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就業問題將何去何從?

財經 社會

如何應對不斷增多的非正規就業人員、人手不足、老年人就業等就業問題已成為關乎日本經濟再生和財政重建的重要課題。本文將立足於完全失業率、就業形態的變化等數據,思考日本理想的就業狀態。

60年裏完全失業率的變化

在有關就業的統計數據中,最受人關注的是完全失業率。完全失業率指的是完全失業人員(正在尋找工作的無業人員)在勞動力人口(就業人員與完全失業人員之和)中所占的比例。圖1展示了日本完全失業率的年均變化。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的經濟高速成長時期,完全失業率保持在1%至1.5%之間,處於一個很低的水準。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經濟高速成長終結,之後失業率逐步上升。1985年的廣場協議引發日圓急劇升值,以出口為中心的日本經濟遭受打擊,人們開始擔心就業空洞化問題會造成國民的大量失業。1986年,完全失業率達到了2.8%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後,日本通過財政政策擴大內需,通過金融政策引導利率降低,失業率狀況得到改善。

失業率「5.4%」,史上最糟

然而,1992年股市崩盤,泡沫經濟破滅後,失業率開始急劇攀升。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失業率在次年初次達到了4.1%,之後除2007年短暫回落至3.9%以外,其餘年分均在4%以上。

尤其是在日本開始加速處理不良債權,企業紛紛要求員工提前退休後的2002年,失業率飆升至有史以來最糟糕的5.4%,這一紀錄至今未被打破。不良債權處理完畢後,就業形勢有所改善,但以2008年9月雷曼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為導火線,失業率再次升至5.1%。

不過,後來醫療和福利產業實現發展,再加上政府實施的緊急就業對策產生效果,失業率開始快速下降。即使是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也未改變失業率的下降趨勢,2013年已降至4.0%。

從失業率來看,安倍首相錯過了「增稅的絕佳時機」

2014年前10個月每月的失業率都維持在3%~4%之間,年均失業率為1997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順便提一句,失業率下降趨勢始於2010年,早於開始推行安倍經濟學的2013年。從這個意義而言,強調近年來失業率的下降是安倍經濟學的成果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2014年11月,按GDP測得的經濟成長率連續兩個季度呈現負成長,以此為由,安倍晉三首相做出了消費稅率上調至10%的計劃推遲到2017年4月執行的決定。

另一方面,作為與GDP同等重要的景氣指標,只要觀察完全失業率就會發現,目前的整體就業形勢處於近年來絕無僅有的良好狀態。從希望將增稅對就業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輕微程度這一角度來說,現階段正是做出增稅決斷的絕佳時機。

人手不足與非正式員工增多並存

失業率不斷下降的一個背景原因在於企業旺盛的錄用意願。如今日本國內最大的就業問題是人手不足,即企業想招卻招不到人。

但是,也有人批評稱,招聘量雖大,但增加的全是非正式員工的職位。他們認為只要非正式員工就業狀況不穩定,消費就不會增加,無法帶來真正的景氣復甦。不過,認定非正式就業全部是不穩定就業,則有悖於事實。

圖2展示了正式員工和其他人員在全體受僱用人員中所占的比例。「其他人員」就是所謂的非正規就業人員,除了被稱為「零工」「兼職」的人以外,還包括派遣員工、契約工等。此外,圖中還按照契約期限長短對非正式僱用人員進行了劃分。契約期限在1年以下的歸為「臨時工和日工」,超過1年的歸為「普通長期僱用工」。

觀察上圖可以發現,1987年時,正式員工占比達到80%,2007年時,大約每3名受僱人員中就有1名非正式員工,到2012年時,非正式員工的比例又略有上升。

此外,圖中還包含了更加重要的事實。那就是,非正規就業人員占比上升,是由於普通長期僱用工的增加,而非臨時工和日工。

修訂勞動者派遣法,期待國會嚴肅認真的審議

泡沫經濟破滅後,尤其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迫使日本企業不得不削減人事費。因此,企業開始控制錄用薪資待遇高且難以解僱的正式員工。

另一方面,為了保持經營的穩定,又必須維持一定比例的有經驗員工。同時,對於面臨勞動力人口減少問題的企業而言,想確保人才將變得愈發困難。因此,企業都希望盡可能長久地留住優秀的非正式員工。於是,取代正式員工受到長期僱用的普通長期僱用工這類非正式員工數量出現了增加。另外,僱用時間較長的非正式員工也很有可能在將來轉為正式員工。

目前,政府正力圖通過推廣「僱用形式多樣化的正式員工」,以創造條件,消除正式員工與非正式員工兩極分化問題。今後,對普通長期僱用型的非正式員工,將從他們個人及家庭的實際情況考慮,轉為限定了職業和工作地點的正式員工,這種類型的僱用形式或許會增加。

明年的國會將再次審議修訂勞動者派遣制度問題。修訂派遣法是要擴大派遣勞動者3年或3年以上的就業機會。修訂條款規定,同一派遣勞動者在同一工作單位的工作時間上限為3年,而達到這一上限後,派遣企業必須採取要求接收企業直接僱用該勞動者、為該勞動者提供新的接收企業、派遣企業無限期僱用該勞動者等措施。如果運用妥善,派遣勞動者轉為正式員工的情況也會增多。人們期待國會能進行嚴肅認真的審議。

60~64歲人群就業率穩步提高

另一個在就業方面引人關注的問題是老年人的就業。日本約有1.1億15歲以上人口,其中65歲以上人口約有3,200萬人。在年輕人口減少的背景下,為了緩解慢性人手不足問題,需要形成一種社會環境,讓女性可以發揮更大作用,讓有意願和能力的老年人可以繼續工作。

圖3是60~64歲和65~69歲這兩個年齡組的就業人員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即「就業率」的變化情況。

在農林漁業就業人口還比較多的上世紀60年代,60~64歲人群中近60%、65~69歲人群中近50%的人都在工作。而經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到年齡退休的受僱者增加,由此老年人就業率開始下降。

截至上世紀70年代,許多公司的規定退休年齡為55歲,進入80年代,企業被認為有義務努力將退休年齡提升至60歲,為此,老年人就業率曾在90年代初短暫上升,但之後又再次出現持續下降。至於65至69歲人群,2004年時,每3人中便有兩人退離工作職位。

之後,隨著開始發放養老金的年齡從60歲提高到65歲,2012年時,企業被賦予了引入新制度的義務。該制度規定,針對到了60歲這一退休年齡的人中所有希望繼續工作者,企業必須繼續僱用至65歲。結果,60~64歲人群的就業率在2013年恢復到了上世紀60年代前5年的水準。今後,60~64歲人群的就業率恐怕還將穩步上升。

65~69歲「團塊世代」的就業具有關鍵意義

那麼下一個課題就是65~69歲人群的就業率。今後,若要使日本的養老金制度保持穩定,除了下調發放額外,將開始發放養老金的對象年齡提高到70歲也勢在必行。因此,需要創造條件,讓65~69歲人群也可以通過工作自行確保收入來源。

好在通過圖3可以看出,65~69歲人群的就業率在2004年以後呈現上升趨勢,2013年時已逼近40%。65~69歲人群今後能否實現普遍就業?關鍵因素在於1947~1949年出生的「團塊世代」(*1)的動向。包括「團塊世代」在內,1946~1950年出生的人口約達1,000萬人,甚至比1981~1985年出生的年輕一代還要多出250萬人以上。

人口規模巨大的「團塊世代」及其前後幾代人如果在2016年邁入65~69歲年齡段後,依然能夠為社會發一份光盡一份力,而不是依賴於養老金選擇退休生活,那麼將對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維持和財政重建產生重要意義。

目前,日本的「在職老人養老金制度」(*2)規定,針對65~70歲人群,當每月工資和厚生年金合計超過46萬日圓時,將停止發放的養老金數額控制在工資增加部分的一半程度,保證老人即使工作,純收入也不會減少。

今後,我們需要不斷完善養老金制度,進一步促進就業,繼續擴大老年人就業。對今後即將跨入老齡社會的其它國家,這些實踐想必也會成為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範本。

(2014年11月28日)

標題圖片:2014年5月28日,UNIQLO的地區正式員工(無需調動,可以長期工作的正式員工)說明會吸引了眾多參加者(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1) ^ 在1947年到1949年之間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戰後第一次嬰兒潮中出生的人群。

(*2) ^ 到了領取養老金年齡的人,如果仍在工作,將停發部分或全部養老金的制度。

廣場協議 就業 老年人 正式員工 安倍經濟學 雷曼危機 失業率 人手不足 非正規就業人員 派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