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中的日本史——中世紀、近世紀篇

(第三回)鄂霍次克海與日本

社會

北海道的鄂霍次克海地區,從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初葉,登上了日本歷史的舞台。但在此之前,阿伊努人以及通古斯人,已經在這裏寫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篇章。

18世紀後半期到19世紀初葉,北海道所處的鄂霍次克海地區,即鄂霍次克地區登上日本歷史的舞台,那是在南下千島群島的俄羅斯人與試圖驅逐他們的日本人之間頻繁發生衝突以後的事。但是,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伊努民族,從13世紀起就來往於北邊的薩哈林、東邊的千島群島、勘察加半島,與那裏的北方各民族展開了交易和交流。

13世紀,阿伊努民族進入薩哈林

1263年11月,蒙古帝國的第5代皇帝忽必烈將阿穆爾河(黑龍江——譯註)下游流域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隨即將居住在這裏的女真族和那乃族(赫哲族——譯註),以及居住在阿穆爾河河口地區及對岸薩哈林的尼夫赫族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根據元朝編年體史書《元史》記載,1264年11月,忽必烈出兵征討居住在薩哈林的“骨嵬”(圖1)。據說是因為已經臣服於蒙古軍的薩哈林“吉里迷”人向蒙古訴說骨嵬人侵占了自己的地盤,於是蒙古大軍出兵討伐了骨嵬。

圖1 《元史》第5巻記載,忽必烈統治時期的至元元年(1264年)11月,蒙古軍征討了骨嵬(右起第4-6行)

居住在阿穆爾河下游流域的那乃族,把尼夫赫族稱為Gillemi,在中國,這個名字用漢字表記為“吉里迷”。17世紀,來到阿穆爾河下游流域的俄羅斯探險家們把吉里迷叫做“吉里亞克”。該民族的自稱則為尼夫赫,今天,仍有大約4,500名尼夫赫人居住在阿穆爾河河口地區和薩哈林北部。

尼夫赫人將阿伊努人稱為KUGHI。元朝這個名稱用漢字表記為“骨嵬”。阿穆爾河下游流域的通古斯(族)各部族稱阿伊努人為KUYI。KUYI是KUGHI的音變,明朝時用漢字“苦夷”表記。阿伊努人在江戶時代後半期大約有2,500人居住在薩哈林南部,日本統治薩哈林南部時期(1905-1945年),這裏的阿伊努人口大約在1,500人左右。

此前長期認為,阿伊努民族自古一直定居在薩哈林。但是近年的薩哈林考古學研究成果表明,尼夫赫人在13世紀已經居住在薩哈林了。根據這一結果,可以推斷上述《元史》中的記載反映了13世紀中葉,阿伊努人由南、即從北海道進入薩哈林,壓迫尼夫赫人的狀況。

1265年3月,骨嵬人襲擊殺害了吉里迷士兵,但是,蒙古軍隊通過提供糧食以及弓箭、甲胄等武器,使骨嵬人歸服。也就是說,蒙古軍隊雖然為粗野不羈的阿伊努人所困擾,卻沒有實行鎮壓,而是試圖令阿伊努人俯首臣服。1271年,忽必烈在中國建立元朝。據說元朝曾於1272年和1273年兩度出兵薩哈林征討骨嵬,但卻未能渡過海峽。其後,又分別於1284年、1285年和1286年三度派遣大軍,終於討伐骨嵬成功。儘管如此,骨嵬人再次反抗元軍,並於1296年、1297年和1305年,越過間宮海峽(韃靼海峽——譯註)進攻大陸。但是,1308年,骨嵬終於臣服於元軍,從此毎年向元朝納貢毛皮。

15世紀,薩哈林阿伊努民族與明朝

如上所述,居住在薩哈林的阿伊努民族與蒙古軍、元軍的衝突持續了40年之久。據說,蒙古軍、元軍因為難以鎮壓住阿伊努人,遂於1286年出兵遠征。當時派出了1萬人的大軍以及1千艘船隻,終於討伐成功。這個數字恐怕有誇張之嫌,但的確薩哈林的阿伊努人對元軍開展了頑強抵抗,最終勉強臣服元朝,歲歲納貢。

圖2 明朝在阿穆爾河河口地區的奴兒幹(現在的蒂爾村)設置都司並修建了永寧寺。居住於薩哈林的苦夷人也必須向(明朝)都司奉納貢品

1368年建立的明朝,也於1387年將阿穆爾河下游流域納入管轄範圍。1411年,明朝第3代的永樂皇帝在河口地區設置奴兒幹都司,並於1413年在這裏修建了佛教寺院永寧寺。其後,該寺被當地居民和尼夫赫人破壞。1433年,又在原址重建了永樂寺。

當地立碑記述了修建都司和寺院的經過。碑文中記載,阿穆爾河下游流域的各民族以及海峽對面的苦夷人,即居住在薩哈林的阿伊努人來到奴兒幹都司,明朝賞賜他們衣服、工具、食品。這就意味著,作為交換,該地區各民族和阿伊努人負有向明朝都司繳納貢品的義務。

奴兒幹的永寧寺後來化為了廢墟,該寺院遺跡位於阿穆爾河河口上溯153公里處,即現在的蒂爾村(圖2)。1995-2000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考古學家發掘了該寺遺跡,並出土了明代的佛像、貨幣、寺院基石以及大量的屋瓦等文物。

17世紀,北海道與薩哈林、千島之間的交易

1602年,傑羅尼莫・迪・安吉利斯神父作為耶穌會傳教士來到日本,經過京都、駿府,於1615年到達仙台,並以此為據點在日本的東北地區廣泛傳教。期間,安吉利斯曾分別於1618年和1621年二度造訪蝦夷之地,即北海道。在此期間,他就所謂蝦夷人是怎樣的人群?蝦夷之地是怎樣一方土地等,寫成詳盡的書簡寄送給耶穌會的神父。這兩封書簡以《安吉利斯第1蝦夷報告》和《安吉利斯第2蝦夷報告》之名廣為人知。

另外,1609年,同樣作為耶穌會傳教士來到日本的迪奧戈・卡瓦略神父途徑天草,於1617年到達安吉利斯所在的仙台,並在東北地區廣大地區廣泛布教。傳教期間,卡瓦略也曾於1620年和1622年二度訪問了蝦夷地區。而在1620年訪問之際,他也下寫了一封詳細記述蝦夷地區情況的書簡送交耶穌會神父,這封書簡以《卡瓦略旅行記》之名而為人所知。

(1)根據安吉利斯報告的記述

當時,安吉利斯逗留在北海道南端的日本城市松前,他在那裏遇見了蝦夷人,也就是阿伊努人,從而得到了各種各樣關於蝦夷地區的訊息。訊息中有如下記載:“每年,居住在蝦夷東部目梨地區的蝦夷人,用100艘船隻滿載鮭魚和鯡魚前往松前。另外,他們還帶來大量海獺、即貌似歐洲貂的動物毛皮。據說因為海獺不是生息在蝦夷(北海道),而是生活在東邊的獵虎島,所以目梨地區的蝦夷人,即阿伊努民族便去那裏收購海獺毛皮。此外,獵虎島附近還有許多其他島嶼,這些島上居民膚色不太白,無鬍鬚。據說去年,那裏的兩名居民來過松前,但是蝦夷人都不懂他們的語言。”安吉利斯對蝦夷人即阿伊努人民族的描述是,毛髮濃厚,鬍鬚長及腰部。由此可以推斷,與蝦夷人講不同語言的這些島民不是阿伊努民族。

再有,據說居住在蝦夷北部天鹽地區的蝦夷人也乘船帶著各類物品前來松前,其中還有許多好像是中國出產的絢麗華美、質地細密的絲織品。《安吉利斯第2蝦夷報告》中還附有描繪了蝦夷地形的地圖,從這張地圖中看,蝦夷地區是一座位於本州北部的巨大島嶼(圖3)。

安吉利斯描繪的蝦夷地區地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安吉利斯認識到北海道是位於本州北部的巨島,靠近中國的東北部和朝鮮。(H・奇斯里克編著《北方探險記——元和年間外國人的蝦夷報告書―》吉河弘文館出版,1962年)

根據這份地圖,這個巨大島嶼西端的天鹽地區對岸,也就是西側,是朝鮮或者中國的東北部。從安吉利斯這一地理上的認識可以推測,來自天鹽的絲織品應該是中國產的。但實際上,這些絲織品和15世紀居住在苦夷即薩哈林的阿伊努人通過向明朝的奴兒幹都司繳納貢品而換取的絲織服裝可能是同樣的,所以絲織品也許是經過薩哈林帶到天鹽的。

(2)根據卡瓦略旅行記的記述

卡瓦略也曾在松前逗留,得到了各種關於蝦夷地區的訊息。根據這些訊息看,來自東北方的蝦夷人經過60多天的航行到達松前,帶來獵虎島出產的柔軟的海獺毛皮。另外,據說他們還帶來活鷹以及日本人用以裝飾弓箭的雕翎。再有,來自北方的蝦夷人經過70多天的航行到達松前,帶來極為優質的絲綢。

根據上述安吉利斯和卡瓦略的報告可以得知,17世紀初葉,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伊努民族與北邊居住在薩哈林的阿伊努民族、東邊居住在千島群島的阿伊努民族之間開展了地域廣泛的交易活動。

17世紀末,俄羅斯人進入勘察加

17世紀,俄羅斯人向東部進發,探查、開拓西伯利亞,並於17世紀末到達勘察加。“勘察加大地何處是盡頭?”1697年,受命進行這一探險的弗拉基米爾・阿特拉索夫,在勘察加半島的中部遭遇了當地居民勘察加人;接著,又在半島的南端見到了長相不同於勘察加人的民族,阿特拉索夫稱他們為KURIL人。

俄羅斯在西伯利亞中心城市、位於勒拿河中游流域的雅克茨克設置了管轄西伯利亞的官署西伯利亞廳。阿特拉索夫在這裏報告了勘察加探險情況。報告中說,KURIL人的陶器、棉服等來自於海上的各個島嶼。

得知勘察加半島對面的海上有許多島嶼後,俄羅斯政府隨即命令西伯利亞廳探查這些島嶼。於是,派遣了伊万・科茲列夫斯基率隊前往,1711年,科茲列夫斯基到達第1座島嶼占守島;1713年,登陸第2座島嶼,即幌筵島。他在幌筵島上見到了島上居民,另外,此時他還遇見了一名偶爾從遙遠的擇捉島來幌筵島進行交易的、名為夏塔諾伊的外族人。夏塔諾伊與被阿特拉索夫稱為KURIL的人屬同一種族。科茲列夫斯基從夏塔諾伊那裏獲得了各種各樣的訊息,並報告給雅克茨克的西伯利亞廳。這份報告生動具體地反映了18世紀初葉,阿伊努民族在從勘察加半島南端至千島群島、北海道之間頻繁從事交易活動的情形。

18世紀,阿伊努民族在勘察加的交易活動

第1島嶼占守島上居住著KURIL人。南方各島的KURIL人來到這裏,帶回海獺、狐狸的毛皮,以及裝飾弓箭的雕翎。第2島嶼幌筵島上也居住著KURIL人。遠離此島的其他海上島嶼的KURIL人來此經商,帶來了絲織品、錦緞,還有刀具、鍋、陶器等。同樣,第3島嶼溫禰古丹島上也有KURIL居民。該島居民前往勘察加收購海獺和狐狸的毛皮,再帶著這些物品前往遙遠的南部各個島嶼。而且,由於他們與勘察加人交易、通婚,所以該島居民懂得勘察加人的語言。據說他們與勘察加人的姑娘們結婚,並且他們也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勘察加人。第5島嶼的舍子古丹島(SHIASHKOTAN島)也有KURIL人千里迢迢從擇捉島前來從事交易活動。而且,據說這個島嶼還是南、北各島的居民匯聚一堂進行交易之地(圖4)。

連接北海道、千島、勘察加的交易通路。阿伊努民族經由千島群島到達勘察加半島,並將從這裏得到的商品帶往松前(北海道)

據說居住在千島群島最南端得撫島的島民們,前往南面的國後島,從那裏購得絲織品和錦緞,再帶著這些商品前往北邊的占守島和幌筵島,在那裏換取海獺和狐狸的毛皮、雕翎等物品。而居住在南邊擇捉島的居民們,則前往勘察加半島進行商貿活動。這些大概就是夏塔諾伊所講述的訊息吧。另外,據說該島居民與日本人所說的蝦夷人是同一種族。

在南邊的國後島,島民們用絲織品、錦緞和鍋與從MATMAI乘小船來這裏交易的人換取活雕、雕翎等物。另外,國後島居民也時常前往MATMAI島進行交易活動,同樣,也有人從MATMAI島來到國後島做交易買賣。

最後的第15座探險島嶼MATMAI島,比其他島都大,居住著蝦夷人,也就是KURIL人。另外,據說日本人在這座島的西南海岸建造了名為MATMAI的小鎮,日本人居住在這裏。也就是說,MATMAI島即北海道,MATMAI小鎮指的就是日本人居住的城市松前。而且,從松前將日本的商品,諸如絲織品、錦緞、刀具、鍋、漆器等運往國後島,用以交換海獺、狐狸的毛皮以及雕的尾羽。

科茲列夫斯基報告中提及的位於勘察加半島和北海道之間的眾多島嶼,也就是千島群島上,居住著俄羅斯人稱之為KURIL人、日本人稱之為蝦夷人的阿伊努民族。根據18世紀初葉科茲列夫斯基的報告,居住於千島群島的阿伊努民族不僅僅從事與北海道和北千島之間的交易,甚至還開展了北海道和勘察加之間的交易活動。這樣的交易活動正如安吉利斯與卡瓦略的報告所言,早在17世紀初葉就已經開始了。

安吉利斯報告中說,有兩名獵虎島附近島嶼的蝦夷人,即講不同於阿伊努民族語言的居民來過松前。根據科茲列夫斯基報告判斷,大概他們應該是居住在勘察加的勘察加人。也就是說,在17-18世紀,北海道東部的鄂霍次克海地區,已經開展了這種民族間的交易與交流了。

俄羅斯 北海道 元朝 忽必烈 明朝 菊池俊彥 鄂霍次克 阿穆爾河 黑龍江 薩哈林 庫頁島 阿伊努 耶穌會 傳教士 傑羅尼莫・迪・安吉利斯 迪奧戈・卡瓦略 蝦夷 勘察加 千島 交易