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不足但薪水就是不漲的真正原因

財經

「人力不足則薪水上漲」是經濟學的「常識」,正在瓦解中。其原因真如同政府主張的是「設備投資不足」嗎?筆者指出重要因素在於高齡者的非正式就業增加,以及企業對於勞工的培訓不足。並建議「勞工應該爭取工作獎金」作為提高薪資的第一步。

人力不足每況愈下

按日本官方設立的職業介紹機構「ハローワーク(Hello Work)」所統計的資料,求職人數比率(job-to-applicant ratio)從世界景氣低迷的2010年以來持續上升。2017年5月的最新統計為1.49倍,也就是說每3個職缺只能錄取到2個求職者,顯示人力嚴重不足;而完全就業率也是23年以來,首次降到約2%的新低紀錄,這些數據都讓人覺得過去——大量解僱員工以重整公司結構和「就業冰河期」(泡沫經濟崩壞後的1993~2005年)——那種求職人數遠高於職缺的年代已經遠去。

翻開經濟學課本,可以看到「人力不足則薪水上漲」的經濟法則。在日本,也預期人力不足會使薪資提高,最終推動物價上漲,終結長期的通貨緊縮狀況。但人力資源持續不足,實質薪資卻一直沒有上升的徵兆。1993年泡沫經濟崩壞之後,實質薪資幾乎零成長,而最近人力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反而出現薪資下降的情形。

薪資停滯的原因讓人不解,許多經濟學家推論原因在於非正式雇用的增加,現今的受雇者當中約有4成不是正式員工,非正式雇用在許多職場裡已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經濟學家認為,相較於正式員工,低薪的非正式員工增加,故拉低受雇者全體的平均薪資水準。

由於人力需求而造成非正式雇用增加的話,那麼提高非正式員工的薪資看起來似乎是個推動平均薪資上漲的好方法,卻未見薪資有顯著的調整。除此之外,社會新鮮人的採用內定率(日本企業在每年招收社會新鮮人時,若在學生畢業前錄取,則雙方簽訂的就職前勞動契約稱為「內定」――譯註)急速上升,正式員工的招募也確實不斷地成長,但其薪資成長也是停滯不前。薪資的停滯,原因似乎並非來自單一的非正式雇用的增加。

日本政府認為:設備投資不足是造成薪資停滯的元兇

日本政府在今年7月21日公布了2017年度的經濟財政白皮書,認為薪資停滯的主因在於企業的設備投資不足。

從巨觀經濟的觀點來看,實質薪資可以看出名目薪資(現金薪水)的實質購買力,可分成三個部份:勞動分配率(生產所得之中勞工所得的部分)、勞動生產性(勞動生產的附加價值)、以及(相對於消費者物價的)生產者物價的交換比率。其中,比起泡沫經濟期,勞動生產性已大幅下降,因此政府的看法是:要提高生產性及推動薪資上漲,增加設備投資為必要手段。

若真如此,今後為了加速投資,除了實施對不景氣並無顯著效果的設備投資補助金及減稅等政策,政府或許會要求日本央行維持低利率政策。但投資增加了,薪資真的會如同政府所想的日漸上升嗎?

薪資成長由勞動供給決定

今年 4月,筆者所策劃、編著的『人手不足為何薪水不漲?』(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付梓,此書收錄了曾為海外經濟學雜誌撰寫專業論文的勞動經濟學者、勞動政策相關的業界人士等等共計22人的文章,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分析薪水為何無法上漲的原因。此書意外地引起許多反響,在此述及書中的部分內容,思考增加設備投資是否真能促使薪資成長。

新的設備投資意味著生產環境的完備,與提高每個勞工的生產附加價值,甚至能促進勞動生產性的上升。如此一來,企業認為擴大勞工雇用,利潤也會增加,進而促成勞動需求的增長。總而言之,一般的想法是:若增加設備投資,企業就需增加雇用,而產生人手不足的狀況,就算企業不想也不得不增加薪資。

但經濟學原理也告訴我們:無論勞動需求增加多少,和薪資成長的關係有多緊密,薪資的增減還是受到勞動供給的左右。在薪資僅微幅調高但全體的勞動供給並未顯著成長的狀況之下,為了確保一定程度的勞動供給,企業必得大幅調高薪資,薪資必然跟著上升。

反過來說,若薪資僅微幅上升,勞動供給突然急速增加,在此情況下,企業不必持續調高薪資也有大量的勞動供給,因此薪資最終只會停滯在微幅成長。

高齡者非正式雇用的出現

相較於青年和男性,一般認為高齡者和女性的勞動供給對於薪資變化的反應更加敏感(經濟學用語為「薪資彈性高[表示只要微幅增加薪資便有許多人力供給,一旦人力獲得足夠的補充,企業便停止增加薪資,因此高齡者和女性的雇用對於薪資上漲的幫助有限——譯註。]」)。日本政府高聲呼喊「一億總活躍社会」的口號,要求高齡者和女性也積極參與就業,而事實上,就業率也提高不少。結果造成全體勞動供給的薪資彈性也持續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算藉由設備投資來增加勞動需求,由於雇用的多數是高齡者和女性,薪資很可能仍舊無法增加漲幅。

至今薪資停滯的背後重要原因,在於大量的高齡者——包含從正式員工退休的「團塊世代」——投入非正式員工的勞動市場。因為年資長而領高薪的正式員工退休,也會拉低全體的平均薪資,再加上大量高齡非正式員工的出現,年輕的非正式員工的薪水原本應該是乘著人手不足的順風一路上漲,卻在此供給壓力下低迷不振。

只要高齡者的非正式勞動供給沒有消減,就算設備投資讓勞動需求增加,薪資的低迷不振依然會持續下去。

培養專業能力的在職培訓(OJT)衰退也是一大原因

此外,設備投資要能提高勞動生產性的另一個關鍵是:勞工的能力培訓。

在高度經濟成長期,經由增資快速實現生產現場的技術更新現象非常普遍,當時的升學率不高,沒有專業技術的勞工在職場上反覆摸索以適應新技術,在背後支撐的是「On the Job Training (OJT)」的在職培訓制度。為了進行長期的能力培訓,終身雇用成為日本職場的常態,依年資敘薪(年功賃金)則建立在長期培訓累積的年資能力評價之上。由此可知,高度經濟成長期的設備投資,並非立即就能提高勞動生產性,依靠的是努力不懈的長期在職培訓。

唯現今日本最大的勞動問題在於:在職培訓的無情衰退。雖然說人手不足,但也不是誰來應徵就錄取,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大多是能確實適應新時代變化的人才。為了因應未來的變化和不確定性,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在職培訓,但許多企業都沒有餘裕提供培訓。每個企業都希望能從外部錄取有能力的人才,但卻沒有企業願意提供在職培訓,因此人才永遠不足。

只要對於在職培訓仍舊抱持這種「搭別人便車」的想法,未來就算人力再不足,今後薪資停滯的狀況也無法獲得改善。

「就職冰河期」的後遺症

在職培訓的衰退對於年齡介於30歲後半到40歲前半——也就是大學畢業時經歷「就職冰河期」的世代影響特別嚴重。同樣是40歲前半擁有大學學歷的勞工,相較於泡沫經濟期進入職場的前一個世代,就職冰河期世代的月薪平均少了約2萬3千日圓。由於轉職成為普遍現象,所以在同一企業的連續工作年數減少,以及在中小企業就職的情況增加,造成月薪下降。再加上有許多人提到,冰河期世代20多歲時在職場並未獲得足夠的機會充實自我的專業技能,工作熱誠最旺盛的時候,薪資卻停滯不前,很大部分可以歸咎於就職冰河期以來,在職培訓的衰退。

此外,當我們思考設備投資是否真的能影響薪資的時候,必須仔細檢視投資的內容為何。政府指出現在的勞動生產性比起90年代還要低落,但當時帶動生產性提高的是,職場的電腦設備與資訊技術(IT)的普及。當時,美國因為導入了新技術而造成薪資落差加劇,可以適應新技術的高度技能員工,薪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無法適應的員工則因為技能不足而領更低的薪資,勝敗的待遇兩極化情況非常嚴重。

未來藉由設備投資提升的技術革新之中隱藏著一股危機:除了極少部份的勝利組,大部分的員工都會落入失敗者的下場。未來的設備投資將在職場中正式導入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的技術,一部份人接受在職培訓後,能完美操控AI和機器人而獲得豐厚的收入。其他大部分人不是工作被取代,就是只能屈就低薪工作。若這是未來職場的趨勢,那麼投資怎麼可能提高薪資,反而有可能把薪資壓得更低。

勞工嫌惡薪資調降,卻對薪資調漲不太關心

因此我非常懷疑「增加設備投資,薪資就會上升」的說法。筆者認為,與其增加設備投資,不如把目光放在勞動市場的結構上,比較能找到增加薪資的關鍵線索。

『人手不足為何薪水不漲?』一書共有16章,裡面4個章節都有提到薪資的「下層僵固性」和「上層僵固性」有密切的關係。勞工不希望現有的薪資水準下降,如果薪資減少,工作情緒就會大受影響,這不只在日本,而是全世界都廣為人知的道理;相反地,只要薪資不減少,那麼對於是否調高薪資,卻沒有強烈的執著。

我們可以試著從這個觀察來思考企業因應目前的人力不足而調高薪資的情況。一方面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若業績不振,可以預想到人事費用會縮減,此時一旦調高,就算未來發生無法預測的狀況,也很難再調整回來,導致過多的人事費用而危及企業的生存。因此就算目前人力不足,企業對於調高薪資仍舊躊躇不前。事實上,過去10年之間並未調低薪資的企業,也沒有調高過薪資,反而是那些頻繁地調低薪資的企業,也很積極地調高薪資,這些統計資料在書中都有詳盡的介紹。

薪資的波動如受到勞工的心理的制約,藉由財稅和金融政策推動薪資上漲的作法,將越來越讓人無法信服。

勞工應該積極爭取工作獎金

綜合上述,難道沒有方法爭取薪資提高嗎?的確,勞工並不希望薪資減少,但只限於每月的工資,並不包含工作獎金。若能一方面維持穩定的月薪,同時希望勞工在人力不足的狀況下付出加倍的努力,就算是暫時的措施,也應該先增加工作獎金以慰勞員工。若是未來業績不振,必須調整人事費用時再減少也無妨,運用工作獎金做彈性調整,應該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經過勞資雙方協商薪資的過程,可以建構出一個運作模式,藉由調整年度的收入以對應勞動市場的供需變化。在企業工會還未式微的時代,獎金在每年的勞資協商下達成共識並支付,也有人認為此彈性的作法是日本失業率能夠維持低水準的原因。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2017年夏季工作獎金的調查,人力嚴重不足的非製造業,比起前一年增加了5.5%,27年來增幅首度超過5%。因此勞工應該強力要求增加今年冬季的工作獎金。

日本勞工對於工作報酬的態度,常常過於消極被動。薪資的增加,並非在勞動市場中那隻看不見的神之手導引之下,就會自然實現。強化勞工的團結並積極發聲,正是當務之急。

(寫於2017年7月25日)

標題圖片:2017年「春鬥」尾聲,豐田汽車總工會的各個與會代表齊呼口號以提升氣勢。攝於2017年3月9日愛知縣豐田市(時事社)

雇用 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