痛苦,非常吻合日本人的性情。

日本的所有運動項目,都頗受二戰前「武士道」的影響。

勝利固然可喜可賀,但更為重要的是取勝所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它重視的是培養參加者吃苦耐勞的毅力,以此來錘煉一個人的精神。無論是棒球還是足球或者橄欖球,都要考驗選手在訓練中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

馬拉松運動的持續升溫,也不能否定存在這一層面的作用。在嚴冬的清晨或是酷暑時節,人們對跑步往往會心生畏怯,裹足不前。即便如此,依然能夠堅持不懈,這都源於日本人勤奮的特性,也是因為繼承了嚴於律己埋頭訓練的傳統「武士道」精神。

在跑友中,每天跑步的不在少數;也有早晚跑2次的人;甚至還有因酩酊大醉電車坐過了站,於是50公里​​的路程,索性跑步回家的人。他們的全程馬拉松成績都在2個半小時到3個半小時之間。這種業餘選手的代表人物,就是2月3日在「別府大分每日馬拉松」賽中奪魁的川內優輝選手(埼玉縣政府職員)。

通過跑步運動結成新的集體,形成新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跑步運動為日本帶來了新的價值觀。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是一個所謂學歷、資歷社會,評價一個人,往往重視的是他畢業的大學和工作的單位。但是,泡沫經濟崩潰後,這種價值觀為年輕人所唾棄,出現了被稱為飛特族(*3)的新的群體,並且他們中間誕生出了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人士。

我投入到跑步運動中後注意到這樣一種情形。我一次都沒有被跑友問起過工作內容或是畢業的大學。這是因為,學歷和資歷與跑步行為沒有絲毫關係。

這些跑步愛好者結成了各種各樣的小組,通過Facebook等不斷擴大交友圈。但他們即便聚餐頻繁,也只因為享有「跑步」這種共同的志趣愛好,聚餐結束後,他們便又回到各自的世界。

其它的體育活動,多以地區、公司為單位組成團隊舉辦賽事;與之形成對照的跑步運動,則超出了傳統的對地區、公司的歸屬意識,新的集體、價值觀正在跑步運動中逐漸形成。

「謝謝你來參賽!」,令我感動而泣

另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是觀眾對賽事的支持。

自1998年後,我每年都報名參加「NAHA馬拉松」。這是有緣由的。因為沿途的聲援助威讓我感動。首先是觀眾全程無處不在。由於天氣炎熱,他們準備了冰袋,而且難得的是,他們非常體貼入微,把塑膠袋中的冰塊搗碎,使參賽者塞滿一嘴也至於氣促憋悶;除了沿路分發鹽、糖、果凍狀運動飲料、可樂、沖繩蕎麥麵等為選手補給水分能量外,其中最讓人吃驚的是,還有人準備了沖繩特產的燒酒「泡盛」。

不比速度的業餘參賽者最感喜悅的是沿途的這種人與人的交流。

正是意識到與沿途觀眾的交流,最近,各種裝扮的參賽者有所增加。他們有的穿上卡通人物的衣裝,有的則模仿偶像組合,作了COSPLAY奔走在賽場。這樣一來,觀眾也能興致勃勃地樂在其中。

今年2月10日,我參加了「磐城陽光馬拉松」比賽,跑完了42.195公里。此次馬拉松的舉辦地福島縣磐城市,是東日本大地震中核電廠爆炸後受到核輻射的重災區。由於位於磐城市的「Spa Resort Hawaiians(夏威夷渡假村)」的草裙舞遠近聞名,因此我所在的「沙漏」隊中,3名男女隊員也圍著草裙舞者那樣的舞裙踏上了賽道。跑在我們後面的男子手裏舉著一塊「勿忘磐城」的標語牌,統一樣式的紅色T恤上寫著「情系東北」幾個大字。

我們團隊的6個人以緩速向前跑著,沿途傳來陣陣聲援。一位老奶奶探出身子揮手向我們喊「加油!」,參賽者也不甘示弱地回應著觀眾。全程當中和數以百計的人舉手擊掌,相互致意。

其中,還有人對我說:

「謝謝你來參賽!」

我聽了不禁熱淚盈眶。這表達了對我們這些來到輻射危險地區參加馬拉松的人們的感謝之情。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

一位參賽婦女在路上拿到一紙包糖果。打開後看到上面寫著:

「謝謝你的勇氣!小心不要受傷。」——這反過來又讓參賽者勇氣倍增。

(2013年2月18日標題圖片:2012年11月25日舉辦的大阪馬拉松
攝影:KEIWAI/PIXTZA)

(*1) ^ 「那霸」的日語讀音——譯註

(*2) ^ 為促使員工提高工作效率並按時下班回家,日本許多公司將星期三規定為「無加班日」——譯註

(*3) ^ 意指以正式員工以外(工作及兼職等)的身份,來維持生計的人。

社會 運動 辰濃哲郎 Tatsuno Tetsuro 跑步 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