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幕光影中走近日本——近年日本電影在中國放映情況

文化

在昔日曾經爆發大規模反日遊行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日本的社會現狀,以及日本人的生活狀態。在日本電影研究領域中頗有建樹的中國籍學者,從電影的角度,解讀中國人如何看日本。

如今,中國的電影市場非常紅火。2015年共上映國內外電影358部,票房收入約為8,400億日圓(440億人民幣),而同年日本電影的票房收入為2,171億日圓。其中,占票房收入4成的是80部外國影片。

為保護本國電影產業,中國政府對每年放映外國影片的數量設定了上限,而目前的情況是,這些外國影片大部分為好萊塢系列電影或迪士尼電影。除美國外,其他國家的影片很難躋身其中,日本電影也不例外。

日本動畫電影能否匹敵好萊塢影片

從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中旬的約5年間,在中國公映的日本影片共計7部,其中5部為動畫電影。這5部動畫電影是:《塞羅奧特曼電影版:超決戰!貝利亞爾銀河帝國(超人力霸王傑洛 THE MOVIE 超決戰!貝利爾銀河帝國)》《哆啦A夢:伴我同行》《名偵探柯南:業火的向日葵》《火影忍者劇場版:慕留人》《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另外兩部是故事片《墊底辣妹》和《寄生獸》。

其中,2015年在中國公映的《哆啦A夢:伴我同行》創下除美國外的外國影片年票房收入第1的好成績(約90億日圓)。此前在中國也曾公開放映過幾部《哆啦A夢》系列影片,但均未獲得如此成功,其原因在於電影上映前盜版氾濫的緣故。

而《哆啦A夢:伴我同行》的3D特效只能在電影院觀賞,而且近年來中國各地多次舉辦「100哆啦A夢秘密道具展」活動,也為這部影片的熱映奠定了基礎。在競爭呈白熱化的中國市場,已成為「Cool Japan」代名詞的日本動畫電影也並非「麻將桌上的安全牌」。而日本故事片(真人劇情片)在中國市場更是人氣低落,近年來院線上映的《挪威的森林》等影片的票房都很不理想。

日本電影在中國的黃金時代

然而,距今30幾年前卻是日本電影在中國的黃金時代。那時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剛剛結束,中國人處在一種迷失自我的狀態中,他們對日本電影表現出空前的熱情,以高倉健為首的日本影星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從1978年到1991年的14年間,全國共上映76部日本電影(其中真人劇情片74部,動畫電影2部)。在中國外匯儲備有限的經濟情況下,德間集團首任社長德間康快不計利益得失,竭力向中國介紹日本電影,由此形成持久的日本電影熱。

不過,自80年代後半期開始,歐美的娛樂片進入中國市場,逐漸威脅到日本電影的地位。當時,針對中國電影界「希望多引進好萊塢式的日本動作片」的要求,日方只能用田宮二郎主演的《快槍手》(1967年)以及石原裕次郎主演的《暴風勇士》(1969年)等舊作暫時應急。日本電影開始無法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逐漸失去人氣。

近年來,好萊塢電影和國產娛樂影片全面占據中國電影市場,日本電影幾乎失去了躋身的空間。在此我介紹一個事例,或許在思考日本電影如何進入中國市場這一問題上具有啟發意義,這就是前不久在中國公映的《墊底辣妹》。

通過銀幕再現真實的日本

領先全國公開放映(2016年4月)一步,《墊底辣妹》於2015年6月率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放映。當時,筆者與數百名中國觀眾一道欣賞了這部疊印中文字幕的作品。包括部分滑稽的日語臺詞,被中文字幕版替換成了無傷大雅的「溫和」的中文,對此我略感遺憾,但觀眾席中傳來的大笑聲還是讓我感到驚訝。

顯然,有些觀眾是學過日語的,他們聽得懂日語,可以不借助中文字幕而對日語臺詞直接做出反應。放映結束後,筆者對觀眾進行採訪時聽到這樣的感想:「對於經歷過高考的我們來講,這部電影的內容非常容易引起共鳴」,「通過這部電影,可以窺見日本年輕人的生活及其家庭關係,非常棒」。

《墊底辣妹》

今年4月,《墊底辣妹》公開放映,票房收入突破7億日圓,觀眾好評如潮,中國最暢銷的電影雜誌《大眾電影》還刊登了梅雪風撰寫的影評。這篇影評的論點可歸納如下:

部分國產青春片從青春的複雜、多元中,只截取「泡妞,打架,墮胎」等血色和桃色的因素,對青春做出的詮釋是片面的,所體現出的價值觀也是消極頹廢的。製片方顯然是試圖抓住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藉此達到盈利的商業目的。而影片《墊底辣妹》講述的是1名少女為了找回失去的自我存在價值而奮鬥的故事,對於與青春相伴的各種問題既不迴避,也不誇大,而是生動地展現出青春的真實風貌。作品讓人感受到一種善意,它來自對世界本身美好的相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對個體寬容平等的態度,這種善意與故事情節的明快發展相輔相成,給觀眾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由此看來,《墊底辣妹》這部影片不但受到一般觀眾的歡迎,也為中國的青春片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由於赴日中國遊客增加以及網際網路的發達,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本已成為近距離的存在,人們對於日本社會的真實面貌也越來越感興趣。《墊底辣妹》之所以獲得中國觀眾的青睞,或許正是因為這部影片滿足了他們希望更進一步了解日本的願望。今後,預計中國將興建更多的藝術影院,觀眾的需求也會變得更加多樣化,相信中國觀眾對於表現日本人真實生活的電影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加。

人員交流的可能性

中國2015年全年觀影人次達12億,平均年齡不足22歲。根據市場原理,為了滿足最大公約數觀眾的需求,中國的電影製作不能忽視被稱作「網路一代」的觀眾的喜好。為此,網路小說、網路遊戲、網路流行小品,以及流行歌、流行語,均可成為電影題材。此外,網路反響也對作品的評價和票房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附帶提一下,中國有6成電影票都是通過網路購買的,遠遠高於美國的2成。

另一方面,部分中國電影評論家曾尖銳地指出:對網路資源的過份依賴可能會導致電影作品內容和品質的降低。舉例而言,在目前的中國市場上,一部熱門電影意味著票房收入超過80億日圓(5億人民幣)。

而這些熱門電影的一部分是出自年輕新導演之手。其中有些新人導演非常熟悉年輕一代觀眾的喜好,並據此進行構思和策劃,籌集資金,但是他們缺乏駕馭一部作品的導演能力。雖然在包括有才幹的攝影師在內的,經驗豐富的演職人員的輔佐下,他們尚能勉強完成一部作品,不過,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創作方式持續下去的話,有可能會導致中國電影文化的衰退,令人擔憂。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了山田洋次執導的《我的長崎母親》以及《家人真命苦》,而阪本順治執導的影片《團地》則榮獲了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山田導演在電影製片廠制度中磨練出的導演才能,以及阪本導演在小投資低成本的嚴峻條件下稱職地完成創作任務的能力,同樣得到了中國電影界同行的認可。

左:阪本順治導演的作品《團地》中的一個場景(提供:2016《團地》製作委員會)右: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上,坂本順治導演(左)接過獎杯(攝影:竹端直樹)

事實上,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的過程中,筆者遇到了幾位前來觀賞日本電影的中國電影人。他們表示:「日本電影的導演風格細膩,有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對此我印象深刻。

此外,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日本電影週的開幕影片《人生的約定》也吸引了眾多「影迷」前來觀看。不過,與其說他們對這部為刺激日本地方經濟而拍攝的應景之作本身感興趣,不如說是為了一睹男主演竹野內豐和江口洋介的風采而來。這兩位演員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中國,因出演一系列日本熱播偶像劇而獲得很高的知名度。

鑑於目前中日兩國電影界的現狀,恐怕很難立即展開全方位合作合拍項目。眼下更現實的應當是人員的交流,也就是通過某種形式讓日本優秀的演職人員參與到中國電影的拍攝製作中來。

實際上,將由松竹公司的本木剋英導演執導的中國電影《Uta不是流浪狗》,就在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行了製作發布會。目前,日本電影界在製作上偏重動畫片及根據漫畫改編的真人電影,處於一種封閉保守的狀態,期待著日本電影界通過與中國電影界的合作交流,為日本電影注入生機和活力。

中日關係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