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方式改革」的陷阱

社會

「勞動方式改革」是安倍政府目前「最重要」的政策課題。長期以來,長時間勞動的風氣一直困擾著日本社會,此次政府能否借助改革之機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的時代需要「勞動方式改革」。這對任何人來說,原則上都是不會反對的。舉國上下都開始討論起這類問題,讓人感到了時代的變化,看到了一線的希望。不過,我對這場牽動全國的挑戰隱隱抱有不安。為了促使這種改革能夠成為解決我國勞動問題的根本性舉措,在此我想談談自己憂慮關注的一些問題。

「勞動方式改革」的討論,雖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夏季參議院選舉後成立的第3次安倍改造內閣,自稱是「挑戰未來內閣」。其中,更是將「勞動方式改革」定位為最大的挑戰,甚至還召開了勞資代表和有關專家共同參與的「勞動方式改革」會議。會上提出了以下9條探討事項。

  1. 改善非正式僱用者的待遇(同工同酬)
  2. 提高薪資
  3. 糾正長時間勞動問題
  4. 支援改行轉業和再就業、職業培訓
  5. 遠端辦公、副業和兼職等靈活的工作方式
  6. 便於女性和年輕人施展能力的環境
  7. 促進老年人就業
  8. 治病、育兒、長照和工作的兼顧
  9. 接收外國人才的問題

(摘自朝日新聞2016年9月28日早報)

「勞動方式改革」也成為了媒體關注的一大重點,每天都有各種相關報道。其中涉及到進行獨特而大膽嘗試的企業,如「以全體員工(包括非正式員工)為對象推進在家辦公」(Recruit Holdings及旗下企業)、「研究實行每週3休制度」(日本雅虎)等,還有些個人在摸索副業兼職等工作模式。這些都是「勞動方式改革」的具體事例,實際的探討研究項目非常廣泛。

話雖如此,其中尤為關鍵的問題恐怕還是解決長時間勞動問題和改善非正式員工的待遇,實行同工同酬制度。

剖析產生加班的真正原因

筆者在本文中想重點探討如何解決長時間勞動的問題。我曾經當過15年上班族。每天都是長時間勞動。剛入職的那段時期,甚至有過從早上一直工作到第2天清晨的經歷。還有無償加班的情況。雖然有時是上司要求的,但有時我還會自己主動修改考勤卡,少報一些加班時間。因為我覺得相對於付出的勞動時間,效率並不高,工作產出在量和質上都不理想。

現在回想一下為什麼自己那時要加班,我腦子裏浮現出了這樣一些理由:工作不得要領、工作的絕對量大且難度也大、不願在公司內部的競爭中落後、希望將工作做到自己滿意的程度、公司存在著堪稱「不夜城」的瘋狂工作的企業文化。

如何改變這種長時間的勞動,是日本長久以來的一大問題。日本的長時間勞動者比例高居全球前列。近20年間,日本正式員工的全年勞動時間始終保持在2,000小時左右。1994年時,包含非正式雇員在內的總勞動時間為1,910小時,2015年為1,734小時。現在,非正式雇員的比例約為40%,自90年代中期以來這一比例一直在成長。由於這些勞動者中許多人是短工的緣由,所以勞動時間表明看似乎是減少了。

圍繞「勞動方式改革」,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如何加強對長時間勞動的限制。就現狀看,有關長時間勞動的規定也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勞資雙方簽訂協定後,實際上是可以無限加班的。這就是「36協議」(基於《勞動基準法》第36條的勞資協議——譯注)。它規定,「如果公司和勞動者代表達成共識,簽訂了勞資協定,那麼就可以安排超過每天8小時、每週40小時法定勞動時間的工作」。而同樣是《勞動基準法》,其第32條規定的勞動時間是每週40小時。現在人們要改革的就是這一協議沒有起到作用的情況。

我是贊成限制長時間勞動的。但我認為這個對策還不完善。因為這種改革方案,把問題完全拋給了一線職場,相當於是在說我們要限制長時間勞動了,你們需要想方設法減少加班。但是,如果不朝著減少絕對工作量、改變工作的角色分工這一方向來尋求對策的話,那麼就會變成傳統式的一味強調「幹勁和鬥志」的改革方案。

在關於「勞動方式改革」的討論中,大家完全忽視了一個視點,即加班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產生加班問題的背景原因,在於所有人都在為出人頭地而競爭,而且交給每個人的工作也並未得到明確定義。

當然,也有我提到的那種組織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或許有人會從「日本人就是勤勞」這種國民性中尋求答案,然而,我們不該在所謂的精神論上說長道短,必須對社會結構動刀,也就是我們這個所有人都為了上位而競爭的社會、任何工作都會被隨意分配的社會。

對長時間勞動的限制,如果不能促進這些變革,那是沒有意義的。換言之,必須重新審視工作總量和分配方式。

如果「勞動方式改革」,能夠有利於朝這樣的勞動方式(這裏指的是升遷體系、職務範圍的明確化及工作的分配方式等)轉變,那麼我是贊成的,但如果只是單純地「要求減少勞動時間」、「限制加班」這樣的改革,那就與傳統的「拼幹勁和鬥志」沒有任何區別了。

這種把一切推給一線職場的改革將會誘發無償加班。也就是說,是因為自己工作消化不良,而且又有加班限制,所以只好當做是自己個人的責任而選擇無報酬加班。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人的潛力是無限的。那些致力於改善長時間勞動問題和推進勞動時間改革的企業,在規定了強制下班時間後,一線職場的意識也發生了變化,員工都各自開動腦筋,尋求新的方法來更快完成工作。而且在有些職場裏,員工開始感到「長時間加班是一件丟人的事情」了。不過,顯然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會如此一帆風順。

政府主導的「勞動方式改革」,需要傾聽百姓呼聲

針對「一億總活躍計畫」和「勞動方式改革」,政府分別設置了主管大臣,還召開了專家會議等,從這些動作上不難看出是在動真格的了。不過,這場政府主導的改革是否就沒有盲點了呢?

設立專門的負責人、積極聽取專家的意見,這些做法看起來都是在認真對待這場改革,但也像是單純的懷柔政策。在今年夏季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朝野各黨提出的就業和勞動相關政策也都相差無幾。自民黨不論好壞靈活採納在野黨的主張,看似還有封鎖爭議,以拉攏更多選民的意圖。

專家會議也是如此,雖然起用了經團聯會長、聯合會會長等看似代表勞資雙方的人物,但他們主要代表的是大企業的利益,其實超過60%的日本人是在中小型企業工作的。應該如何將這部分勞動者的利益以及約占4成的非正式雇員的權益納入視野?改革是否考慮到勞動力市場的多樣性了呢?

答案大概是否定的,而且這其中甚至連企業經營者的意見都沒有得到反映。當然,企業不賺錢,勞動者的生活就無法改善。這場改革是否會成為企業提高盈利的改革?如果只是單純壓縮人力資源支出的改革,而非提升生產效率的改革,恐怕就沒有意義了。

在這場討論中,勞動生產率必然會作為論據登場,而勞動產生的附加價值和勞動投入量在這裏是關鍵。日本的生產率低這個事實總是在人們的意識中先行一步,而資源豐富的國家、成為金融中心的國家等,這些擁有高稀有價值產業的國家,往往更是在低效上「名列前茅」。然而大多數報道都沒有關注這個事實,再加上人們常常看到的「毫無意義的會議」等景象,於是就斷言「日本生產率低」。針對將我國列在已宣布了國家破產的冰島和希臘之後這樣的排行榜,為什麼沒人去質疑呢?

作為一個國家,在「依靠什麼產業賺錢」這種經濟發展戰略藍圖尚不明確的情況下,選擇改變勞動方式,那就不是戰略,而是戰術層面的問題了。如果缺乏如何提升附加價值的思維,生產率是不會提高的。

話說回來,在「勞動方式改革」中,重要的是暫且放下感情和傳統觀念,去思考一下「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樣?」。因為從安全衛生管理的角度而言,長時間勞動是不合適的,但這種狀況持續如此之久,則表明它是有其存在之合理性的。延長工作時間使公司能夠靈活地應對興旺期和蕭條期的業務狀況,而不必去增減人員。如果公司在內部勞動市場和外部勞動市場都難以獲得具有相同條件的人才,那麼就會傾向於讓現有人員從事長時間勞動。因此問題就在於我們應該如何去挑戰這種合理性。

不只是局限於長時間勞動,整個勞動方式的改革問題,恐怕都像這樣在政府主導下成為了把一切推給職場的改革方案。為了避免「勞動方式改革」變成一場勞動者缺位的改革,並對國家造成毀滅性影響,我們必須發出自己的聲音。

標題圖片:在德島縣神山町拓展業務的「Plat-Ease」公司(東京都渋谷區)的員工們。該公司經營影像資料管理和發布服務。他們正在為改建的木房屋鋪設大容量資料通信線纜(2013年8月,時事社)

非正式僱用 長時間勞動 勞動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